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 章节练习 (近代)【圣才出品】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 章节练习 (近代)【圣才出品】

第七编近代一、名词解释1.《己亥杂诗》(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

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龚自珍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

在往返京杭的途中,共写了315首七绝,总题《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

《已亥杂诗》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

2.无我之境(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无我之境是指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

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强调诗人的主观情感融于景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浑然一体。

3.《人间词话》(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它是王国维在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它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4.饮冰室诗话(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饮冰室诗话》是近代诗话著作,梁启超著。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逃亡日本,《饮冰室诗话》即连载于他创办的《新丛民报》,后编订成书。

《饮冰室诗话》论诗,首重“新意境”。

著者从改良主义立场出发,非常厌恶“中国结习,薄今爱古”,“最倾倒”黄遵宪“意境无一袭前贤”,热烈赞扬他“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并在书中采摘黄遵宪许多名篇名句。

《饮冰室诗话》既总结了“诗界革命”,又进一步推动了“诗界革命”,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5.熏浸刺提(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熏浸刺提是梁启超提出的关于新小说的文学主张。

语出其《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梁启超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而人们特别偏爱小说的原因,在于小说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境界,使读者得到想象中的满足,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认识自身。

他将小说作用概括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

“熏”实指感情潜移默化,“浸”是指感人至深,“刺”是指使人感情受突然刺激,“提”是指读者随书的感情而变化,把自己融入其中。

6.诗界革命(南开大学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诗界革命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戊戌变法前,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

在“诗界革命”运动中,成就最高的是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的旗帜,他提出“我手写我口”,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在表现方法上主张利用古人的优良艺术传统,并结合新事物利用新语言。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继续鼓吹“诗界革命”,他批判了“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的诗风,提出“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力求解决诗歌为改良运动服务的问题。

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意境及其特点?(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1)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围。

它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意)和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是作者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客观景物得以再现而形成的。

意境的主要特点在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

(2)意境的特点①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点。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

南宋范唏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他们都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方式。

这就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

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a.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

但从那烟花三月、黄鹤楼头的美好景色中,已透露出对友人的祝福。

b.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

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

如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这首诗中虽不见景物描写,但当读者了解了陈子昂写诗时的险恶处境和痛苦心情之后,读者的面前便会出现一幅闪耀着血泪之光的图画。

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

c.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贯注。

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自然天成。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毛泽东的《贺新郎》(赠杨开慧)、《沁园春·长沙》,都属于这一类。

②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点。

虚与实这对哲学范畴,在我国古典文论中有广泛的应用,在意境结构论中也表现出来。

欧阳修曾在《六一诗话》中记载友人梅尧臣的说法:“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这句话的含意十分丰富,其中有一层告诉我们,意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另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

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二者的结合。

所以后人干脆提出了“全局有法,境分虚实”的主张,把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把其中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

③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点。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

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有“韵”、“隋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多种别名。

南朝宋代刘义庆、齐代谢赫、梁代萧子显等提倡的“气韵”,刘勰、钟嵘提倡的“余味”和“滋味”,晚唐司空图在此基础上创立的“韵味”说,都是对意境的这种审美特征的追求。

明朝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

有韵则雅,无韵则俗。

有韵则响,无韵则沉。

有韵则远,无韵则局。

物色在于点染,意态在于转折,情事在于犹夷,风致在于绰约,语气在于吞吐,体势在于游行,此则韵之所由生矣。

”看来韵味的确是诗美不可缺少的因素,更是意境的一个突出的特征。

而“韵味”,就是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它虽然从属于整个文体层面,但在意境这种内蕴的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集中。

这使意境的审美特征必然是富于韵味的,余韵无穷的。

2.简述“诗界革命”。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1)诗界革命的概念诗界革命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戊戌变法前,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但这时只不过在诗句里运用些新名词,还没有真正从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去进行革新。

①在“诗界革命”运动中,成就最高的是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的旗帜,他提出“我手写我口”,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在表现方法上主张利用古人的优良艺术传统,并结合新事物利用新语言。

②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继续鼓吹“诗界革命”,他批判了“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的诗风,提出“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力求解决诗歌为改良运动服务的问题。

(2)诗界革命进步性与局限性①进步性a.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

b.诗界革命的作者都不同程度地要求取法西方。

这一时期,民间歌谣体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造和利用。

后期诗界革命更是要求“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这有着一定的突破性和创新性。

②局限性a.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束缚了手脚,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

b.随着改良派政治上的堕落,诗界革命的旗帜逐渐收起。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政治上对立,他们中部分人接受过诗界革命影响,但是,不愿意明确地以诗界革命相号召,有的人则企图“别创一宗”,于是诗界革命就很快衰落,乃至销声匿迹了。

3.如何理解意境?意境与意象的联系和区别。

(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答:(1)意境意境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