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调研报告

城市规划调研报告


同济新村为典型的行列式布局的工人小区,小区内道
路均垂直或平行于小区边界城市道路布置,道路分为 三级。
图例:
主出入口
小区道路 组团道路 宅间道路
3
调研对象——同济新村 停车分析
城市规划-居住区
小区主要是地面停车位,停车位一般设在小区地面停车
位,也有部分车停在小区道路或者组团道路的行车道一 侧,在道路通畅的情况下解决了停车问题。但是严重影 响步行系统。导致人车流线交叉。
间尺度好。
相邻院落间没有明确的墙隔,院落和步行道也只是用一道灌木相隔。步行道向两侧院 落的关系是很通透的。这就形成了密切的街坊关系。
3
调研对象——同济新村 绿化分析
城市规划-居住区
公共绿地
3
调研对象——同济新村 绿化分析 工会绿地和公共绿地位于小区中心地带,但是相对于公共绿地采用园林 式规划,有丰富的小径、亭廊、树木以及健身和娱乐场所,老人和孩子 在这里有丰富的活动设施。规划两个特色不同的绿地恐怕也是为了承担 对公共生活不同的服务作用。
由西至东依次表现为三层建筑-公共休息区-步行道-隔离绿化-车行道步行道-工会俱乐部绿地。
3
调研对象——同济新村 绿化分析
城市规划-居住区
次干道绿化
3
调研对象——同济新村 绿化分析
城市规划-居住区
次干道绿化
小区次级道路上,所以这个节点的绿化兼有组团间交流的作用。尺度 较小,道路南北侧均设置兼做车行隔离的公共绿地,剖面的空间层次 由南至北依次为六层建筑-宅间绿地-步行道-隔离绿化-车行道-隔离绿
1
居住区的定义:
按照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各级标 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表1.0.3的规定。居住区1-1.6万户,3-5万人;居 住小区3-5千户,1-1.5万人;组团300-1000户,1-3千人。要有齐全 的配套,单体建筑不能称为居住区。 住宅小区也称“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以及自然支线(如河流)划分, 并不为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居住地段。住宅小区一般设置一整套可满 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专业服务设施和管理机构。 住宅小区就其个性而言有如下特点: 1、规划建设集中化,使用功能多样化
目录
一.居住区的定义
二.调研目的
三.调研对象(同济新村) 四.延伸研究
引言
城市居民的各种生活行为都是围绕居住地展开,先解决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理活动需求,再通过工作、学习、交往、娱乐、健身、旅游等 活动逐渐扩大生活圈,从居住组团、居住小区到居住区,从城市中心区到城市边缘地带,进而扩展到省内及国内外。因为居民的健身漫步、 邻里交往等活动大多在居住地开展,所以居住区景观设计应考虑到各类使用人群的户外生活,创造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
占地面积: 252亩
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 总户数:350户 停车位:100个
3
调研对象——同济新村 规划结构图
城市规划-居住区
住宅与住宅之间呈行列式平行关系,一组组的行列形
成了组团。 公共设施点缀于各组团之间。
图例: 组团 小区配套 公共绿地
3
调研对象——同济新村 交通分析
城市规划-居住区
院落-步行道-组团绿地-步行道-宅前 院落-三层建筑。
3
调研对象——同济新村 绿化分析
城市规划-居住区
宅间绿化
3
调研对象——同济新村 绿化分析
城市规划-居住区
宅间绿化
宅间院落(宅间绿化)是小区最普遍的公共空间,宅间绿化的布置形成类似里弄支弄 的半私密空间。剖面表现出的空间层次由南至北依次表现为三层建筑-宅间院落-步行 道-宅间院落-三层建筑,以步行道向两侧形成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的空间层次,且空
城市规划-居住区
同济新村——最早的楼宇建设于1954年,最新的建造于90年代初,毗邻
同济大学,文化气息非常浓厚,教育配套资源丰富。
3
调研对象——同济新村 区位
城市规划-居住区
同济新村
位于上海中心城区东北部,地处黄浦江下游西北岸,与浦东新 区隔江相望,西临虹口区,北与宝山接壤——杨浦区。
同济新村是同济大学为了解决教师职工等住宿问题而在解放初 期建造的一批住宅公房,最早的楼宇建设于1954年,最新的建 造于90年代初,毗邻同济大学,文化气息非常浓厚,整个社区 规模较大,楼与楼之间的质量包括层高、材质、年代、样式都
有很大的不同,整个社区包括周边的氛围都比较适合居住。占
地252亩(容积率为1.06,建筑密度为25%。建筑层数多层与 低层结合,以多层为主。)
3
调研对象——同济新村 地理位置
城市规划-居住区
同济新村
地处上海市杨浦区,东、南面靠彰武路,西临四 平路,北靠内环线高架路; 新村位于内环线以内,南距外滩约5公里,北距 上海市副中心五角场约2公里;周围距离上海市 商务中心、家乐福超市、物美购物中心等商务服
