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颍州区三合镇三合小学刘侠
【内容摘要】:
数学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一种课堂学习模式。

它把引导探索和学习新知识的学法指导有机结合,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全体参与探索发现、主动实践、合作交流、自己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
课堂教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所谓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体会)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由此可见,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

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知识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数学课堂教学要遵循
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的发展以最大的空间,要能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因此,自主探究性学习就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
选择之一。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它把引导探索和学习新知识的学法指导有机结合,是教师引导学生全体参与探索发现、主动实践、合作交流、自己获取知识的一种多向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它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以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心理为依据,立足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导入时创设情境,做好新课探究的准备。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情感的前提,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积极进行思维的最主要的推动力。

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回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才能主动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讲故事、做游戏、设置悬念、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惊奇、疑惑、新鲜、亲近等情感,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

学习新课前,铺垫激趣,抓住新旧知识联系紧密的内容,带领学生步入“最近发展区”,着眼于学法的迁移。

形式灵活
多样,着眼于“趣”、“实”、“活”,兴趣盎然,生动活泼,制造悬念。

这一阶段主要是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方法很多。

具体如下:
1、揭题提问。

即揭示课题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这样的提问一能够使学生从上课伊始就明确本节课的学习
目标,二能够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在揭示课题后让学生看着课题提问。

学生提出了“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要注意些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有没有关系?”、“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途(作用)?”等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想及早知道“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强烈愿望。

2、自学提问。

即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在接触新知的过程中发现与原有知识发生矛盾,学生把认为矛盾的地方提出来,为进一步探究新知确定思维方向。

现代教学所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是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

3、尝试提问。

即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提出问题。

数学知识是按照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的。

因此延伸知识和难度不大的例题时可以让学生直接尝试,是其在尝试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四年级上册在教学除法需要调商时,先引导学生自学例题,列出算式272÷34,再尝试解答。

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除数34看作30试商9,结果发现34乘9得306比被除数大。

怎么办呢?学生在尝试练习中产生了疑问。

4、辨析提问。

即对有共性的难点,对易混易错的、相似的概念、法则、性质等知识,让学生进行辨析,在辨析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

二、组织探究实践活动。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发散
思维,由学生自主探索、操作、实践、推理、归纳、讨论、总结,变“学会”为“会学”。

第一阶段有了问题,学生也就有了探究的欲望,明确了探究的方向。

接下来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1、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探究形式。

其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独立探究。

即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

二是小组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

三是班级集体探究。

主要是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集中解决难点。

2、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以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

常用的探究方法有:
(1)观察——认识。

即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了解、认识并掌握某些知识(概念)的本质特征。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较常见的橡皮、墨水盒、火柴盒、砖块、化妆品盒、篮球等物品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从而认识了解并掌握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

(2)操作——发现。

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如:在教学三角形和梯形等面积公式推导时,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通过拼凑成平行四边形等操作方法,从而推导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猜想——验证。

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商不变的规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大胆猜想:“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然后通过动手操作,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分别折出、、并用阴影表示出来,学生再通过比较发现了这三个分数相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算式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最后再得出结论。

这一探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途径。

(4)概括——归纳。

即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

如:在教学2、5、3倍数的数的特征时,即可运用此法,从而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

(5)类比——联想。

即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思维方法以及联想的思维方法,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数学原理、方法,推出结论。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如在学习了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后,让学生通过类比和联想推断出9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三、归纳总结探究结果,引导反思探索过程。

当前许多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亲身经历”,但普遍忽视了活动后的总结和反思。

学习新知的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

通过类比、分析、综合归纳,把建立的情感的表象升华到理性认识,发现学习规律,归纳学习技巧。

“鱼”、“渔”兼得。

这样可以让学生运用探究所获得知识举一反三地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挖掘学生巨大潜能,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经过学生提问、探究后归纳得出结论,再引导学生通过读来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其内涵的理解。

进而转入巩固反馈练习阶段,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随后对本次探究活动进行小结,适时激励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师生共评等评价手段对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给予充分
的肯定。

让学生感受到主动参与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养成探究的习惯。

这样做不仅让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选择最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