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贝多芬的故事

贝多芬的故事

贝多芬的故事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在贝多芬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

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钟声都已经敲了12下了,贝多芬还在练习,他必须等到父亲回来检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觉,母亲看着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贝多芬,垂怜的对他说:“孩子,都12点了,先去睡觉吧。


“不行,爸爸等会回来看见我没有练琴,会打我的。


妈妈对这个酒徒的丈夫也没有办法,只好抱着贝多芬在琴边流泪,很快,贝多芬在母亲的怀抱睡着了,妈妈便把他抱上了床。

当钟声再次敲响的时候,贝多芬的酒徒父亲回来了,“那个小兔崽子呢,怎么不练琴了?”
“你不看看都几点了,还让孩子练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罢休啊?”
“对,你说的对”贝多芬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来到贝多芬床边,把贝多芬提了起来,母亲怎么拦也拦不住。

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边弹,一边闭着眼睛,尽管如此,贝多芬的琴声还是十分流畅自然。

“行,这还有点莫扎特的样子。

”父亲在一边高兴的说。

一晃几年过去了,贝多芬从4岁长到了8岁,经过4年的刻苦练习,他的钢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酒徒父亲也感到满意,于是便让他在音乐院举行了一次独奏音乐会,这次演出非常成功,父亲享受到了儿子成功的喜悦。

17岁的时候,贝多芬来到维也纳,他以非常崇敬的心情拜见了莫扎特,莫扎特给了他一个很难的曲子让他即兴演奏,贝多芬的演奏得到了莫扎特的肯定,他说:“你们要注意这个孩子,他将来会惊动全世界的。

”由于自己的刻苦努力,他终于在维也纳艺术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经常以钢琴家的身份登台演出,而且演奏的都是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人们的肯定。

正当他飞黄腾达的时候,他的耳朵患上疾病,后来彻底聋了,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个残酷的打击,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打垮贝多芬,他还是靠顽强的毅力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在他的《命运交响曲》里,我们都能听到他和命运做斗争的声音。

1807年,贝多芬正住在维也纳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家中。

一天,公爵家里来了一大批客人,他们都是当时拿破仑派驻占领维也纳的法国军官。

公爵想请客人们听音乐,就派人去请贝多芬,但未向贝多芬说明情况。

贝多芬不明就里,带着自己新写完的《热情奏鸣曲》兴致勃勃地赶来。

进客厅一看,竟是一帮占领军,贝多芬当即就拒绝了公爵的要求。

公爵恼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对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

贝多芬为李希诺夫斯基的无耻卖国行径愤怒到极点,他不顾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乐谱忿然离去,并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个粉碎。

第二天,公爵接到了这样一封信:“公爵!您之所以成为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

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全靠我自己。

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还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
肖邦的故事
肖邦1819年出生于波兰,父亲是一位家庭教师,母亲特别喜欢唱歌,在肖邦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母亲便一首一首的唱给肚子里的孩子听,她真希望,宝宝能听懂她的歌声,等到小肖邦出世以后,母亲也经常给肖邦唱波兰民歌,虽然那是肖邦只是一个喜欢哭哭闹闹的婴儿,但是每当听到母亲的歌声时,总是非常的安静。

在肖邦4岁那年,家里添置了一台钢琴,母亲常常带着肖邦边弹,边唱波兰民歌。

一天,肖邦自己爬上了钢琴上,去寻找妈妈平时给他弹奏的旋律,而母亲和父亲正在隔壁房间里商店给肖邦找一位钢琴老师呢,当他们听到钢琴房间里断断续续传来的琴声,他们惊呆了。

“莫非是肖邦在弹琴?”肖邦的父亲非常惊讶的问
“是的,是那首民歌”
他们急忙奔向了琴房,果然,肖邦正在凳子上用小手指头找琴键呢,就连父亲和母亲进来都没有听见,他弹的非常专心,知道父母在一旁听见肖邦把曲子弹完。

“孩子你真聪明”父亲一把抱住了肖邦。

父亲在看到孩子的音乐才华以后,毫不迟疑的给他请了个钢琴老师,对他进行了严格正规的演奏训练。

老师不仅教他弹琴,还给肖邦讲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的成才故事,这样以来,肖邦在练习上更加刻苦了。

不久以后,7岁的肖邦就学会了自己作曲。

8岁的时候肖邦便登台演出了,流水般的乐曲从一个8岁的孩子手中流淌出来,人们都惊讶不已。

有一年的夏天,肖邦的父母带着他到乡下去度假,在那里他听到了好多好听的波兰民歌,14岁那年,肖邦对波兰民歌已经到了迷恋的状态,他经常去乡间收集民歌,到农田干活听农民们唱歌,然后把这些歌曲记录下来。

