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主1、"寓言十九"是庄子对自已著作写作特点的概括,是说他的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运用寓言手法。
这就说明他是有意识以象征、比喻、形象描写等手法生动地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
2、养生之道:顺任自然。
论据:事实论证。
3、人生态度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文章客观上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世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但只要掌握事物的规律,顺任事物的自然之理,就能把事情办好。
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谏太宗十思疏1、"思国之安,必积其德义"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文章进行反复论述,最后又提出所谓"十思",真实具体地说明国君应该有德义,有了这样的德义,才能保证国家的安稳。
所以它是对中心论点的具体深入。
2、本文善于应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
如以"固根本"与"求木长"、"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来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
"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等均成对比论证。
3、本文虽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排偶句式,也很富于文采,但是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鲜明而直接的表达自已的主要意思,句子切中文治要害,表现作者对治理国家的深思熟虑。
答司马谏议疏1、建立在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基础上。
效果:这样做,使文章从一开始就建立在非常坚实的理论原则的基础之上,简洁扼要,靶的集中,一针见血,语约义丰,文笔犀利,语气斩截,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
2、文章巧妙地以儒家历来所看重的"名实相符"为论事原则,在这一极具权威,连论敌也不敢否认的原则下开展反驳,使文章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
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指出士大夫们苟且偷安,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
从而有力的反驳了"致天下怨谤"的指责。
3、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书信体驳论。
论辩双方对事情的评价以什么为标准。
文章以儒家历来所看重的“名实相符"为论事原则,在这一极具权威,连论敌也不敢否认的原则下开展反驳,使文章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
针对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个观点,据实反驳,反驳其"非真"的实质,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指出士大大们苟且偷安,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
从而有力的反驳了"致天下怨谤"的指责。
4、表明变革的正确和自己的决心,用典论据。
5、行文委婉,寓刚于柔。
在这封书信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不是剑拔弩张,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寓刚于柔,绵里藏针。
如第一段,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婉转地揭示出这怨谤源于士大夫阶层的庸俗腐败,并声言自己绝不悔改之意;又如第三段,在表示愿意接受责备,"知罪"的同时,却用两个假设句暗示自己坚持改革、绝无反顾之心,并旁敲侧击,讥讽保守派的无所事事、因循守旧。
这种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比剑拨驽张更加坚韧有力。
今1、时代背景:本文写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正酝酿着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封建与反封建的思想斗争十分激烈。
李大钊深知青年是改造社会的先驱,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因而积极勉励他们要珍惜今天,立足现实,担负起改造社会、创造未来的历史使命。
虽然作者没有在文章中直接倡导进行社会变革,但是,不难觉察出作者重视现实的思想意图和期盼变革的殷切心情。
2、本文运用了事实论据、理论、比喻论据。
事实论据:屈原的《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
理论论据:哲人耶曼孙的话。
比喻论据: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
3、所有"过去"都是由"现实"变成的,所有的"未来"都是以"现在"作为源头。
今天的"过去"都是昔日的“现在”。
今天的"未来"是将来的"现在",所以说,"过去"、"未来"都是"现在"。
这样,就显得"今"格外重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麽1、本文写于1934年,自“9.18"事变之后,一系列的事件使得社会上流行起了一股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论调,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失掉了自信呢?中国人究竟有没有真的失掉自信力呢?针对这一问题,作者写作了本文,对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种种失败论调予以有力驳斥,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前途的信心,并热烈赞颂、肯定广大中国人民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认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2、本文作者运用了辩证分析的方法,具体分析如下:首先,作者将这-问题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作者采用直接反驳的方法,重在"破",层层剥笋,驳倒论敌的观点。
