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教学中“示范”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摘要:剪纸、中国画这样的造型表现内容,都离不开教师的示范讲解,只是教师示范的“度”要把握好,如果示范“过度”,学生受到过度的暗示,就会照老师的范画临摹,不爱动脑缺少创新;如果示范不够,学生没掌握知识技巧就不会画,也就谈不上创新。
例如,在进行三年级的中国画《彩墨游戏》一课教学时,对于用笔、用墨、水份的把握,教师一定要示范的,至于孩子们在进行彩墨游戏时,教师就不用去示范了,让孩子充分自由地发挥。
所以,美术课不能完全取消示范,示范对于美术教学具有十分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示范新课标创新必要性和有效性示范策略
新的课程理念中把美术视为一种文化学习,而不是仅仅是传授学生美术知识和技巧的单一的技能课,它要求在传授知识和技巧的同时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新的理念指导下,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临摹的教学方式一度受到质疑。
那美术课堂到底要不要“示范”了?如果有必要,到底到什么程度呢?
一、课堂教学示范的今昔
曾经的美术课是教师上课出示范画或者当堂示范,学生照老师画好的来临摹,作业的标准就是谁画的更像老师的画,谁就能得到好成绩,有创新的作业不会得到老师的认同和赞许。
这样的教学也不是一无是处,临摹也是学习的一种方法,只是时间久了,孩子的
创新意识没有了,审美修养也谈不上提高,我们只是培养了一批用线用色照搬的“小画匠”了。
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了“创新”、“审美”,“个性”培养,要求改变传统的观念。
也许是想创新求异,也许是是对新课标理解有误,在一段时间里有很大一批的老师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走上另一个极端,上课不在进行“示范”了。
上课只是讲一讲要求,让学生自己去画,鼓励大胆画、自由画,一味鼓励创新,上课与众不同的作业会得到表扬,越离奇越好,甚至看不懂了。
还出现不少像“画鬼”、“画梦”、“画音乐”这样内容的美术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只是平时不传授基础知识,谈创新和想象还有很大的难度的,上课很热闹的,结果随便画没有什么标准的。
这样的结果如何呢?一段时间之后,教师上课变得轻松了,利用电教媒体,放放幻灯片,讲讲作业要求,谁都能上美术课了。
学生呢?也愿意上美术课,上课玩玩画画没有什么要求,很开心的。
只是教师专业扔下了,变得不会画画了,陷入越不画越不会画,越不会画越不画的恶性循环;学生连临摹用线也不会了,更谈不上构图、观察、创作了……部分爱画画的孩子,也只是画画“美女图、”“漫画”中形象。
手高眼低,年级越高就越不会画画,甚至出现了“小学四五年级现象”。
二、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通过自己多年上课的体会;通过理解教材和学习课标;通过观看别人的,我觉得美术课进行“示范”是有必要性的,恰当的示范对传授知识学生学习,十分有效,体现了示范的有效性。
新的课程
标准改变了单纯以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把美术教学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
其中“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领域是有必要进行示范的,这就体现了必要性。
例如,低年级小孩初入学,对彩笔蜡笔不会使用,教师在课堂上就很有必要示范如何画线如何涂色的技巧;在中年级讲到色彩知识时,孩子好奇心重,急于涂色,但不会使用画笔上色、调色,教师就有必要上课“示范”:讲授色彩知识,演示调色技巧,还不是一时一节课的示范,要随着时间,课业要求不断加深讲解示范。
还有剪纸、中国画这样的造型表现内容,都离不开教师的示范讲解,只是教师示范的“度”要把握好,如果示范过度,学生受到过度的暗示,就会照老师的范画临摹,不爱动脑缺少创新;如果示范不够,学生没掌握知识技巧就不会画,也就谈不上创新。
例如,在进行三年级的中国画《彩墨游戏》一课教学时,对于用笔、用墨、水份的把握,教师一定要示范的,至于孩子们在进行彩墨游戏时,教师就不用去示范了,让孩子充分自由地发挥。
所以,美术课不能完全取消示范,示范对于美术教学具有十分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三、示范教学的相关策略
1、提示性示范:对教学知识点给予提示和指导。
比如,在进行植物写生,静物写生时,教师有必要进行局部的示范,更多的是要提醒学生,注意物品的前后大小和遮挡关系,以及植物枝叶的穿插
关系,这样的提示很有必要,让学生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作业具有条理性,至于画的如何,那就是个人能力了。
2、过程示范法:主要是针对一些基础知识技能技巧的课型,这是美术教学中的一部分。
不传授技巧,孩子永远摸不到头绪,是不会画画的,例如,前边说到的低年级蜡笔画教学,教师一定要演示蜡笔的使用方法和涂色方法,从情趣入手,抓住孩子的特点,在玩玩乐乐中传授方法。
再比如进行写生课内容时,教师一定要示范:告诉孩子先构图,用直线定位勾出大的轮廓图,然后画出具体的物体形象,注意前后遮挡关系,最后进行上色或者上调子。
当然,像剪纸课、中国画、色彩内容的课,都是需要教师示范的课业类型。
3、范画、作业示范法:范画是教师在讲授技法时出示的作品,可以是精致、艺术性强,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的,也可以是自己较好的作品,一些名家作品的印刷品。
作业通常是指同龄的孩子作业。
通过范画作业的示范,可以给孩子一个直观的感受,激起孩子创作的热情,打开创作的思路。
4、反面示范法:教师可以演示错误的画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去解决问题,同时在自己作画时可以回避此类错误的发生,有时这样的示范作用很大,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盲目地取消示范,放任学生“自由创作”,这是不负责的表现,也失去了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意义。
美术课还是需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技巧的。
当然,教师也不能凭一纸范画抹杀了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作意识,这也是不负责的一种
表现。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还是需要不断的学习,深刻领悟课标的精神,不可断章取义或肤浅理解表面含义,用心做好自己的角色,为学生终身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