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文化研究专题

地方文化研究专题


2、屯堡的建筑具有强烈的军事 色彩
安顺屯堡村寨出于当初军事防 御的需要都砌有围墙,使屯堡 村寨成为独立的一个社会单 元,围墙呈圆形或半圆形,随 地势的起伏而修建,蜿蜒曲 折,尽显历史的苍桑。在村寨 前建有坚固寨门,俨然古城 门,大有拒敌于千里之外的气 势。
3、八字四合院
居民的建筑成四合院,既有江南四合院的特点, 又有华东四合院的布局,但最突出的特点是全封闭 的格局。居民建筑分朝门、正房、厢房,朝门成雄 伟大" 八 "字形,两边巨石勾垒,支撑着精雕的门 头,门头上雕有垂花柱或面具等装饰品。
(二)屯堡的服饰
屯堡人作为一个特殊的族群, 与少数民族、其他汉族群体的一 个重要差别表现在妇女的服饰上。
屯堡妇女至今还保留着明时江南妇女的服饰 习俗,具有“长袍、大袖、大襟”的特点。屯堡妇女 喜欢穿浅蓝色长衣,俗称“水月蓝”。长衣的领、袖、 襟边均缀上花边,并钉上一条布作衬底,俗称“押 条”。袖子过肘关节显得很短,而袖口则有尺余 显得 很大,“大袖子”因此得名。“大袖子”长衣是屯堡 妇女独有的服饰标志。 服饰特点主要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屯堡人所居住的房子
安顺屯堡村寨在选址上遵循传统风水理念: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背有 靠山,前临坝子,两侧流水曲折)安顺屯堡村 寨选址基本上是按这一要求进行的。寨前多为 良田,且水源充足,寨后紧靠青山,但村寨又 不建在山上。依山不居山,临水不靠水,既能 进可攻,退可守,又避免洪涝灾害。如九溪、 鲍屯、吉昌屯、本寨、雷屯等在选址上都有这 些共同特点。
屯堡文化的表现形式于他们的服饰、语言、 建筑、宗教信仰、文化艺术及其生产生活方式。 他们的思想观念、礼仪制度、思维方式、价值 取向、道德情操、风俗习惯等均源自中原江 淮,屯堡人将这种文化移入黔中后,在数百年 的过程中,演变成有着黔中独特个性的独特文 化现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屯堡的建筑与服饰
(一)屯堡建筑
屯堡民居中属于明代的建筑能够保存至今的已经微乎 其微,现存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屯堡民居多是有清一 代直至民国初年所建。 特点: 1、屯堡建筑最直观的特点是对建筑材料的选用。屯 堡村寨多采用随处可取的石板盖房,是屯堡建筑一 个重要的外显特征。
地方文化研究专题
人文学院 张莎莎
第一章 安顺屯堡文化
一、屯堡人及屯堡文化概述 二、屯堡的建筑与服饰 三、屯堡的方言与饮食 四、屯堡的农事文化与民间艺术 五、屯堡的社区组织与民俗文化 六、屯堡的宗教信仰与节日习俗
一、屯堡人及屯堡文化概述
屯堡人”一词最先见于清代 道光年间所修的《安平县志》 《安平县志》称:“屯堡人
《镇宁县志•风俗志》称为“凤头籍”,“屯 堡人,一名凤头籍,多居州属之补纳、三九 等枝地。相传明沐同公征南,凤阳屯军安置 于此”。
《黔南职方纪略》称之曰“屯田 子”、“凤头鸡”,“(安顺府) 民之种类,于苗民之外,有屯田 子、里民子,又有凤头鸡,凡此 诸种,实皆汉民”;
《平坝县志》呼之为“凤阳头 笄”,“明祖以安徽凤阳起兵, 凤阳人从军者特多,此项屯军遂 为凤阳籍。又此种妇女头上束发 作凤阳装,绾一笄,故又呼之 ‘凤阳头笄’,决非苗夷之类
即明洪武时之屯军。”
安顺志卷五《风土志》云:“屯堡人,屯堡 (人)即明洪武时之屯军。妇女有青衣红袖, 戴假角(以银或铜作细练系簪上,绕髻一周, 以簪绾之,名曰“假角”,一名“凤头 笄”——原注)。女子未嫁者,以红带绕头 上,已嫁者改用白带。男子衣服与汉人同 (徐志稿——原注)。
《安顺府志•风俗志》称之为“屯军堡子”, “郡民皆客籍,惟寄籍有先后。其可考据者, 屯军堡子皆奉洪武调北征南。当时之官,如 汪可、黄寿、陈彬、郑琪作四正,领十二操 屯军,安操之类,散处屯堡各乡,家口随之 至黔”;
丝头系腰 屯堡妇女系的腰带俗称“丝头系腰”,长约1丈2,
宽4寸,中间部分用棉线和麻线编织成板块状的硬 带,两头则缀着数888丝线(俗称丝头)。在腰间包 扎成圈后,在身后打结让两头的丝线整齐同长。行走 时,丝线左右摇摆甩出鱼钩状,有一种动感美。 丝头 系腰不仅是服饰品,其中凝聚着厚重的人文情节。丝 头系腰在明代是屯堡男女的定情物,定亲时男方家必 须买上一条丝头系腰和衣物送到女方家作为定情物。 姑娘结婚时,要把长辫子梳成“凤阳头”,挽上发髻, 插上梅花管簪,包上青纱头帕,一身长袍大袖,系上 丝头系腰,才算出嫁。
也”;
《贵州通志•土民志》则名之曰“凤头苗”, “凤头苗,惟安顺府有之。此族原系明初征苗 来黔,其始祖皆凤阳人也,女子挽髻于顶,与 各族迥殊,俗以凤头苗目之。其俗多与汉人 同”。他们自称是“正宗的汉族子孙”, 汉族
民间也有人称之为“堡子”、“大脚”者。
屯堡人是西南汉族的一个独特族 群,其分布在以贵州安顺市为中 心,东起平坝县以西及长顺县西北 部、南至紫云县交界、西抵镇宁县 城、北达普定县城,方圆约1340平 方公里的广阔区域,人口约20万。 他们自称为明初“征北”和“填南” 的屯军和汉族移民的后裔,自成体 系地生活在封闭的屯堡群落里,文 化心理上相互认同,具有独特的文 化传统,学术界称之为“屯堡人”。
《叶氏家谱》载:“自明太祖朱元璋洪 武初年被派遣南征……。平服世乱之 后……令屯军为民、垦田为生”。在漫长 的岁月中,征南大军及家口带来的各自的 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经过六百多年的传 承、发展和演变,“屯堡文化”因此而形 成。
屯堡文化来源于朱元璋大军征南和随 后的调北填南。明洪武十三年,云南梁 王巴扎刺瓦尔密反叛,第二年,朱元璋 派大将傅友德和沐英率30万大军征南, 经过3个月的战争,平定了梁王的反叛。 经过这次事件,朱元璋认识到了西南稳 定的重要性,为了统治南方,命令大军 就地屯田驻扎下来,还从中原,湖广和 两江地区把一些工匠、平民和犯官等强 行迁至今贵州安顺一带居住,随着历史 的变迁,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 衍生息,既不断吸收当地的先进生产方 式,以恪守各自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习 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称之
屯堡文化
屯堡文化是黔中安顺一带特有的明代屯军堡 子文化现象遗存的概括,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 下形成的具有鲜明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化,是在 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江南移民文化。
屯堡文化的由来
《安顺府志 ·风俗志》载:“ 屯军堡 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 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屯堡人即 明代屯军之裔嗣也”。在今天的安顺,许 多大家族的族谱,记载均与史料相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