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课题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二单元第 1 课时课型主备人:教者: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学具体内容个人加工、备注一、谈话引入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2.出示: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一枚1元硬币厚约3()学校跑道一圈长250()课桌长约10()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追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5.教师出示教材第20页的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
千米又叫公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二、交流共享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课前的活动。
(出示照片)我们学校的跑道从()——()大约是100米,你怎么记住它的?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
(板书:1千米=1000米)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需停顿一下。
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吗?(10个)追问:走100米你花了多长时间?如果让你走1000米要多长时间?走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样吗?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言。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
回答预测:①一圈200米,5圈是1千米。
②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
③一圈400米,2圈半是1千米。
说一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
2.强化概念。
引导思考:我们刚才感受到的1千米是个环形的,如果我们把1千米的跑道拉直,会有多长?想一想,从学校门口往南走到哪儿是1千米?向北?向东?向西呢?你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地方想象,现在脑海里想象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大约是100米,要走10个100米,该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你能说一说从自己家到学校有1千米远吗?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片并提问:小轿车、步行、动车、自行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学生练习并说说理由。
追问:老师家离学校约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师,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请简述理由。
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看图,并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第(1)题组织学生直接计算,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再组织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课题常见的数量关系第单元第2 课时课型主备人:教者: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数学术语概括、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学具体内容个人加工、备注一、谈话引入1.回顾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课件出示题目)(1)每个书包50元,4个书包多少钱?(2)一列动车每小时行20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3)李师傅每天生产15个零件,他6天可以生产多少个零件?指名学生口头列式,师生交流反馈。
2.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量关系,弄清楚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很大帮助。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一)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2情境图。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情境中的信息:钢笔每支12元,练习本每本3元;要买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
2.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
(1)提问: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什么是总价?(2)追问:每种商品的单价各是多少?购买的数量呢?(3)介绍单价的读法和写法。
(4)认识总价。
引导思考:根据题目中购买钢笔的情况,我们可以求什么呢?指出:“4支钢笔一共多少钱”指的就是4支钢笔的总价。
3.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单价数量总价钢笔()元/支()支()元练习本()元/本()本()元让学生先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
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总价=单价×数量(3)思考: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总价和数量呢?师生交流后板书:数量=总价÷单价单价=总价÷数量4.师生共同小结。
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总价=单价×数量”,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得出“数量=总价÷单价”和“单价=总价÷数量”。
(二)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3情境图。
引导学生读题,收集情境图中的信息。
2.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含义。
(1)提问:情境中给出的两条信息可以称为什么?(2)交流速度的写法和读法。
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再进行交流。
(3)认识时间和路程。
提问:行程问题中除了速度之外,还有哪些数量呢?指名说说对时间和路程的理解。
3.探究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1)课件出示下表:单价数量总价列车()千米/时()时()千米自行车()米/分()分()米学生先填写和谐号列车与李冬骑自行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行驶的路程。
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交流讨论: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路程=速度×时间(3)思考: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路程和时间呢?师生交流后板书: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4.小结。
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1~3题。
第1题:练习单价和速度的写法。
第2题:运用例题3的数量关系解决求路程的问题。
第3题:运用例题2的数量关系解决求总价的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30~31页“练习五”第8、9题。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教 学 设 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 题 练习五 第 单元 第 3 课时 课 型主 备 人:教 者: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教 学 具 体 内 容个人加工、备注一、知识再现 1.复习旧知识。
(1)用竖式计算。
35×168= 127×45=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2)指名说说学过的数量关系有哪些。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练习。
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五”第3题。
(1)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这几道算式的特点。
(2)提问:怎样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3)组织练习。
组织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4)集体讲评。
结合具体题目,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2.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练习。
(1)完成教材第31页“练习五”第10题。
出示题目,指导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包含哪方面的数量关系,各是社么数量关系。
提问:第(1)个问题和第(2)个问题分别求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时提醒学生关注对应的量。
(2)完成教材第31页“练习五”第11题。
出示题目,指导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包含哪方面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数量关系。
提问:这道题求哪个量?怎么求?题目中哪个量是不变的?学生独立解答问题。
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先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路程,再根据“速度=路程÷时间”求出速度。
三、综合练习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五”第15题。
出示练习题,提问:这道题又和我们生活中什么问题有关呢?(工程问题)组织学生结合题目认识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分析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组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组织全班汇报交流:第(1)题:24×8=192(个)第(2)题:192÷24=8(时)第(3)题:192÷8=24(个)2.完成教材第30~32页“练习五”中的其余练习。
教师根据课堂时间情况进行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不够时将剩余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来完成。
3.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五”思考题。
这道题可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练习,在巩固竖式计算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教 学 设 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课 题 积的变化规律 第 单元 第 4 课时 课 型主 备 人:教 者:教学目标1.探索、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进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