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积极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数学教学的出发点是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要求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获得发展并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获得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那么如何实施有效的数学教学呢?
一、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首先,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新的一轮课改面对的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一现状,它使我们在关注学生成绩、关注学科价值的同时,树立起“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探索和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有效课堂教学之路,成为新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
其次,《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方式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方式转化,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习、主动学习以及怎么学习、会不会学习.具体看是否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否增加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能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能否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
总之,要实现有效教学,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就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我们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应该创造
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尽量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能力的机会.
二、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1.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在好奇中问问题.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密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的第二课时平年、闰年时,我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前不久,小明碰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想知道吗?小明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弟弟,他是2004年出生的,再过几天就满一周岁了.全家人都在为弟弟准备生日呢,我也为弟弟买了一份生日礼物,准备在弟弟生日那天送给他.可2005年的年历上怎么没有弟弟的生日呢?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你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理解的?
以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材料为认知背景导入新课,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2.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在疑问中问问题.
“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认识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在新课引入时,教师应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那些与已有的知识所不同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形成疑问的心理状态,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如在教学“24时记时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
师问:江苏卫视视台有一个收视率很高的节目,老师放一段片头音乐,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节目.
师问:“非诚勿扰”节目是什么时刻开始播出的?
学生从平时的生活经验中,知道新闻联播播出的时间是晚上9点,或者是21点.晚上9时是普通记时法,21时是24时记时法.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
间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这样的情境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的价值,更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的建构.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问题中思考
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
例如,在教学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小比较时,我创设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孙悟空和师傅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天气炎热,口干舌燥.孙大圣找来一个西瓜,如果按师徒四人平均分,那么每人可得 ,可是猪八戒嫌太少,他一个人要分 ,乐得孙大圣和沙师弟哈哈大笑.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哈哈大笑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会明白的.这样,同学们很快地进入到学习情境中,急于知道为什么?
(二)动手操作的有效性
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在操作中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最强烈,形成的表象也最深刻.如低年级小学生从摆弄小棒中理解了自然数的大小及数的组成,从使用计数器中理解数位及进位的概念.所以引导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动手操作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密切关系.追溯到上个世纪,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就曾说过,动作是智慧的根源.生理学的研究也证明“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指尖上”.小学生在操作时,手指尖的触觉引起的刺激能迅速传递给大脑,在大脑皮层兴奋的前提下,产生积极思维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不要错过每一次可以让学生动手的机会.
1.操作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对小学生而言,有时候他们会很迷糊,课前教师应检查学生的学具有没有准备好,此时教师也应准备一些提供给忘带的学生.同时教师需要花一分钟的时间
跟学生明确上课要求,比如:在教师没有要学生拿出学具前,学具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在动手操作之前,先听清楚教师的要求,听到老师说开始再动手,当老师喊停时,学生应及时停手.另外,由于一些学具本身的限制,有些操作无法展示但却需要展示,教师应动好脑筋克服这些缺陷.
2.操作时要求要明确
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注意力往往明显地带有无意性和情绪性,操作时,常常被他们感兴趣的学具色彩、形状所吸引,由着自己的兴致来摆弄学具.教师应该用清楚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按教学目的精心组织儿童进行操作,使他们的动作思维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3.操作要有针对性,切忌为了操作而操作
操作能够在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的时候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掌握好操作的挈机,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通过操作想让学生从中明白什么,首先自己一定要先明白为什么而操作,要完成什么样的教学目的,起到的效果会是怎样.不是说操作的次数越多越好,而是要将它用在“刀刃”上.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强加给学生的操作活动是徒劳的,学生自发的操作才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操作活动必须要有针对性.
三、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需要动静和谐
课程标准强调,课堂上师生互动,积极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等学习活动,学会沟通与协作,鼓励学生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动起来,这样做能有效打开学生被束缚的手脚,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学习兴趣高涨的体现,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尊重,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当然,在动的同时,静也不可或缺,因为知识的讲解需要学生专心聆听,动作示范,需要学生专注的观察,作品的内涵,需要学生静静的品味,美的鉴赏,需要学生用心的体会,若能在课堂上让
两者有机结合,和谐共生,相信这样的课堂应该可以实现高效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要体现疏密有致
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传递与接收信息的一个动态过程,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对话,要想使一堂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适当控制好课堂知识信息传输的疏密度,使师生双方处于一种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共振状态,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课堂教学应做到张弛有度
孔子曾经说过:“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那么,课堂教学若能做到张弛有度即教师之大智慧.一堂高效的课,应该是一张一弛,相互交替推进,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紧张饱满的状态,这样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