城市规划-居住区
2、楼宇结构整体化,公共设施系统化
3、产权多元化,管理复杂化
2
调研目的:
(一)调查我国解放以来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和问题。 (二)通过到实地的调查,提高理论知识。 (三)了解城市居住小区居民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生活习惯、 物质技术条件以及气候、地形和现状等条件。 通过案例研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调研小组的调查研究与分 析问题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调研小组人员的规划水平。 通过对在小区的实地调查,收集小区规划的相关星系。熟悉居住区 的规划设计的基本手法,巩固和加深对城市规划原理以及对城市居住规 划设计规范的学习。研究先进小区的可借鉴之处,为以后我们做小区设 计提供参照。
城市规划-居住区
教学楼美观大方,新颖别致、教室、活动室、娃娃餐厅、舞蹈房,设
计合理,设施较为完善,同济大学幼儿园被评为国家级建筑设计二等 奖。室内每班配有冷暖空调,室外有嬉水池,新颖的塑胶场地及大型 运动器械,是一所具有现代化设施和幼教特色的新型幼儿园。
同济大学幼儿园
3
调研对象——同济新村 树穴
城市规划-居住区
3
调研对象——同济新村 功能要求的变化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划-居住区
摘自董璁 同济新村中小套型住宅设计研究论文 同济新村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为同济大学教职工,尤其是青年教师解决住宅问题的特殊定位,导致了其住宅套型设计以中小套型为主,从 1952年开始规划建设,毗彰武路作为新村主要入口,后经50年代中后期直至90年代的陆续发展建设,基地不断向北、向东扩展,形成,中山北一 路、四平路、彰武路包围下的完整社区。并且,规划初期所预留的较为充足的住宅建设用地保证了同济新村近50年的持续建设,使之具有了形式各 异的住宅空间和套型模式,同济新村建设的历史延续性是宝贵的财富,是所有在特定时l’日J阶段建造的住宅区和新建的住宅小区所无法比拟的。 居住模式和居住主体的变化导致了对于居住功能要求的变化。同济新村的居住功能开始向两个方向发展:对于同济新村的常住户,尤其是老年居 民来说,其住宅主要以中套型为主,居住的便利性与舒适性是首要的方面。相比较于新开发的住宅小区,同济新村的套型厨卫面积较小,多在3— 4平方米,并且每户只有一个卫生间。同时,各功能空间布置过于紧凑,除九十年代以后建设的住宅和村楼外,大部分套型并没有适合家庭起居的 空间,即真正意义上的“厅”。而对于暂住人口而言,套型面积的大小与租金直接相关,他们往往乐于选择小套型承租或者是几个人合租一套住 宅。对于合租者来说,五十年代住宅设计中“不合理使用”的弊病再一次出现,一套住宅中有限的厨卫空间和私密性重新成为困扰租房者的主要 问题。
城市规划-居住区
5
组团进行了考察,它们构成了小区中人流最活动最活跃的中心地带。
1
2
3
4
1.公共绿地
2.宅间绿地 3.工会绿地 4、5.组团绿地
3
调研对象——同济新村 绿化分析
城市规划-居住区
主干道绿化
3
调研对象——同济新村 绿化分析
城市规划-居住区
主干道绿化
位于小区主入口干道上,也是小区的中心主干道。剖面空间层次关系
3
调研对象——同济新村 户型分析
城市规划-居住区
同济新村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现有住宅17.98万平方米,建设年代从1953年陆续持续到1995年,40年问共 建成住宅132栋(其中截至2000年,其中20栋已被拆除,并在原址上兴建新住宅),住宅套型种 类不少于51种,其中面积最大的村楼62平方米/户(套内面积),面积最小的鸳鸯楼26平方米 /户(套内面积),套型模式以中小套型为主。(图为部分户型图)
3
调研对象——同济新村 总平面图 所属区域:杨浦 鞍山 小区地址:杨浦彰武路600号 物业类别:住宅 开 发 商:上海新控房地
城市规划-居住区
竣工时间:1989-01-01
建筑类别: 板楼 低层 多层 环线位置:内环以内 参考单价 住宅 82215 元/㎡
容 积 率:0.50
绿 化 率:35% 物 业 费:0.20元/平米·月 物业公司:同济物业
城市规划-居住区
工会绿地
3
调研对象——同济新村 公共设施分布图 由于北面临高架,小区的公共设施与商铺主要设在南半部分,也造 成了北面公共空间活力较弱的状况。
城市规划-居住区
图例: 学校 幼儿园 工会俱乐部 同济迎宾馆 规划停车位 沿街商店
3
调研对象——同济新村 小区配套——同济小学 创建于1952年,原名四平路第二小学,2001年5月更名为同济小学 。地处同济新村内。现占地面积8.8亩,有20个教学班,在编教职工
务设施都在2公里以内,毗邻同济联合广场。
3
调研对象——同济新村 周边配套——公交交通 小区周边交通便利,一公里内10个公交站,便于小区居民生活外出。
城市规划-居住区
3
调研对象——同济新村 周边配套——地铁交通 小区周边交通便利,附近地铁交通多,与公交交通更加便于小区军 民生活外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