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画的形式之美

中国画的形式之美

《中国画的形式美》教案

备课人:金婷

教学内容设计

学习

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中国画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

情感与态度目标 认识中国画是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重点

难点 1、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

2、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对形式美的把握)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材、中国画笔墨纸砚、学生作品、挂图等。

课堂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

程序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山水画》,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意境美是山水画的灵魂,下面就让我们再一起欣赏几张国画作品,在欣赏时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作品在哪些方面给你以美的愉悦?

2、教师出示范作并解说作品、作者、作品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中国画色彩很艳丽;笔墨很有趣,很特别,形象不是很准确但很美等等。

3、教师总结导入课题:同学们的看法很独特,很好,其实同学们刚才所说的这些都是中国画的形式美,那么什么是中国画的形式美呢?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去学习《中国画的形式美》。

(二) 1、演示课件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迅速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 授课 2、讲解形式美概念。通过刚才同学的剖析,我们知道所谓中国画的形式美就是在大小横竖不同的画幅中通过构图将点、形、色等形式因素按表现需要有规律的组合起来所呈现的多样统一的美感。

中国画的形式美概括起来大致有:形神之美、笔墨之美色彩之美、形制之美四个因素。

3、演示课件白石老人的《虾》与生活中虾的照片。

提问:白石老人笔下的虾在形象上与现实生活中的虾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答:回答生活中的虾腿很多,是透明的,直的,显得呆板,不是很美;艺术作品的虾非常有趣,很灵动,与生活中的虾相差很多。

4、教师比较示范作品。

提出问题:同学们在欣赏作品时仔细观察一下中国画的色彩美不美?如果美又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组讨论

回答:色彩很鲜艳,很好看,与物体本身的颜色接近。(同学在回答问题时不会很准确,教师要适时的启发点拨)。

教师补充:刚才同学说出了中国画用色的一些特点,但不够准确。中国画的用色除工笔重彩外基本上用装饰性比较强的固有色。色彩对于中国画的整体来说并不是主要的,而是墨的补充。

5、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手卷、立轴等。

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中国画都有哪些形制呢?学生回答:立轴、手卷、册页、扇面等。

教师补充:立轴易远看可以连续成条屏,手卷易近看表现大型题材。中国画除了外形之美之外,在构图、诗书、画印上也体现了章法之美。

6、看教材《露气》整幅作品请同学欣赏提出问题:请同学议一议,说一说。这幅画从哪几个方面体现了中国画的形式美?

学生的回答会很多种。学生会在色彩、墨、色、章法等方面回答。

师生互动并补充讲解:(1)用墨。作品中用元气淋漓的泼墨荷叶,用大面积墨汁挥泼而成,酣畅而凝重,效果整体而又有小的变化,形成了虚实对比变化。(2)画面结构。整幅作品结构上分成两种组合,即体块组合与骨架组合。泼墨荷叶形成体块组合,体块组合往往带有方正的倾向,这种方正给人一种非常雄阔、沉重、稳定的感觉;骨架组合是由荷叶的梗子、水草组成。右上方的泼墨和叶梗子瘦劲而形成斜势。由于荷叶体块大而重,梗子虽然刚劲仍觉得负担重,于是旁边加上一朵丰满的朱荷和一根与花边几乎平行的梗子,这一支撑使得叶与花组成的体块十分稳当。为了进一步加强两根梗子之间的联系,又在中间交错布置了几笔水草和小荷叶,使得这部分的花、叶、梗、水草之间组合的十分严整,体现出作者对形式美的探索和追求。(3)用色。在画面中只用红色划出一个花蕾,一个花朵,并安排在画面两端,两者形成互应之势,与大面积墨色对应,形成点缀之笔。(4)诗、书、画、印融合之美。在画幅中同时出现书法、诗文、篆刻、特别是书法、方圆并用,以方为主,略带隶书之意,形成线条与画面的大面积泼墨形成虚实对比,形成构图和谐之美。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画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综合艺术。

教师总结,各因素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和谐统一的。

(三)

学生

作业 1、学生分成四组,各组由代表上前面创作。

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已学过的中国画的表现方法,试作一幅中国画作品,既可以描绘校园风景,也可以表现家乡风光,内容形式不限。作品可以侧重形象,笔墨,色彩或是章法。

2、老师巡回辅导,强调形式美的运用。

(四)

总结 1、请每个小组同学展示自己的作业,讲述自己的创作思路,并进行自评与互评。展现学生才能,拓展思路,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提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小结:通过体验中国画的形象、笔墨、色彩、章法的美感,使我们能够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结合性,对中国画有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学生感悟到具有高度文化内涵的中国画精髓,更加热爱祖国的民族艺术。

2、教师总结本课,指出存在问题,鼓励学生。

教学回顾与反思 用语言表达视觉感受需要借助比喻、借喻等修辞手段,需要用联想进行转换。因此,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关键,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验画中的生活情景在这里尤其重要。基于当今学生习惯于影视媒介写实画面的现况,适应中国传统绘画中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以及理解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等成为教学中的难点。

初中美术说课模板一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画的形式美,我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方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节选自 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美术八年级上册 ,在新课改理念下,我明确了本课课型属于设计应用领域。之前,我们学习了山水画 ,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因此,本节的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中国山水画内容,后面是本教材三位中国美术家的内容,所以学好此内容为今后学好美术知识打好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进入八年级后,初中生的个体差异趋向明显,形象思维往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然占主体地位,因而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利用图片、图像等直观演示,能够比较直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题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人文与科技的特色。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从而加深对中国画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

教学难点为:中国画形式美各因素的价值判断,即对形式美的把握。

教学兴趣点为: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

五、教学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画具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 画具等

学生准备:网上资料收集 画具等

六、教学方法

我以观察、问答、小组讨论等多种方法结合来完成我的教学内容,另外以多媒体课件贯穿全课。

七、教学过程

根据我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练习-作业点评-小结等部分。

其中导入和讲授新课20分钟,学生讨论20分钟,其他安排5分钟。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由上节课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突出教材的重点,明确的分析教材的难点。同时,重点教材中的课后问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

3. 布置作业 根据课题内容和课后问题布置作业并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既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而且又为学生创设轻松创作的氛围。

4.作业点评:以自评互评和师评,尊重个体差异,以鼓励为主

5.板书设计:注意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的体现教材中知识点

6.课堂小结

针对课堂学习内容,为此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你学会了什么?

你的体会是什么?

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

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尊重其个体感受,从而实现本教材人文性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国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我们都知道它很美,但是美在何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形神之美

绘画必须以一定的形象基础。中国画变现物象历来讲究“以形写神”,这种造型追求神韵,提倡“形神兼备”的传统,正是中国画的绝妙之处。

2.笔墨之美

笔墨是中国画造型的基本语言,也是最重要的因素。画家凭借深厚的功力驾驭笔,墨,水等,使笔法不但有中锋,侧锋,顿挫,按提等。还有畅,涩,疾,徐,顺,逆,拖等诸多变化。其墨法更能产生焦,浓,重,淡,清,枯,润等万千气象。“笔为墨骨,墨为笔充”,表现天地万物,抒发画家情感,给观者以审美感受。

3.色彩之美

中国画的用色追求,“随类赋彩”,使墨与色相印成趣。白描与水墨画,净素别致,恬淡的浅绛,清丽雅秀,工笔重彩富丽凝重,泼墨泼彩奇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