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矿采选项目环评报告书

金矿采选项目环评报告书

0前言0.1项目特点xx金矿区位于xx县城北东16km处。

面积:0.72km2。

工业场地、生活办公及尾矿库区占地类型为荒漠草地,运营后,总占地面积302461m2。

xx金矿选矿厂设计生产规模450t/d;选厂采用全泥氰化再加炭浸尾渣浮选工艺流程。

根据资源储量状况,矿山采矿规模确定为450t/d。

选矿设计规模与采矿相匹配,选矿规模为450 t/d,分两期进行建设,一期建全泥氰化厂,主要处理自有矿山的矿石,最终产品为金泥;二期扩建浮选和尾矿浓密车间,主要处理收购矿山的矿石,最终产品为金泥及金精矿。

原矿品位(Au)/(Ag)为2.60/2.97g/t。

本项目属于金属矿采选项目,已完成前期对矿区勘探工作,已于2013年10月31日取得由昌吉州水利科学研究所编制的《新疆xx县xx矿区地质勘探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阿地环函[2013]324号),根据批复可知:其勘探工程范围为新疆xx县xx金矿北矿区,200m标高以上的探矿竖井,同时井巷工程兼顾后期采矿工程的利用。

项目勘探类型为第Ⅱ类型,勘探面积为19.49km2,矿区范围由8个拐点组成。

项目探矿期间总投资为4723.02万元,其中环保投资为64万元,占总投资的1.5%。

根据现场勘查,项目工业场地内由于探矿已打井,后期采矿可直接利用此井。

0.2评价工作过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务院令第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国家环保部2015年第3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有关规定,本项目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xxxx矿业有限公司委托我单位——北京蓝颖洲环境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开展xxxx矿业有限公司xx金矿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我单位在接收项目委托后,组织专业人员赴现场进行踏勘与资料收集工作,对项目区及其周边环境深入调查和走访,取得了编制环评报告的宝贵资料,并进行了充分的公众参与调查;同时,委托了乌鲁木齐京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对矿区大气、水、声、土壤环境现状进行了监测。

在以上工作完成的基础上,经过工程分析、预测及评价,编制了《xxxx矿业有限公司xx金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现呈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复,以便作为本项目在设计、建设期、运营期等的环境管理依据。

0.3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建议建设项目所在地为xx金矿区位于xx县城北东16km处。

项目运营期间应注意尾矿库安全工程、尾矿砂排放、选场中废气对周边影响、选矿过程中氰化钠对周边环境影响等,应加强环境保护。

0.4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结论(1)项目建设与产业政策的相符性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限制类黄金科分析,本项目的生产规模为450t/d,并且配套相应生产能力的选矿厂。

不属于限制类黄金科中的日处理矿石200t以下、无配套采矿系统的独立黄金选矿厂项目和日处理岩金矿石100t以下的采选项目,本项目亦不属于产业政策中鼓励类和淘汰类,故属于允许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2)主要环境影响项目生态影响、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等经设计与环评提出的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保护措施及污染防治措施治理后,不改变评价区空气、地表水、声环境的质量现状,不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对环境的影响总体而言不大,可以为环境所接受。

(3)清洁生产xxxx矿业有限公司xx金矿建设项目的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指标、产品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污染物回收循环利用指标均能达到清洁生产水平二级标准及以上,且本项目合理利用和回收了原材料、提高了“三废”污染治理水平、强化环保治理设施,较好地贯彻了以“节能、降耗、减污和达标排放”为目的的工业清洁生产。

本项目清洁生产水平为二级。

(4)公众参与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采用问卷调查、网上公示等两种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公众无反对意见,项目建设符合当地群众的意愿。

(5)评价总结论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当地金矿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建设符合当前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要求,符合当地生态功能区划与生态保护规划、十二五环保规划等要求,在采取设计和环评提出的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措施后,项目对环境的生态和污染影响可降到当地环境能够容许的程度,不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项目选址可行,建设和开发受制约因素较少。

从环保角度分析而言,项目建设可行。

1 总则1.1 评价目的通过对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的调查和监测,掌握评价区域内的环境质量现状以及环境特征;分析项目建成后污染物排放情况,结合项目所在地区环境功能区划要求,预测该项目建成后主要污染物正常及事故性排放情况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同时分析工程拟采取的环保治理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与合理性,提出把不利环境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而必须采取且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治措施与建议。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论证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为项目的决策、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2 指导思想根据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针对工程排放污染物的特点,依据国家、行业部门和新疆自治区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分析工程排放的各类污染物能否达标排放,对拟采取的环保治理措施进行合理性、可行性论证。

评价中始终贯彻“达标排放”、“清洁生产”、“总量控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评价结论力求做到科学、公正、明确、客观。

1.3 编制依据1.3.1 环保法律、法规1.3.1.1环境保护法律(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1.1);(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9.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6.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4.1);(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3.1);(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7)《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8.4.1);(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8.28);(10)《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7.1);(1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08.29);(12)《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2003.3.1);(13)《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1996年10月30日劳动部令第4号发布)。

1.3.1.2环境保护行政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1996.10.30);(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国务院令第152号,1994.3.26);(3)《中国的矿产资源政策白皮书》(国务院,2003.12.23);(4)《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2000.11);(5)《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6)《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3.1)(7)《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37号,2013年年9月10日实施)。

1.3.1.3政府部门规章(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5号,2009年);(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境保护部令第33号(2015.4.9);(3)《全国生态保护“十二五”规划》(环发[2013]13号);(4)《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环境保护部,2008.8);(5)《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1]19号文);(6)《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6] 28号,2006.2.24);(7)《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订)(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11]第9号令);(8)《关于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环发[1999]107号);(9)《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国环发[2005]152号);(10)《关于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6号,1999.2);(11)《金属非金属矿山重大危险源辨识》(国家安监总局,2005);(12)《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13)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鼓励、限制和淘汰技术目录》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46号;(14)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38号;(15)《防治尾矿污染环境管理规定》(国家环保局1992年第11号令);(16)《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国家安监总局,AQ 2006—2005);(17)《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卫生部2005.10.14);(18)《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

1.3.1.4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规章(1)《xx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xx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43号),2012年2月1日;(2)《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国环发[2001]4号);(3)《xx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疆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划分的公告》;(4)xx自治区环保厅《xx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5)《xx自治区矿产资源管理条例》(1997.10.11);(6)《自治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规定》(xx自治区环境保护局,2009.5.1);(7)xx自治区贯彻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实施意见的通知,新政办发〔2002〕3号,xx自治区人民政府,2002.1;(8)《xx自治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管理规定(试行)》(新环评价发[2013]488号);(9)关于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新国土资发〔2008〕148号);(10)《xx自治区重点行业环境准入条件(试行)》,2014年2月21日。

1.3.2 评价技术规范(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公众参与》(征求意见稿);(8)《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9)《选矿厂尾矿设施设计规范》(ZBJ1-90);(10)《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GB50433-2008);(1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6-2008);(1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13)《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05.10.14);(14)《尾矿库环境应急管理指南》(试行);(15)《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技术规范(试行)》(HJ 651-2013);(16)《尾矿设施设计规范》(GB50863-2013)(2013.12.3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