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城市肌理角度浅议小陆家嘴中心区_省略_993版规划和现状实施的对比谈起_朱笠

从城市肌理角度浅议小陆家嘴中心区_省略_993版规划和现状实施的对比谈起_朱笠

从城市肌理角度浅议小陆家嘴中心区活力的失落——以1993版规划和现状实施的对比谈起朱笠,吴艳翠,王婷摘要:虽然 1993年出台的陆家嘴中心区指引性城市设计方案强调了城市活力的营造,但发展到目前却出现了活力严重缺失的问题。

为了探究哪些原因造成了现有区域与城市设计活力营造目标的背离,本文从城市肌理与城市活力关联的角度出发,建构出联通路径、行为链接、行为尺度、分形特征的分析框架,并从这四个维度探寻现状与1993年陆家嘴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的差异性,最终分析了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

1.引言1.1概述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浦东,自此沉寂多年的城市空间形态开始发生突变。

陆家嘴中心区作为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重要象征,作为当今中国最具现代形象的地标区域,作为上海中心商务区(CBD)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建设从一开始就被置于聚光灯下。

虽然建成后的陆家嘴高楼林立,极富震撼力,但事实上,光鲜亮丽的背后却隐藏着这样的一个现象:整个陆家嘴中心区社会性公共活动严重缺失,观光客的游览范围仅局限在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地块附近;而在许多在陆家嘴大楼内办公的人看来,走出自己工作的大楼(甚至他们的公司所占据的那个楼层或者他们的办公室),外面都是荒漠,是与自己的生活和日常活动轨迹不相关的“空”的空间(孙施文,2006)。

每到晚上,整个陆家嘴地区人去楼空,沿江展开面灯火通明的喧嚣繁华与其内部空间的冰冷空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些现象与陆家嘴城市中心的身份显然极不相称。

毫无人气与活力的街道空间,隐约呈现出电影我是传奇中末日来临的荒凉感原本连接滨江大道与陆家嘴环路的百步街由于缺乏活力已沦为停车场功能仅有的一些小尺度商业设施由于缺乏使用人群而显得凋敝清冷很难想象这是东方明珠北侧的滨江开放空间,近乎空无一人图1 陆家嘴地区活力缺失现状1.2陆家嘴地区初期城市设计方案简述陆家嘴开发建设初期,为了广开思路,获取高水平设计方案并提高陆家嘴地区知名度,上海市政府于1992年5月至11月组织了陆家嘴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国际咨询活动。

五家咨询单位,即英国的罗杰斯、法国的贝罗、日本的伊东丰雄、意大利的福克萨斯、中方的联合咨询组递交了设计方案(图2)。

图2 陆家嘴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国家咨询五大投标方案 图3 1993年《上海陆家嘴中心区规划设计》设计平面图4《上海陆家嘴中心区规划设计》设计彩平 1992年上海市政府决定成立陆家嘴中心区深化规划领导小组。

该小组的作用是结合上海陆家嘴地区的实际和浦东开发的战略目标,将国际咨询的成果融入中心区可实施运作的规划方案中。

1993年8月,深化规划领导小组向上海市政府递交了《上海陆家嘴中心区规划设计》。

1993年12月,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复该规划。

成为陆家嘴地区发展建设的重要指引(图3,图4)。

笔者通过翻阅当年5大规划设计方案,发现一些方案设计理念上也强调了需要营造城市活力。

如当年投标的英国罗杰斯方案强调应注重用街道把该区的建筑物串联起来,防止独立的建筑群孤立存在;注重人行网络,并强调需营造有活力的街道及包罗万象的综合社区。

日本伊东丰雄方案强调透明叠合层的概念,将包括地铁、道路和中长距离公共汽车专用道的下部交通层和包括电车线路、河流、人行道和绿地空间的上部风景层叠合在一起,试图在城市空间中产生各种各样的自发的活动空间来营造活力。

而1993年深化规划方案更是在城市设计中明确提出发展目标:富有活力的城市。

要求建立富有24小时活力的中央商务区,在区内形成办公、居住、娱乐、交往等综合的城市共享空间。

可见活力的营造成了最终深化方案的核心诉求之一。

通过对以上一系列城市设计方案及最终深化方案的研读,发现其均强调了城市活力的营造。

在城市设计领域,有关城市肌理对城市活力塑造的研究正日益受到重视,因为城市肌理是衔接城市的物质环境与社会机制的一种桥梁因素,总体而言,城市肌理既是一种具体的、可视的、可操作的物质环境,又衔接着政治、经济与社会层面的功能活动,体现着相应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氛围,从而赋予一座城市独有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活力。

本文试图将1993年规划实施深化方案和当今建设现状从城市肌理的角度进行对比,探究从城市肌理角度方面哪些原因造成了陆家嘴地区当今活力的缺失。

2 城市肌理与城市活力关系的系统架构2.1 关于城市活力的理论基础2.1.1理论梳理城市活力,就是城市具有的充满活力的经济、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城市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富有创造力的城市建设和深远的区域影响力等。

在反思当代城市建设问题和如何创造有活力的城市这个问题上,国外学者曾有过不同方面的讨论。

简·雅各布斯在1946年提出城市多样性理论,这个理论是对城市缺乏活力现象的直接批判。

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本书里,雅各布斯指出“多样性是大城市的天性”;20世纪五六十年代TEAM10以反对绝对功能主义、重视人际交流为出发点,提出一个社会的内聚力和效率的获得必须依赖于非常方便的流动条件,也就是交通问题。

城市的复杂性应表现为各种流动形态的和谐交织,因此他们格外重视步行交通(很多是空中街道);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1965年在《城市并非树形》中对比了自然生长的城市和人造城市,并提出城市问题不应该用“系统”的思维来分析,并提出一种半格的理论模型(两个集合有交集存在)。

