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数学老师的课堂驾驭水平
在没有迈入教师这个行业之前,我一直以为教师是个很轻松的职业,不过上班第一天,同事就告诉我:“你除了备课、写教案、上课之外,最重要的是锻炼你的课堂驾驭水平。
”我心想:课堂驾驭水平不就是管住孩子,不让他们调皮吗?不过当我真正走进课堂之后才发现,课堂驾驭水平远远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肤浅。
什么是课堂的驾驭水平?驾驭课堂不是让学生一味听话、服从,不是教师采用威严、专断、命令、压迫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也不是教师总保持一张“阴沉的脸”,课堂没有活力,学生完全处于压抑情况下学习。
课堂驾驭水平是指教师实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和展开,课堂教学结果反馈的水平.它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所谓科学性,是指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活动过程,期间存有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如根据教学目标挖掘教材,合理地布排知识传授点,重点、难点突出,主次分明,教学线索清晰.所谓艺术性,就是强调教师要具有把处于静止的、沉睡状的知识灵活地、智慧地传授给学生的技巧和水平。
那么如何提升数学老师的课堂驾驭水平呢?上班以来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备课要与学生的现实情况相结合。
我们总是在提倡一定要备好课,那么怎样才能备好课?最肤浅的理解就是写好教案,把教案背的滚瓜烂熟,那么这节课就一定能成功。
我想这是绝大部分像我这样的青年教师对备课的理解,其实不然。
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上《读数写数》时,出现一排计数器,计数器上的数都是40、50、80这样整十的数,我问学生:你们看一下,这些计数器上显示的数有什么相同点?其实我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个位上没有珠子的时候要用“0”占位,我想得到的答案是个位上没有珠子,不过学生的回答是都是整十数,或者有的回答个位上有“0”,这个时候我只想着我教案上的答案不是这样的,我就直接将学生的答案否定,并尽量引导他们按照我教案上的答案去思考。
课后李军主任给我提出了这个不足:过于注重教案,而忽视了学生。
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就是错误的理解了“备课”的意义。
所以,我们不但要备好课、熟悉教案,还要注意将教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时刻注重到学生。
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兴趣继续听下去,否则,他们的注意力会很快转移,那么“驾驭课堂的水平”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把“学习工作一体化”当做一种生活态度。
面对日益提升的教育教学要求,如果我们的思想观点、知识技能还停留在从前,将无法适合现在的教学要求。
而新的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理论又不是一下子能掌握,那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在工作中持续修炼,我们才能拥有一双慧眼,才能有宽阔的学术视野,才能促成开放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文化。
比如在以前的教学中都是让学生在黑板上或练习本上做题,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直观的效果。
现在我们有了PPT,有了投影仪,最近电教馆的朋友还给我们学校安装了班班通教学软件,它将课本上的内容全部电子化,而且还带有游戏类的练习题,使趣味性大大增强,从而也使课堂教学效率有了大幅度提升。
掌握了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老师驾驭课堂的水平也就更加游刃有余了。
三、对“根”的追问,把握数学知识的深度。
什么是对“根”的追问,就是要求我们要掌握一节课的重点、难点,讲课要有深度,而不是浮在面上,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把握数学知识的深度,使得数学教育更有意义。
上班以来的经验告诉我:讲一节课不难,讲“好”一节课非常难。
刚上班时,领导来听我的课,对我的评语就是:讲课深度不够。
我当时问:什么是讲课的深度?领导说:在把握教学的重难点上把握的不够深。
当时还是懵懵懂懂的,不过经过以后几次公开课活动,我慢慢的理解了什么是讲课的深度。
有一次准备一年级下册《统计》的教学设计,总是感觉设计的不完整,哪个环节不合适,
正好学校李老师和刘老师过来,看了我的教学设计之后,他们告诉我虽然设计了例2中的用对号、用圆圈、用正字的方法,不过应该多增强调一下用正字的方法,这个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同时还告诉我以后在设计一节课之前,先分析例题,从例题下手,分析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否则即使设计的再有趣,环节再完整,无法把握讲课的深度,就是一节不成功的课,数学教育存有的意义也就不同。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如果不能对自己的学科怀有一种追本溯源的态度,如果不能对“什么是数学教育、数学教育存有的意义”等有一份深切注重与深刻思索,她的工作必然就带有一种盲目性与追逐性、自然就无法在纷繁复杂的数学教育变革中寻得“不变的东西”。
刘坚教授说过:找准继承与创新的支点,回到“原点”思考。
这也应该是我们数学教师面对任何问题时必须首先提醒自己的。
当然要想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水平,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它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持续地磨炼和积累,才能有所创造。
有人说,数学课堂理应是数学文化流淌的地方,是学生持续用心去触摸数学本质、感受数学内在文化特质的自由天空,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担负起这份责任。
提升驾驭课堂的水平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也是没有止境的。
只有我们教育工作者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勇于探索和尝试,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和特点,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课堂上实行有效的情感投入,营造宽松人文的氛围,生成生动有趣的教学亮点。
同时还要持续地学习,扩大知识面,多参与讲课活动,并即时实行教学总结,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善于和同行交流经验,持续完善、充实自己,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