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
【本章提要】
科学技术和工程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们 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主体上是积极的、 正面的。但在现实社会中,科学技术和工程也对人们的 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在社会系 统中,社会的多种因素都对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发展发挥 作用。认识科学技术和工程之间的互动,能够深入了解 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的关系,使科学技术和工程更好 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金钱 异化
权力 异化
技术 异化
• 所谓异化,一般情况下是指人本身的创造物与人分离,成 为一种外在的异已力量与人相对立,并使人的意识和活动 从属于它。这个已经“对象化”的东西取得了人的属性, 是人的劳动、能力、思想的一种变相的反映,它通过外化 而获取了别的东西的“指令”,转而对人本身构成否定。 严格来讲,异化应是人本身理性与非理性、感觉与思考、 主体性与对象性、理想与现实的分裂,至少从根源或本质 上讲是人的意识的分裂。人的意识分裂成自我意识与对象 意识后便打破了人与自然处于自在同一的混沌状态,他从 万有处于绝对的沉寂状态的自然中苏醒过来而自觉地不仅 将自然,并且也将自身当成对象。这样他发现了自己与外 界的不同,他从与外界的同质同构关系中挣脱出来,他感 到自己已不再是外界的一部分,相反神秘莫测的外界对自 身构成了威胁,这威胁造成了他所有的恐惧。
(资料来源:《劳动报》(上海),2007年6月3日,第3版。)
二、科学、技术和工程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
科
学
、
技
在一定条件下
术
和
工
程
科学技术的“异化”问题 科技发展所表现出的“去技术”倾向
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加大 一定程度上的价值伦理观混乱
“异化”分析
产生
主体
客体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异化现象
支配
宗教 异化
科技与工程
古代自然经济
思维方式
狭隘落后的思维方式
近代科技革命 现代科技革命
趋势
思想启蒙和解放
创造性
特征
精确性
系统性 整体性 开放性
数学化
模型化
形式化
科技与工程
社会进步
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科技与工程
精神文明 社会文明
科技与工程 科 技 与 工 程
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个性解放 物质与精神相统一
人与社会相统一 人与自然相统一
【本章重点】
● 从社会大系统的角度理解科学技术和工程 的社会作用。
● 科学技术和工程对社会的影响总体上、主 导方向上是积极的和正面的。
● 科学技术和工程的社会作用的发挥受到一 系列社会因素的影响。
• 第1节 科学技术工程对社会的作用 • 1.1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 • 1.2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消极影响 • 第2节 社会对科学技术工程的影响 • 2.1经济对科学技术工程的影响 • 2.2政治对科学技术工程的影响 • 2.3教育对科学技术工程的影响 • 2.4文化对科学技术工程的影响 • 2.5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工程的影响
第二,科学技术通过对生产力各要 素发挥作用而体现其生产力的职能;
第三,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在社会 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 许多情况下是最主要的作用。
科技与工程
生活方式 科技与工程
交往方式 学习方式 消费方式 娱乐方式 休闲方式
案例分析:6度分离理论
三十多年前,美国的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在《今日心理学》 杂志上提出了他的“六度分离”(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他认为,任意 两个陌生人都可以通过“亲友的亲友”建立联系, 而两人之间的亲友数量大约是5, 用6个人就可以将两个陌生人联系在一起。而最新的实验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 学系的瓦茨(Duncan Watts)领导的研究小组,他们通过电子邮件进行实验。从2001 年秋天开始的一年多时间里, 来自166个国家和地区的6万多名志愿者在网站上注册, 参与这项实验。结果,一共有384个志愿者的邮件抵达了目的地。电子邮件大约只花了 5到7步就传递到了目标,这正是米尔格伦所阐述的“六度分离”。 (参见柯南:《你想与施瓦辛格建立联系吗?》,载《南方周末》2003年8月14日 C20科学版。)
“去技术”化分析
技术本身的发展,例如智能化提高,会造成劳动者的去技术化。科技的 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生产设备,这些技术装备本身具有“高技术”特征,承担着 越来越复杂的工作,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人类的水平。人只能是服从高技术设 备的服务者和附庸,自动化生产线上的一个被动执行者。机器越来越智能, 人却越来越愚蠢。而这对人们的就业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生产的发展并不需 要更多的人力,机器取代了人类的工作,许多人将无法就业。马克思指出: “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具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 和过度的疲劳。……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 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和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 隶。”
• 第3节 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发展 • 3.1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互动机制 • 3.2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转型 • 3.3科学、技术、工程与中国现代化 • 第4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评价
第一节 科学、技术、工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科学、技术和工程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
科学、技术和工程
生
思
人
经
活
维
社
的
济
方
方
会
全
发式式进来自面展改
变
步
发
善
革
展
科技与工程
经济
科技与工程
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第一,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需要通过技术转化,在生产、工程实践 的具体运用即“物化”过才能变成现实的 生产力;
案例分析
2007年5月29日下午,无锡市民拧开自来龙头发现,流出来 的水又黄又臭,太湖蓝藻已通过自来水管悄然进入了千家万户。 超过200万的无锡市民的正常生活秩序被打乱,蓝藻一时间成为 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从5月29日到6月1日,已有多批专家 奔赴无锡会商消除蓝藻的办法。5月31日,清华大学教授张晓健 和助手来到无锡。随后,专家组与无锡市自来水总公司水质监测 中心的工作人员会商,重新制定应对方案。原先的方案只是在水 源厂投放大量的净化和吸附物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专家于是 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改进方案,改为在取水口投放大量的高锰酸钾 氧化剂,在2个多小时的输水过程中,能氧化掉大部分致臭物质; 在制水厂投放粉末活性炭,去除剩余的致臭物质,同时分解残留 的氧化剂。这一净化程序的调整扭转了被动局面。在经历了17个 小时的反复实验后,6月1日上午7时40分,检测数据显示,制水 厂出水的臭味被成功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