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影响探析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影响探析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影响探析1.1 研究的背景背景2009 年 12 月 11 日,希腊政府披露其公共债务高达 3000 亿欧元,比此前公布的更为严重。

受此影响,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集体下调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

由此点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导火索。

从希腊到爱尔兰,从意大利到西班牙,欧元区经济体的巨额债务问题,就像慢性发展的恶性‘肿瘤’,侵浊着尚未全面复苏的全球经济。

2010 年 4 月 23 日,希腊政府正式向欧盟与 IMF 申请援助,2010 年 4 月 27 日,标准普尔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下调至垃圾级别。

2010 年 5 月 2 日,欧盟与 IMF 正式启动希腊救助机制,向希腊提供总额达到1100 亿欧元的贷款。

但这项计划并未平息投资者对希腊可能出现“破产”的担忧,相反,市场关于希腊债务危机可能蔓延至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各种传言甚嚣尘上。

一时间投资者恐慌情绪蔓延, 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动荡不已。

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在经过长达 11 小时的“马拉松”会议之后,终于在 2010 年 5 月 10 日凌晨宣布,将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设立一项高达 7500 亿欧元的危机应对基金。

其中,欧盟委员会将提供 600 亿欧元, 欧元区 16 个成员国将通过双边担保融资 4400 亿欧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提供 2500 亿欧元。

毫无疑问,这项规模巨大的危机救助机制的签署,有助于稳定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信心,有助于遏制部分欧洲国家主权债收益率的进一步上行,有助于防范危机的进一步扩展与升级。

目前欧洲的债务危机暂时得到了控制。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1 研究的目的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现状,深层次的挖掘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并结合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启示,提出适合我国应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对策建议,从而使欧债危机对我国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为我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1.2.2 研究的意义2007 年以来的美国次贷问题所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散尽,另一场由于迪拜、希腊等主权国家财政赤字过大、资不抵债引发的主权债务危机又袭击了欧洲经济的发展,这无疑给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复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见附录一)同时也对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对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欧洲债务危机概述2.1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2009 年 12 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分别下调希腊主权评级。

2009 年 12 月 8 日,惠誉将希腊信贷评级由“A-”下调至“BBB +” ,前景展望为负面;2009 年 12 月 15 日,希腊发售 20 亿欧元国债,12 月 16 日,标准普尔将希腊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 -”下调为“BBB +”; 2009 年 12 月 22 日,穆迪宣布将希腊主权评级从“A1”下调到“A2” ,评级展望为负面。

从此希腊债务问题开始浮出水面此后,欧洲其他国家也开始陷入危机,包括比利时等被外界认为比较稳健的国家,以及欧元区内经济实力较强的西班牙,都预报未来 3 年预算赤字将居高不下。

希腊已经不是危机主角,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困扰,面临严峻的考验。

2.2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演进过程欧元区自从成立以来,为了促进欧元区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欧盟对各成员国的公共债务水平和赤字比例都做了严格的规定。

其中,欧盟在稳定与增长公约中就对各成员国公共债务水平和财政赤字比例做出了分别不得超同期 GDP 的 60%和 3%的规定。

但是,从 2004 年开始,部分欧盟成员国开始越过这两条警戒线 2005 年初,为了促进就业等,欧盟同意部分成员国可以暂时超过 3% 的赤字界限。

此后,欧盟对其成员国的界限不断放松,整体的公共债务水平持续居高不下,远高于 60% 的规定,这就为后来的债务危机埋下了隐患。

尤其是受金融危机冲击以来,欧洲债务问题开始逐渐浮出水面,甚至部分成员国出现了债务危机。

在一定意义上,欧洲债务问题可以看做是 2008 年 10 月冰岛危机不断演化和升级的结果。

且目前来看,较高的财政赤字比例和公共债务水平在欧洲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到目前为止,欧洲主权债务问题可以说是已经经历了 3 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来源于北欧小国冰岛的“外向型” 债务。

在此次金融海啸伊始,由于受到金融海啸的冲击,过度扩张的冰岛金融业就首当其冲地陷入了困境。

由于资不抵债,冰岛三大银行被政府接管,此时原来银行的债务瞬时间转变成了政府主权债务。

根据美联社的统计数据,当时冰岛的外债规模为其 GDP 的 300% 左右,总额高达 800 亿美元。

理论上来说,冰岛已经破产,面对冰岛的严峻危机, IMF 等采取了一些措施对冰岛进行了救援,从而使得冰岛暂时告别了债务危机。

第二个阶段是来自于中东欧国家的“外来型”债务。

中东欧国家为了满足转轨体制的需要,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债务水平,金融危机以来,又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进一步扩大了财政赤字比例,使得债务风险进一步暴露。

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穆迪在 2009 年初调低了乌克兰的信用评级,并且认为东欧的形势在不断恶化,中东欧国家的债务问题就此爆发。

但在西欧国家,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欧盟等的救助下,中东欧的债务问题没有引起全球太大的金融动荡,并逐渐恢复了过来。

第三个阶段就是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等欧洲国家最具有普遍性的“传统型” 债务问题。

