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居住·家·上海——梦的房子“马勒别墅”引子很小的时候,爸爸就一直跟学画的我说一个故事。
说有个小女孩,是船长的女儿。
有一天她做梦,梦见一幢房子,第二天就把它画了下来。
船长看了很高兴,就把女儿的图造成了真正的房子。
长大以后知道这个故事说的就是马勒别墅。
爸爸并没有在故事里讲什么旧上海的殖民,讲什么穷人啊富人的……只是告诉我:坚持美好,坚持做梦。
长大后,向往在有明媚阳光的下午走进马勒别墅,在露台上,在草坪上,嘬着咖啡闲翻着杂志,甚或静听时光流失鸟雀呢喃。
在雷雨的下午走进马勒别墅,坐在靠窗的沙发里细看雨地里的青青小草,很柔弱又很妩媚。
想着小女孩的美丽梦想,想着父亲对我说的话,就这样让童话变成现实,让现实实现在童话中。
82年前的一天,1926年的上海,生活在上海的一个英国小女孩梦见一个童话一般的地方,既像是父亲常常提到的英格兰故乡,又像是传说中的北欧山地,就因为这个美丽的梦,小姑娘醒来后就把她的梦中见到的奇境告诉了她的父亲马勒,一个到上海冒险的英籍犹太人。
多年的闯荡让马勒早已经不会轻易感动了,这次却被女儿的瑰丽的梦感动,决定按照女儿的梦境来造一幢房子。
于是,他请来了设计师,设计了这座有着北欧建筑风情的城堡式别墅,并投入巨资,10年以后上海有了一幢童话般的建筑。
这幢住宅,不仅有女儿的梦,也纪念了父亲自己早年的冒险生活。
1936年,被建筑专家称为“多种艺术风格混合,结构神奇的建筑”的马勒住宅完工了,永远的伫立在了街角。
大约是1859年,一位叫赛赐·马勒的英籍犹太人在上海创办了赛赐洋行,代理航运业务,以后又自己购置船只开展运业。
1913年爱立克·马勒子承父业,使公司的业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1920年已拥有海运船只17艘。
为了定期大修,他又在上海创办了马勒机器造船有限公司,最多时拥有工人2000余人。
这家工厂就是今天沪东造船厂的前身。
从事造船、修船、轮船报关、进口业务代理和运输业,使得爱立克·马勒成了上海滩炙手可热的“洋大人”。
与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喜欢辟出“唐人街”一样,会聚在上海的洋人也有在他国的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癖好。
那个年代,在陕西北路还叫西摩路的时候,陕西南路还叫亚渔产培路的时候,就是老上海大名鼎鼎的“洋人街”。
这条“洋人街”的住客有点鱼龙混杂的味道,其中有英国和法国的富商,有犹太难民和美国水兵,还有大量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白俄人。
如今延安路高架将一条陕西路(西摩路)一截为二,延安路到肇家浜路那段陕西路叫做陕西南路,延安路到宜昌路那段陕西路叫做陕西北路。
马勒就将别墅选择在了这里,现陕西南路30号,延安中路陕西南路拐角处,延安路高架旁(如图)。
周边除了有很多20,30年代的老洋房外,不远处的陕西北路上就有一座有90多年历史的犹太教堂——西摩教堂,也许也是这位犹太人将住宅设计在此的重要原因。
马勒住宅委托当时著名的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建造,工程历时7年。
建成于1 9 3 6年,占地5 3 9 5.7平方米,建筑面积2989平方米。
别墅大门很小(见图),饶有欲扬先抑之势,然而走进去,却又有开门见山之感,进入眼帘的就看到这个色彩斑斓带着童话色彩的别墅。
挪威式的尖塔、哥特式的尖顶、中国式的琉璃瓦、老虎窗、泰山面砖、彩色花砖、随处可见的佛龛汇聚一堂,到处都雕着美丽精致的图案,仿佛来到一个北欧的神秘乡村。
整组建筑由六幢大小不同的楼房组成,楼房高三层,主楼、副楼共有房间1 0 6个,主楼面积241 7平方米,为砖木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
楼顶矗立着高低不一的两个四坡顶,东侧的坡屋顶高近2 0米,上面设有拱形凸窗,尖顶和凸窗上部均有浮雕装饰物;西侧的坡屋顶高约2 5米,屋顶高尖陡直。
