视听语言 长镜头
在电视片中每一个镜头都有个时间长短的差别,分别称之 为长镜头和短镜头。那什么时候用长镜头,什么时候用短 镜头?这应取决于电视镜头所要表现的内容和信息量的需 要。
长镜头的产生:
从电影发展史看,长镜头是早就有了的。早期 电影,把摄影机放在一个固定不变的位置,把镜头 所及范围内的动作如实地拍下来,以后摄影机摆脱 定点摄影使电影成为了一门艺术。 一些电影艺术家继续使用长镜头拍片,如纪录片 的创造人弗拉哈迪拍摄《北极人纳努克》时,这了 表现捕捉海豹时的那一瞬间的真实,他把纳努克冰 山上的洞和海豹放在一个长镜头内定成,如实地反 映了人物与环境、纳努克与海豹的关系。弗拉哈迪 拍摄这部纪录片一气呵成,未使用剪刀。在电影史 上,长镜头是早就有了的。但是在巴赞之前,人们 并没有把长镜头作为美学因素提到理论高度。是巴 赞首先把长镜头当做美学因素,创立了新的电影学 派。
(3)划入划出
• 用不同形状的线,将前一个画面划去, 代之以后一个画面。 • “帘入帘出”、“圈入圈出”也是划入 划出的实际应用时的变形 • 作用: • 1、用于节奏较快,时间较短的场景转换, 尤其使用同时异地平行发生的事件 • 2、产生活波、明朗的节奏,常用在广告 片、电视片中
(4)切入切出
• 前一个镜头叫”切出” • 后一个镜头叫”切入“ • 一般在同一场面的镜头,最常用的转换 方式 • 增强动作的连贯性,不打断时间的流程, 具有干净、紧凑、简洁、明快的特点
巴赞的长镜头理论 安德烈·巴赞个人简介 巴赞重要的美学观点 (巴赞认为深焦距和长镜头的最大功用就是保持空间的真 实性.巴赞对电影美学有着重大的贡献。巴赞强调电影的逼真 性、纪实性。巴先的这种写实主义的电影美学思想,以及他 总结的深焦距和长镜头的美学功能,在当代电影发展的意义 与影响很大。) 要看到巴赞理论具有局限性 巴赞并未彻底否定蒙太奇。
常见的转换技巧
• • • • • (1)淡入淡出 (2)化入化出 (3)划入划出 (4)切出切入 (5)叠化、叠印
(1)淡入淡出
• • • • • 淡入:画面逐渐显现,最后完全清晰 淡出:画面逐渐隐去,直到完全消失 作用: 1、表示一个段落的开始或结束 2、节奏舒缓,具有抒情意味,并能给观 众以视觉上的间歇 • 3、常用在场与场之间的转换,其作用如 同戏剧幕间分场或音乐乐章段落的更换
识记中国新时期运用长镜头理论来拍制的 电影
影片《逆光》、《夕照街》和《陌生的朋友》等 也都溶入了纪实性因素,使银幕更加逼近生活,发 挥出一种为其他艺术所没有的电影美感。影片《沙 鸥》的片头片尾均用长镜头,使观众看到女排运动 员迎面走来,这种富有生活气息的手法给观众以极 大的艺术享受。
视听语言——场面调度
场面调度的方式
• 1、演员不动,调度摄影机 引导观众的注意力丰富演员表演的感染力。 • 2、摄影机不动,调度演员 展示出环境和空间感 有利于表现形体的改变,表情、细微的动作。 • 3、演员和摄影机同时调度 复杂的人物关系
影调的反差: 指影视画面的明暗差异。
硬调:给人爽朗、激昂、豪放 软调:富于浪漫色彩和抒情性 中间调:给人平和洁净的感觉
空镜头
• • • • • • • • 只有景物没有人物的镜头,又称景物镜头 空镜头并不空 作用: 1、交代故事的环境背景 2、作为时空转换的手段 3、为作品增加诗情画意,表达深远的意境 4、表现哲理 5、抒发人物的思想情感
镜头的转换技巧
• 是从一个画面到另一个画面,从一个场 景到另一个场景的有效方法。 • 它可以改变影视中的时间与空间,推动 情节的发展,并造成对比、象征、比喻、 讽刺等多种艺术效果。
• 从舞台剧里借来 • 影视导演根据剧本提供的拍摄基础,通 过对场景设置、演员表演和摄影机运动 的安排调动,拍摄出富有动态和造型效 果的影视影像。 • 时间和空间是必备元素 • 一般在长镜头中实现
场面调度的手段
• 1、场景设置 • 要为演员和摄影机的运动提供合适的空 间 • 2、演员的形体和动作 • 3、摄影机的运动 • 有利于引导观众的注意,使画面富于动 感和变化 • 能使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理解长 镜头的作用。我认为长镜头本身最 接近生活,最能反映生活的本质状态,它体现 的是一种原创的美,一种恬淡的美,一种诗意 化的写实,一种对人本位的最佳描摹......