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19岁那年,肖邦以优异的成绩从音乐学院毕业了,第二年,他决定到法国去寻找艺术前程,从此,他开始了大量音乐创作,这些作品都带有浓厚的波兰民族色彩。

肖邦的作品几乎全是钢琴曲。

尽管他的老师埃尔斯纳等曾一再鼓励他从事民族歌剧的创作,但是肖邦很清楚自己的所长和所短,始终局限于钢琴创作。

创作范围的局限丝毫不影响尚邦作为作曲家的伟大。

他在钢琴音乐的领域内,不仅写下了大量杰出的作品,并且对钢琴音乐、乃至整个音乐创作的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的作品继承、发扬了欧洲十八、十九世纪初古典音乐的传统,大大地丰富了欧洲十九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天地,并对十九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音乐的继续发展、各民族乐派的兴起,以及此后整个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包括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印象主义音乐等),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他的充满独创性的作品中常富有宽广如歌、感人至深的旋律,和声色彩丰富而极有表现力,节奏生动,并常与波兰民间音乐、舞蹈有密切的联系,在形式体裁上也是多样的,同样具有高度创造性。

李斯特 LISZT
“钢琴之王”李斯特,十九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他和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同为欧洲“标题音乐”的倡导者和创立者。

李斯特在他的一生中,努力探索并发展了浪漫主义音乐,把浪漫主义音乐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在音乐创作上,他打破传统的形式,大胆创造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尤其是他在钢琴演奏技术上的探索与追求,为现代钢琴演奏技术奠定了基础,开辟了现代钢琴演奏的道路。

弗朗兹.李斯特于1811年10月22**生于匈牙利雷丁市埃斯特哈齐公爵庄园一个管家的家里。

他的父亲是一个具有相当水平的业余音乐家。

李斯特六岁时开始跟父亲学习钢琴,由于父亲严格要求和李斯特所具有的超人的音乐天才,他在钢琴演奏技艺上获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1820年,九岁的李斯特在厄登布尔格举行了他的第一次公开演奏会。

在那次音乐全上,年幼的李斯特以他那超群的天才技艺震惊了整个厄登布尔格。

因此,他获得了几位贵族的资助,来到了欧洲文化名城维也纳继续深造。

他拜当时欧洲著名的钢琴家车尔尼(贝多芬的弟子)为师学习钢琴,同时向萨里埃里(贝多芬的老师)学习作曲。

1823年,李斯特来到巴黎,准备报考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但当时巴黎音乐学院院长、著名的作曲家凯鲁比
尼却以他的外籍身份而拒绝他入学。

这一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顽强的李斯特丧失信心,反到使他变得更加坚强。

他依靠其他关系,私下里跟随雷特和帕耶尔继续学习音乐,同时在巴黎频繁举行演奏会。

刻苦的学习与磨炼使他很快成为了当时欧洲屈指可数的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1824年,李斯特首次访问英国,获得了具大成功。

在以后的几年里,李斯特频繁来往于欧洲各国,广泛进行旅行演出。

同时他还结识了当时欧洲的许多著名的作曲家如肖邦、柏辽兹、帕格尼尼等,这些会见对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和李斯特以后的创作活动都有很大帮助。

1847年,李斯特就任魏玛宫廷乐长,从此声名大振,成为欧洲音乐界的权威人士。

1865年,李斯特进了修道院,至死身着僧衣。

从1870年起,他经常往来于罗马,魏玛,巴黎,贝鲁特之间。

这段时间,他一面教学、传教,一面从事创作。

1875年,李斯特创办了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并任院长,积极从事教学活动。

他的弟子达五百多人,其中包括著名的钢琴家兼指挥家汉斯.冯.保洛等一些音乐英才。

1886年,李斯特因肺病逝于贝鲁特。

李斯特的创作在十九世纪音乐艺术上具特殊代表性,属于较为激进的浪漫主义作曲家。

和柏辽兹一样,他也是标题音乐的支持者和推动者。

他首创了标题交响诗这一新体裁。

为标题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斯特一生留下了一千多首作品,其中许多在今天的音乐舞台上仍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大约分为两类:钢琴音乐和交响音乐,此外还有许多歌曲和室内乐作品。

李斯特的钢琴曲技巧辉煌,旋律具有浓郁的匈牙利民族风格,形式上也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他的钢琴代表作品有两部钢琴协奏曲,二十首匈牙利狂想曲和《b小调钢琴奏鸣曲》等等。

在交响音乐方面,李斯特写下了二十首交响诗和两部交响曲,这些作品的文学内容和色彩都非常强烈,它们大都是取材于当时一些浪漫派作家如雨果、拉马丁、席勒等人的文学名著。

其中著名的有《前奏曲》、《玛捷帕》、《塔索》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