建筑具有典型的挪威建筑风格,采用高尖陡直的屋顶,有利于抵御北欧寒风侵袭和减少屋面积雪。
具有典型的挪威建筑风格,采用高尖陡直的屋顶,有利于抵御北欧寒风侵袭和减少屋面积雪。
主楼南立面上有3个垂直于主脊、造型优美、装饰精细的双坡屋顶和4个老虎窗,连同东西两座四坡屋顶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座华丽的小宫殿。
中间双坡顶的装饰木构件清晰外露,构件间抹白灰缝条,比较典型地表现出斯堪的纳维亚情调的乡村建筑风格。
主楼三楼外有阳台,另外,主楼与其他几幢楼房相连相接,底层相互有门可通,但需跨过桥形楼梯。
更值得一提的是,主楼的外墙用泰山面砖镶嵌,颇具特色。
在那个年代是一种昂贵的耐火砖,使用这样的建材已是相当的奢华,民国政府,总统府的子超楼用的就是这样的砖片,当时政府为了节省经费也只在南立面上部分贴了装饰性的这种砖片,可见马勒别墅的奢华。
泰山砖其中还嵌有玻璃,晚间会半透光。
夕阳西下,尖顶的老洋房被余晖包围,更加散发出梦幻气息。
马勒和许多西方冒险家一样,在继承父业之前,原本一无所有,多亏了一匹马发了家。
1919年,马勒两手空空来到上海,仅以一匹马作为资本打进“跑马总会”,他在跑马厅赛马中屡屡获胜,同时,他也参与跑狗,而且运气也相当不错,竟然财源滚滚,富甲中城,当了跑马总会的大班。
然而,这位尤太商人让人刮目相看的,不仅仅是他之后慈父的一面,他还是一个非常感恩的人。
据说,他后来发迹后,化重金买下了那匹当初解救他出困境的已垂垂老矣的赛马。
当那匹功臣骏马终于终老的时候,他命人用石膏留了摸板,专门请人浇注了一匹青铜马,并在自己的花园厚葬了那匹马。
而那优美的青铜马就永远地立在花园里,就像他们家的一员。
甚至现在和建筑一起永远地被传诵着。
当然致富主要还是老航运,所以他把住宅装修得酷似一条豪华的邮轮:一幅幅木雕画面全是船队的海上情景,如船舵、船锚、海草、海浪、海上日出、海上灯塔、海上作业等;就连地板,亦拼出了海草、海带的图案,最细的地板木条仅几毫米宽,精美细巧有如工艺品。
半个世纪过去了,地板打上蜡后仍然锃亮如新。
最具特点的是它内部的主楼梯,被称作“处女梯”。
曲折多弯的楼梯分出东西两翼,一翼通向“前舱”,另一翼通向“后舱”,通道上的圆窗就像是船上的船舷,第一次来的人想要由一楼到三楼去,往往会被转得迷失了方向。
它意喻的就是:少女的心,就像一个迷宫般的美丽。
楼梯是3段而不是两端,从一侧楼梯走上来,对面就有楼梯可以走下去,不熟悉的人很容易在错综复杂的楼梯口迷路。
别墅的大大小小根据功能分房间,每个房间的装饰都十分讲。
,过道、走廊等处都装有护墙板,到处都雕着美丽精致的图案,所有的柚木地板木纹拼花和天花板樱桃木的木纹拼花绝无雷同,那简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而所有的木材,都是由当时的英国运抵安装。
仔细研究其细部构造,更是惊叹,无论是窗台的排砖角度,砌法还是室外明沟散水做法,都堪称独一无二,完美绝伦。
别墅花园设在主楼南向,花园四周用彩色花砖铺地,并植有龙柏、雪松等名贵花木,中间是一大片草坪,放置那匹青铜马。
为美化园景和便于室内赏花,园中还设有赏花房,房内原装有暖气设备,室内雕花精美绝伦,地上铺有彩色瓷砖。
花园一处,还立着一座石灯,就像他满怀憧憬地漂泊在茫茫大海时看到的航标灯灯塔的感怀。
然而,别墅刚建成后不久,就遇上了抗日战争,马勒一家也不得不离开了这个梦中的城堡。
1941年日本人进入租界后,马勒一家被赶往集中营,别墅成了日军的俱乐部。
抗战胜利后,这里又成了国民党的一处机关。
解放以后,马勒住宅成为了上海市公安局的情报处。
马勒别墅多历战乱,几经转手,1949年后成为共青团上海市委办公场所。
至此,许多进出的人才得以一窥这座神秘豪宅的“庐山真面目”。
幸运的是,当时马勒住宅被很好保护下来,楼里除了佛龛里的神灵已不复存在外,过去的设施一切如旧,连墙上的琉璃瓦也是当年的。
1989年,马勒住宅被列为上海市一级优秀近代建筑文物保护单位。
,同时还被欧洲建筑师设计协会权威评为“二十世纪建筑设计十个最经典作品”之一。
2001年1月18日团市委搬出马勒,根据上海市文管会的要求,对这幢一类近代优秀建筑必须以“修缮、保护和利用”相结合,使其符合国际宾馆的接待标准。