1. 镜头强调整体效果,讲究空间统一,反对空 间割裂,注重整体效果,这是长镜头垦著特征 之一。 2.渲染真实气氛,表现心理动态
长镜头的美学价值主要表现为:人们伴随着摄像镜头,对事 物发展的真实过程和运动景观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的观 察和思考,并通过画面、解说、同期声三位一体的深层次理解, 使表现的全部内容能在连续不断的时间里,在几个空间平面上延 伸发展,形成多平面、多元素相互映衬、对比的结构方式。人们 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分析、联想的余地,作出丰富、多义性的判 断,人们本质力量的感性得以顺利显现。长镜头通常以移动拍摄/ 景深镜头和变焦镜头来完成,创作上是指所拍摄到的画面单元。
视听语言
• 长镜头理论
如何理解长镜头
• 从形式上讲,长镜头拍摄时间长,而且 必须在一个统一的空间拍摄,不允许有 大的空间变化; • 从内容上讲,一个长镜头里所包含的是 一个完整的段落,所叙述的是一个完整 的动作或事件 • 从意义上讲,是相对于蒙太奇而言的, 蒙太奇在于镜头之间的组接,长镜头的 表现力在画面本身的内容
电影史上善于运用长镜头的几著名导演:
奥逊-威尔斯,让-雷诺阿,罗塞特-罗西里尼。 维多里奥-德-西卡等电影大师无疑是长镜头理论最好的实践 者。塔尔科夫斯基的镜头内部蒙太奇式长镜头(《伊万的童 年》),罗塞特-罗西里尼的段落长镜头(《罗马,一个不设 防的城市》),让-雷诺阿的景深长镜头(《游戏规则》), 小津安二郎与侯孝贤的静观长镜头(《秋刀鱼之味》《戏梦 人生》),施隆多夫的主观长镜头(《铁皮鼓》),弗拉哈 迪的纪录式长镜头(《北方的纳努克》)等都体现了长镜头 因其表现形态在统一时空里的完整性
中国的长镜头探索
八十年代开始的中国电影人,创造了中国电影人 自己的理解体系。犹以 " 长镜头学说 " 的中国化为最 明显。长镜头学说更多的还是某种程度上顺应了中 国传统美学(特别是画论中的 " 移步换景 " 说)。中 国的长镜头,有着内在的美学动力。张文中在《试 论国产影片中长镜头的探索》一文中对中国式的长 镜头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在我国,把长镜头作为一 种表现技巧、表现手段进行艺术实践,很早便有了 。中国传统的博大精深的美学精髓在这里产生了特 殊的韵味、特殊的风格和特殊的民族审美心理效果
(2)化入化出
• 也称“溶入溶出” • 指前一个画面渐渐隐去(化出)的同时后一个 画面渐渐显现(化入)。两者隐显得时间相等, 并且在银屏上呈现一个短时间的重叠,即经过 “溶”的状态实现交替。 • 作用: • 1、比较含蓄、委婉,常用于表现回忆、倒叙、 想象或梦幻 • 2、在时空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可产生柔和抒 情的效果
什么是长镜头?
所谓“长镜头”从字面看,不过是“短镜头”的对立物。 而在长与短之间,很难用胶片的尺寸来下个定义。但是相 对地可以这样说,长镜头是指用一个比较长的镜头(有的 长达十分钟),连续地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拍摄,形 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
长镜头有两个特点,一是长镜头是单镜头(但单镜头不一 定是长镜头)二是长镜头拍摄的时间比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