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张小玲“传道、授业、解惑。

”韩愈此言影响了教坛一千多年,确实在很长的历史时间产生过积极作用,但在当今,其不适应性和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他束缚了教师的教学视野,想象力及主观能动性。

我国现今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切事物必须在继承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社会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富强,必须靠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没有古人的创新精神,就不可能产生“四大发明”。

如果我们没有创新精神,新的事物就不会产生,社会就停滞不前。

同样,我们要通过教学培养出优秀人才,就必须创新。

对此,陶行知早在《教学做合一》中就一针见血地批评说:“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象是学的事体,都被教的事体打消掉了。

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其实在来,却又象教校。

”这些都反映了一个问题:教师只会“授之以鱼”,不会“授之以渔”。

“授之以渔”就是要通过多方面的创新教学,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培养学生会学习、会创造的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效率。

一、培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教学是教师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进行的双边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发展的主体。

但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考虑学生是否接受,而学生习惯于跟在教师后面亦步就趋,被动学习,导致学生一旦离开教师就寸步难行。

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迫切需要更新教育观念,跟上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正如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培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一方面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跟上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步伐。

因此,培养学习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体现了当今社
会发展,科技进步对深化教改的迫切要求。

1、设疑问难,启发诱导,使学生学会思考
注重启发诱导是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基本要求,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陶行知《每事问》)只有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学会思考,才能达到“开其意”、“达其辞”,实现知识内化,技巧的形成,而“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充疑问难,设计、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充分发挥思考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知识联系、促进知识体系迁移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系统的知识体系,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前后知识的联系,可以有效地实现为迁移而教,促进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

3、注重藏息相辅,加强自学指导
学科知识量大而广,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需要通过学生课外自学来掌握,这就需要加强自学指导,注重藏息相辅,兼顾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使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实现:
(1)、明确教学任务,教给自学方法。

(2)、做好知识铺垫,加强检查督促。

另外,自学指导还需要由扶到放,逐步实施,对自学能力欠缺的学生做好个别辅导,最后,还需注意总结,不断提高。

4、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学以致用
陶行知说:“书是一种工具,只可看,只可用。

看也是为着用,为着解决问题。

”(陶行知《说书》)为此,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际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教学过程是一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学习的
主要内容是间接经验,只有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才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书本知识,如陶行知所言“接知如接技”,只有以原有的直接经验为根基,新的知识(间接经验),才能嫁接上去;同时,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使理论更加丰富知识,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

为此,在教学中必须有效地贯彻实践性原则。

即“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

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促进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在教育中设计大量的实践题,组织模拟课堂教学,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收获。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兴趣、创造意志,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陶行知说:“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

”(陶行知《创造的教育》)又说:“人生志在创业。

”学者佩克利斯也断言:“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目前达到的限制完全不在天资不足,而在于不能尽早为天资创造最佳条件。

”如何为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呢?
1、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及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特丽萨·U艾曼尔通过实验研究证明,很多环境因素,诸如外部评价、监督、奖赏等都有害于人的创造性。

也就是说传统权威式教育来自外部的压力束缚过多,学生很少独立自主、心理不自由,这些都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因此,教师应放弃权威式的教育和管理,推行民主式的教育和管理,给学生的行为、思想以较大的自由度,这样学生才会增强自主意识,学会独立思考、自主表达、自我选择,促进自我发展。

这些都是创造意识及动机萌发的前提和基础。

2、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中,我国的教师传统的方式是演绎式。

例如,在日常的教学中,许多教学老师常常是先讲定律、定理,再依照定理讲解实例。

这种演绎式的教学在中小学是
司空见惯的。

这是一种以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思路,有益于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归纳式的教学法则刚刚相反,它是以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思路,有益于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发展对思维的发展非常有利。

这也是我国学生创造性匮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采取以归纳式为主、演绎式为辅的教学方式。

3、注重实践,形成创造技能
学校分科课程一统天下,活动课及综合课程薄弱,学生的实践活动缺乏,也是学生创造性的匮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是崇尚能力和创造的社会,人们对知识评价标准是知识向经济的转化度。

因此教师应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增大软知识,即关于“知道怎样做”的知识,指谁知道是什么、谁知道为什么和谁知道怎样做的信息,在教学中的比例。

而这种软知识(隐形知识)获得的唯一途径是实践,即学生在实践中的“意会”,为此,教师要多组织科技小发明、小制作、艺术摄影、美术绘画等各项实践活动以此来拓宽学生的创造空间,增加学生的创造机会,使学生不仅学会动脑,同时学会动手,培养创造技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