2009 年 10 月,刚上任的希腊新政府宣布其当年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预计占其同期 GDP 的比例将分别达到 12.7%和 113%,这远远超过了欧盟规定的水平。

鉴于不断恶化的希腊财政状况,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相应先后调低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

此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信用评级也被调低,就此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希腊、西班牙等国的债务属于传统型债务问题,不同于中东欧国家的债务,传统型债务问题在欧洲具有长期性和普遍性,世界银行行长特里谢在2010 年世界达沃斯论坛上,也提到同样的观点。

此次金融海啸以来,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欧盟各成员国在公共债务和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方面普遍超过了60%和 3%的警戒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看出,欧盟各国近几年以来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债务水平。

公开赤字占 GDP 比例也远超于欧盟规定的 3%的界限,蕴藏着较大的债务风险。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经过不断发展演变,已经影响到全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成为全球极为关注的问题。

2009 年美国的财政赤字占 GDP 比值约为 10.6%,2010 年预计也为 10.6%,总额大约为 1.565 万亿美元,为二战以来的最高纪录。

受此次金融海啸的影响,在全球经济中举足轻重的美国实体经济受挫较重,美元大幅缩水,加之英国等大国也保持着较高的债务水平,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担忧情绪较重,这样欧洲主权债务也就逐步升级成为全球性问题。

3 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3.1 外部原因:3.1.1 金融危机中政府加杠杆化使债务负担加重金融危机使得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政策,高福利、低盈余的希腊无法通过公共财政盈余来支撑过度的举债消费。

全球金融危机推动私人企业去杠杆化、政府增加杠杆。

希腊政府的财政原本处于一种弱平衡的境地,由于国际宏观经济的冲击,恶化了其国家集群产业的盈利能力,公共财政现金流呈现出趋于枯竭的恶性循环,债务负担成为不能承受之重。

3.1.2 评级机构煽风点火,助推危机蔓延评级机构不断调低主权债务评级,助推危机进一步蔓延。

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不断下调上述四国的主权评级。

2011 年 7 月末,标普已经将希腊主权评级 09 年底的A-下调到了 CC 级(垃圾级),意大利的评级展望也在 11 年 5 月底被调整为负面,继而在 9 月份和 10 月初标普和穆迪又一次下调了意大利的主权债务评级。

葡萄牙和西班牙也遭遇了主权评级被频繁下调的风险。

评级机构对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可成为危机向深度发展直接性原因。

3.2 内部原因:3.2.1 产业结构不平衡:实体经济空心化,经济发展脆弱1.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支柱产业的希腊经济难以抵御危机的冲击。

在欧盟国家中,希腊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资源配置极其不合理,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主要支柱产业。

一方面,为了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并拉动经济快速发展,希腊对旅游业及其相关的房地产业加大了投资力度,其投资规模超过了自身能力,导致负债提高。

2010 年服务业在 GDP 中占比达到52.57%,其中旅游业约占 20%,而工业占 GDP 的比重仅有 14.62%,农业占 GDP 的比重更少为3.27%。

加上 2004 年举办奥运会增加的 91 亿美元赤字,截止 2010 年希腊政府的债务总量达到 3286 亿欧元,占 GDP 的 142.8%。

另一方面,从反映航运业景气度的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看,受金融危机影响从 08 年底开始航运业进入周期低谷,景气度不断下滑。

航运业的衰退对造船业形成了巨大冲击。

由此看出,希腊的支柱产业属于典型依靠外需拉动的产业,这些产业过度依赖外部需求,在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前显得异常脆弱。

以出口加工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拉动经济的意大利在危机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意大利经济结构的最大特点是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中小企业(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的 70%)。

2010 年意大利成为世界第 7 大出口大国(出口总额 4131 亿欧元,占世界出口额比重 3.25%),主要依靠出口拉动的经济体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意大利的出口制造业和旅游业冲击非常大,2009 年其出口总量出现大幅下滑,之后有所回升,但是回升的状况还主要依赖于各国的经济复苏进程。

随着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和竞争加剧,意大利原有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近 10 年意大利的经济增长缓慢,低于欧盟的平均水平。

图:意大利出口量及增速数据来源海通证券研究所图意大利和欧盟经济增长速度(%)资料来源:海通证券研究所2.依靠房地产和建筑业投资拉动的西班牙和爱尔兰经济本身存在致命缺陷。

建筑业、汽车制造业与旅游服务业是西班牙的三大支柱产业。

由于长期享受欧元区单一货币体系中的低利率,使得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成为西班牙近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从 1999 年到 2007 年,西班牙房地产价格翻了一番,同期欧洲新屋建设的 60%都发生在西班牙。

房地产业的发推动了西班牙就业率的下降。

2007 年西班牙失业率从两位数下降到了 8.3%,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机席卷下,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导致西班牙失业率又重新回到了 20%以上,其中 25 以下的年轻人只有一半人拥有工作,另外西班牙的高失业率也存在体制性因素,就业政策不鼓励招收新人。

而海外游客的减少对西班牙的另一支柱性产业-旅游业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