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1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社会生活的空间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自然及人文特征的基础。
课文主要介绍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位置分布和海陆面积比例;大陆、岛屿、大洲、海峡等一些基本概念;陆地及海洋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地图和图片等直观资料,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化抽象为形象。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了解世界海陆的分布特征。
(2)在地图上能识别大陆、岛屿、半岛、大洲以及大洋和海峡。
(3)在空白的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以及分布特征。
(4)能举例说明海洋对人类生存及发展提供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位置。
教学难点:大陆、大洲、岛屿、海峡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卫星遥感图片、《东西两半球》图、海陆面积之比的饼状示意图、海峡的图片,有条件的学校可制作七大洲、四大洋的多媒体课件或把含有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的模型图制作成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一些有关四大洋的材料和海峡的图片。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掌握方法,
从而形成能力,较好地达成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以“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为主,并穿插其他教学方式。
◎教学流程整体构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录像,由此导入新课。
进入新课学习的氛围。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生协作知识探究教师用具体的语言描述,创设地球表面大小的形象情境。
用饼状图直观展示海陆面积比,请学生给地球取“别名”,引导学生小结。
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地图》或《东西两半球》图,边问、边讲有关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的概念。
指导学生用地理术语正确地表达七大洲的地理位置。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海洋对人类的意义。
观察《东西两半球》图,估算海陆面积,比较海陆面积大小。
在图上寻找具体的大陆、岛屿、半岛的名称。
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及分布。
分成四个小组探讨海洋对人类的意义。
第一组:用课外收集的图片资料交流、讨论、说明海洋的作用。
第二组:讨论关于海洋的概况。
第三组:利用地图说明四大洋的位置。
第四组:利用课外收集的关于海峡专题的资料交流。
强调学生自身提取信息的能力。
学生的阅读地图能力,不仅使学生会看地图,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理解和分析地图,并运用地图说明问题,使学生理解地图的语言。
讲练结合,使知识及时得到巩固。
通过找图、填图,培养学生正确的空间概念。
培养学生主动选择、获取信息、并用信息作出分析、判断和鉴别的能力。
学法指导师生互评引导学生对各组交流、学习的情况进行互评。
指导学生利用有关图片、地图等资料说明问题。
学生对各组交流、学习的情况进行互评。
学生利用有关图片、地图等资料说明问题。
师生互评及学法指导的设计,目的是强调过程,注重个性化,改变以往只追求惟一的、固定结论的状况。
构建知识网络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补充完整;并把主要内容有条理地清晰地展现出来,形成知识网络。
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多媒体展示录像《浩瀚的宇宙》。
(配音:在茫茫的太阳系中,九大行星都按各自的轨道从容地、日复一日地运行着。
在九大行星中,只有我们人类的栖息地──地球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
)画面停止,出现“地球──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
【叙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地球上大洲和大洋的有关知识。
【板书】大洲和大洋
(新课教学)
【提问】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有多大?
【叙述】假如一个人日行50千米,从地心走到地表要走127天,绕地球赤道一圈要走801天,假如想把地球团团围住,需2300万人手拉手站成一圈才行。
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提问】(1)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哪个大?
(2)估算一下陆地和海洋分别占地球总面积的比例。
学生观察、回答并请学生评判。
【展示】《海洋和陆地面积比例示意图》。
引导学生小结。
【提问】从地球上海洋和陆地所占的比例看,谁能给地球取个“别名”?
【总结】对,其实地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
【小结】地球是个蓝色的星球,海洋是生命物质的起源地,陆地是人类生息的繁衍地。
学生继续读《东西两半球》图。
【提问】未被海水淹没的这样大块的陆地,我们称它什么?
学生读图回答。
【提问】全球有多少块大陆?哪块最大?
学生读图回答。
【提问】这块面积较小的,四周被水包围的陆地称什么?它一般都散布在哪里?
学生思考回答。
【叙述】三面临水、一面与大陆连接的陆地称半岛。
【提问】你知道哪些岛屿或者半岛的名称?
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寻找岛屿和半岛。
【叙述】请同学们课外去查查世界最大的半岛、最大的岛屿是哪一个。
【提问】你们知道大洲与大陆的区别吗?
学生看图回答。
【总结】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
【提问】地球上共有几个大洲?
学生看图回答七大洲的名称。
教师用多媒体在空白的《世界地图》上,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出现名称。
【提问】七大洲中,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哪些?
学生阅读《东西两半球》图并回答。
【质疑】南极洲呢?
学生观察讨论。
【提问】除南极洲外,哪些大洲的位置是两两对应的?
学生观察一一分析得出:南美洲与北美洲是对应的,亚洲和大洋洲相对应,欧洲与非洲相对应。
【提问】谁能说一说亚洲的位置?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从亚洲所在半球、纬度位置等方面进行描述。
【提问】你们会按照上述描述亚洲的方式,描述其他各大洲大洋的位置特征吗?
学生仿照前面的方法进行描述,以掌握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
【承转】同学们了解了七大洲,知道陆地是人类的栖息地,现在请你们再来关注一下海洋,因为海洋与人类也息息相关。
人类对海洋的了解、探究在不断深入。
【叙述】我们今天也来对海洋的有关内容作一次探究性学习。
分四个小组分别对海洋的四个方面进行探索:第一组关于海洋的作用;第二组关于海洋的总体概况;第三组关于四大洋的位置;第四组关于海峡。
【展示】远洋捕鱼、海上石油开采、近海养殖、澳门填海造陆一组图片。
一小组讨论海洋为人类提供生存与发展空间的意义。
一小组讨论海洋的资源意义。
一小组讨论海洋的交通意义。
一小组讨论海洋的渔业价值。
【评价】你们评一评哪个组的发言最精彩?哪个组的资料最详尽?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小结】是的,我们要学会这种学习方法,利用有关资料、图片、地图等说明某一问题。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并提出存在的疑问。
(新课总结)
先由学生归纳小结。
在学生小结的同时,教师在多媒体上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条理清晰地层示出来。
◎问题研讨
本节课教师用问题情境方式处理,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思索,尤其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更使情景交融,达到理解深化的意图。
这种问题情境的设置是否有利?有否更好的方式?对于海峡及其重要作用的认识,应该通过具体的案例,通过其在历史上、军事上、交通上、商业上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理解海峡的重要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