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桥东耕小学校本课程《学说温州话》课程规划
一、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目标、主要内容、课程类型和实施方式)
1.课程理念与思路
娄桥东耕小学现有学生245人,外来务工人员这里有164人。
外来务工子
女占了学校的66.9%。
建立本课程一方面是为了让外来务工子女学生能更好地融
入温州,了解温州,真正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好地与当地学生沟通
与交流,另一方面是希望本地的学生不要丢弃方言,能够通过课程的学习亲近方言,热爱温州。
从这一点上看,学校开展“学说温州话”校本课程教育,也是实
现学生融合,健康成长的需要。
本校本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亲近方言,热爱温州。
学校课程的建设和实施都要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面向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课程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地方文化融入课程的学习,了解、
体验温州乡土文化,在课程中逐渐感悟感知温州乡土文化的丰厚底蕴,建立主体
意识,形成对温州的归属感、认同感,进一步形成关注温州进步与发展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体验、模仿、探究与合作等学习方法来学习本课
程内容。
学生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思考、操作和讨论,从多种学科的丰富资源
中提升对于知识的综合运用。
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并从
中获得体验与积累,增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一些日常用语,能够进行简单的生活对话并在
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3.课程主要内容:
以我校编写的《学说温州话》为教材,教材编排中我们根据每个主题的设计特点和学生发展目标,配以插图,使教材更加直观立体。
并设计了知识链接、听一听、唱一唱等几个版块,引导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巩固与深化。
4.课程实施方式:
(1)多维整合式课程。
《学说温州话》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新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校将校本课程
与、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整合,使各类课程互为载体、互相渗透、互相培植,从而促进学校课程体系的完善,以及校本课程的进一步推进与深化。
(2)探索开放式课程。
乡土课程因内容的开放,往往还呈现出时间和空间上的开放性。
老师们常常以活动为载体,校内校外,小组合作,师生参与,围绕一个主题和内容,不拘泥于一节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预设往往突破。
我们借助校本课程的校本教研活动,强化了这一共识。
通过拓展校外实践基地,致力于课程与实践活动向社会、师生开放的探索。
争取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大课堂,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课程实施与管理(课时安排、教师配备、设施条件、教研活动、每年选修
人数等)
课程类型和实施方式
1.课时安排:基础必修课:每两周一课时(与综合实践连课),自选社团课:每两周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具体时间根据活动特点而定
2.教师配备四人
3.设施条件包括多媒体电脑、幻灯片、照相机、投影仪等等;
组织形式:根据不同课程分为班级、小团体、个人分层开展
4.教研活动:以微课、集体磨课、教师上课、反思、集体评课的方式。
5.活动地点:校内外相结合。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如:聘请部分民俗专家、民间艺人来校讲座,指导培训;组织学生走出社会参观各种演出等。
6.成果展示:在校内、外开展作品展览、汇报演出、竞技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成果展示型活动。
三、成效与特色
1.实行分层次评价,关注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
即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学生情感、精神层面的个性发展,分低、中、高
三个年段,具有学生学年段特征的发展型评价体系。
2.拓宽态度、情感、价值观维度的评价。
在以乡土文化为核心的课程中,只是技能不能作为首要标准,而是要讲学
生在实际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活动兴趣、投入程度、探索精神,以及具有深层
意蕴的地方精神等作为评价的一个侧重点。
3.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方式
在通过调查访谈、口述笔录、活动记录、媒体报道、开放型探索任务等多种渠道的反馈信息对学生的活动过程与成果进行评价。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学生、家长、社区、专家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增加评价的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