首先论证论敌"自信心其实早就失掉了",所以论敌的论点中所谓"失掉自信的中国人",恰恰就是他们自己,而不是全体中国人。
在第二部分,作者采用间接反驳的方法,重在"立",树立"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论点。
文章用一系列的排比,热情赞颂自古以来前赴后继的"中国脊梁",热情赞颂"现在"正在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革命者。
作者确信只有他们才能真正代表"中国人",从而推翻论敌污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无耻谰言。
3、作者善于借助模拟的修辞手法,创造了与"自信力"相对的"他信力"、“自欺力",形象贴切,使文章风格俏皮而不失庄重,锐利而别有风趣,寓逻辑性和形象性为一体更是本文的艺术特色之一。
4、所谓的"地底下",指的是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来书写中国人真正的历史,而这历史绝不是那些状元宰相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所能替代的。
裘1、课文在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中介绍了四种裘衣分别是貂裘(立风雪中,更暖于宇下)、狐貉裘(纯白狐腋裘价与貂相仿,黄褐狐裘,值貌貂五分之一,御寒温体功用次于貉)、羊裘(母贱子贵,裘质痴重,由贱者之服耳)、麂裘(御风便体,袜靴更佳)。
2、本文运用了定义说明,如"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分类说明,如“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依次介绍了貂、狐貂、羊、鹿的产地及其皮毛的特点";比较说明,如狐貉裘与貂裘的比较,纯白狐腋裘价与貂相仿,黄褐狐裘,值貂五分之一,御寒温体功用次于貂3、首段粗略地介绍裘的种类、价值,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依次详细地介绍了貉、狐貉、羊、鹿的产地及其皮毛的特点,末段粗略地介绍了另外一些裘衣,并说明不同等级人所穿裘衣的差异,使全文内容集中,详略得当。
7、桥的运动1、作者列举了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并分析其运动的原因,说明桥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进而提出桥的运动就是桥的存在的形式这一科学论断。
2、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第一自然段):一反传统的观念,总说桥每时每刻都在"小动"微动”。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至第四自然段):具体说明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并分析其原因。
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点明主旨——“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的形式”。
文章结构上形成总-分-总的关系。
3、第四自然段运用下定义说明法。
如“桥是固定建筑物”。
第三自然段运用举例说明法。
如“桥上不但有车,而且还受气候变化的侵袭;在狂风暴雨中,桥是要摆动或扭动的;就是在冷暖不均、温度有升降时,桥也要伸缩、形成蠕动。
桥墩在水中,经常受到水流的压迫和风浪的打击,就有摇动、转动和滑动的倾向而影响它在地基中的移动。
“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说明法。
如“车在桥上过,它的重量就使桥身‘变形’,从平直的桥身变为弯曲的桥身,就同人坐在板凳上,把板凳坐弯一样。
”第五自然段运用“引用”说明方法。
如引用恩格斯的名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垓下之围1、文章通过霸王别姬、斩将刈旗、自刎乌江这三个情节的描写,塑造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丰满形象。
霸王别姬,既写出英雄末路悲歌慷慨的本色,也给这个不可一世的英雄平添了一段儿女的情怀。
斩将刈旗,则是困兽犹斗,除写出项羽威武勇敢的英雄气概之外,还表现了项羽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高贵品格。
多角度的个性描写与多层次的心理刻画,使这一失败英雄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2、文章选取不同的情节,从不同的情节,从不同的侧面,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使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四面楚歌"的惊魂氛围,"虞兮虞兮"的千古诀别,"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浩叹,对汉军"嗔目叱之"使之"辟易数里"的超凡气势,"愧见父老"的知耻良心,"赐马亭长"的知恩必报(殷勤厚意),"赠头故人"的临终义行,"五侯分尸"的悲惨情景,这些激情浓烈的细节不仅多角度塑造了一个血肉和灵魂俱皆丰满的失败的英雄人物,而且多方面地制造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悲剧场景。
特别是自刎乌江一节,在面对生与死的选择时,生动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精神。
所有这些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使得整篇文章读来,动人心魄,生动传神。
3、不正确,这是一篇史实性的文章,作者针对这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一方面要肯定其在历史上的贡献,另一方面,既然作者写作《史记》的目的是:以史为鉴,那么,对其缺点也是不容避讳的,所以,作者在写作时会呈现出既肯定又批评的态度。
张中丞传后叙l、韩愈写作这篇后叙的原因和目的是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潼关失守,长安陷落,李隆基仓皇亡命四川。
在安史乱军回兵东扫之时,张巡、许远孤守睢阳城十余月,拖住数十万安史乱军,为李唐王朝最后平定安史之乱,争取了时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最后,终因粮尽兵绝,又毫无外援,睢阳城被攻破,张、许二人以身殉国。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张、许的英雄业绩没有得到李唐王朝的正确评价,反倒屡遭诬陷和诋毁,并且延续五十余年。
直至终于演变成张、许的后代子孙居然对簿公堂。
韩愈有感于此,出于为英雄辩诬、正名的义愤,写下了这篇后叙。
2、(1)张巡是一个"儒将"形象,他熟读史书、兵书,遍识睢阳城中居民,对士卒具有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