他强调“事件模式”,即“建筑或城市的基本特质是由那些不断发生在那里的事件所赋予的”,而这些日常生活和事件恰恰是城市活力的源泉。

1971年,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呼吁“对户外空间中活动的人们应给予关注,并深切理解那些与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交往密切相关的各种微妙的质量”,这表明户外空间是活力产生的重要场所,因此,公共空间的物质安排和行为活动都需要精心设计。

2.1.2近期文献解读影响城市活力的因素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但涉及活力与肌理的论文并不多。

在现有的研究中,不同学者就活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查君(2011)提出,影响城市活力的因素有空间结构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城市环境质量(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混合使用与活动策划;童明(2014)从肌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连通路径、行为链接、网络关系和分形特征这四个特征是提升活力的重要手段。

学者们的关注点基本集中于以下几点:交通、尺度、环境、事件、混合使用。

2.1.3小结城市肌理即建筑类型、道路格局、开敞空间、街面形式等各类物质要素的综合,它是由各类街巷所构成的结构体系。

塑造怎样一个肌理形态(形状、尺度)影响着人们的空间感受;肌理的分形特征对空间多样性有着决定性作用,进而影响功能的多样性;怎样连接这些斑块(肌理单元)不仅影响城市的运行效率,也影响人际交往和空间体验。

因此,可以初步架构出从肌理的角度影响城市活力的几个重要要素:连通路径、行为链接、行为尺度和分形特征。

2.2 体系架构2.2.1连通路径连通路径是联系斑块的重要手段。

通过车流、人流的交织,实现城市的新陈代谢、完成城市中物质和人际的交往过程。

连通路径不仅包括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主干道连接,也包括地块内部的支端连接;不仅包括车行道的联系,也包括步行交通的联系。

如何连接外界到地块内部以及如何连接在地块内部从公交站、地铁站等人口集聚区到各个斑块的方式决定了城市活力。

2.2.2行为链接行为链接是指从人的行为出发,探索城市中的功能布局是否能够方便人群的使用。

不同于雅典宪章提出的绝对功能分区,好的行为链接应该是在合理的行为尺度范围内满足人的正常需求,简而言之也就是功能的多样性。

但是,现实往往出于收益和地价的考虑,居住、工作、购物、休闲和休憩被分割布置;为了形成规模经济,将商业进行分区域集中布置。

这种模式使得整个区域不同人群之间的行为链接也发生断裂。

2.2.3行为尺度现代城市设计不仅要考虑车行效率,还要考虑人的尺度需求。

这意味要考虑多种人的需求,包括最佳步行距离,良好的空间体验等。

但是“人造城市”相比较于“自然城市”体现出一种“巨构”式的发展趋势,不管是斑块还是开敞空间,往往忽略了细节的塑造,取而代之的是方便管理的大街坊模式。

这种不符合人体尺度的布局依然无法为丰富的社会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

2.2.4分形特征分形是指一个粗糙或零碎的几何形状,可以分成数个部分,且每一部分都(至少近似地)是整体缩小后的形状,也就是具有自相似的性质,不同的最小模块可以连接组合成为更大的模块,进而形成模块组、模块群。

对于一个有机城市而言,它不仅体现在簇群重复的功能多样性上,更多体现在肌理形态的丰富性上,形态的分形营造了空间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也提升了区段的活力。

3.陆家嘴中心区现状与规划方案城市肌理对比3.1图底关系分析几乎所有的当代城市设计理论都会论及“图底关系”理论,认为图底关系是判断城市外部空间情况的重要手段之一,图底关系也是城市肌理形态的最直观反映。

笔者通过图底分析方法来将规划方案与现状建成区城市肌理进行对比,可以明显体察出两者的差异性。

图5 规划方案城市肌理图6现状城市肌理3.1.1规划图底关系分析就整体而言,规划城市设计方案的城市肌理表现出了一种多样化的鲜活性(图5)。

整体空间布局中多处强调了围合关系的应用,开敞空间分为多个层次,显得多元而生动。

从路径来看,整个区域由二层连廊系统进行架构,形成步行联通的网络化特征;街道界面尽量保持连续性,形成由裙房所构成的人行活动界面及高层建筑所构成的高层带。

建筑尺度层级清晰并有明显的区分。

综上,在基于空间、路径、建筑三个层面的分析后,可以看出规划城市设计方案某种程度上体现了雅各布斯所强调的“有序的复杂性”,可以很明显地体察出设计者试图营造城市活力的种种努力。

3.1.2现状图底关系反观现状城市肌理,呈现出“局部有序,全局无序”的特征,可以发现规划方案对现状建设所体现出的一定的指引性,如规划方案与现状路网系统基本保持一致,中心绿地及组团划分遵照了规划的格局,世纪大道的轴线功能清晰可见。

但就整体而言,现状城市肌理给人直观的感受无疑是混乱的(图6)。

每个地块内部建筑单体基本呈现孤立的状态,展现出一种以自我为尊的傲慢情怀,规划所强调的组团内部围合关系丧失殆尽。

地区仅在局部保留了连廊系统,不再具备整体联通的步行网络化特征。

整个地区似乎很难发现连续的街道界面,断裂点比比皆是。

就建筑而言,现状建筑类型不管是在平面还是立面上都极其冗杂,多种语汇、形体组合交织碰撞,甚至从平面上可以看到诸多建筑几何形态上产生尖利的对峙状态,无法构筑成和谐统一的建筑群体韵律。

上述的现状客观事实无疑是造成地区活力失落的重要原因。

为了更好地解读规划所着力营造的城市活力为何在现状建设中没有得到体现,本文将从连通路径、行为尺度、行为链接、分形特征四个要素来具体对比规划与现状建成情况的差异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