同时还在原来马勒别墅主楼旁边新建了2号楼,建成了29间现代标准客房。
2002年5月,衡山马勒别墅饭店正式对外营业,是目前国内城市中唯一一家在一类近代保护建筑上修建的现代宾馆。
2006年,饭店暂时关闭。
同年9月马勒别墅酒店对面的电线杆上,新装了摄像头,日夜对着别墅大门。
斜对面的弄堂里,停着一辆可容纳12名警员的公务车和一辆囚车。
这里成为中央纪委专案组的办公地点,专案组负责调查上海陈良宇系列腐败案。
马勒别墅一度成为了上海反贪总部的代名词,给这个美丽无邪的童话世界添上了也许永远抹不去的最耻辱,最污浊的一笔。
2007年至今,马勒别墅正在进行又一轮的维护装修。
目前,除2号楼已经对外营业外,主楼部分将改为马勒申粤轩,等待10月的再次开放营业。
时隔82年,马勒一家和马勒别墅的故事在历史的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已经绝非只是一个梦想成真的现实。
细细研究和挖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和一大批犹太人的建筑一起记录了犹太社团在近现代上海的历史大舞台上曾扮演过重要角色。
他们从事的贸易、金融和房地产等经营活动,将西方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引入上海,客观上带动了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他们出资兴建的众多风格各异的建筑在上海近代市政建设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为上海的教育、文化和卫生等领域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今天,别墅的保留不仅仅记录了往日上海滩的风云变幻,而且成了上海历史文化资源中的宝贵财产。
对于建筑方面而言,犹太人的建筑在外观上并没有统一的犹太民族风格,因为犹太民族在离散中往往受到其客居国主体建筑文化的影响,但都生动地展现了当年上海犹太人的生活状况,都带有上海犹太人的历史文化烙印。
总体来说,它们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上海犹太人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等各方面的活动状况,并且在建筑专业领域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丰富了上海的城市民居建筑式样。
其次,这些犹太遗址和建筑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都实现了特定时间与特定空间的相互统一,是时代特征与空间处理有机结合的典范,展示了中西方文化在近现代上海碰撞、渗透、交汇和融合的历史脉络。
上海自辟为商埠后,“五方杂处、华洋杂居”的社会居民结构为其创造了多种文化类型共存、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客观环境。
在建筑方面,最初上海租界内的建筑设计事务完全由外国人包办,其建筑设计较多地运用西方的建筑语汇、建筑风格与建筑艺术,但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熏陶,往往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东方文化的神韵,反映了上海独特的城市审美格调。
马勒别墅在北欧式的建筑上增添了不少装饰,颇多具有浓郁的中国色彩。
高低不一的攒尖项、四坡顶,围墙上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黄绿琉璃瓦盖顶,富丽堂皇。
大门口就像中国传统的豪门大宅一样,放置了一对中国式的石狮子,房间里的摆设也多为中国古玩。
走在楼道里,时不时地还能撞上佛龛,就像渔民在船上供养的菩萨,保佑着主人一帆风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