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比较阅读
《陋室铭》与《爱莲说》比较阅读
【甲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镉《陋室铭》【乙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第一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谈笑有鸿.儒()②案牍
..之劳.形()()
③有仙则名.()④惟吾德馨.()
⑤亭亭
..净植()⑥宜.乎众矣()
⑦斯.是陋室()⑧无丝竹
..之乱耳()⑨不蔓不枝.()
⑩陶后鲜.有闻()⑾可爱者甚蕃.()⑿花之君子
..者也()⒀濯.清涟而不妖()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隐逸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爱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⑦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⑧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根据甲乙两文内容,简要说说真正的君子应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5、甲乙两文从立意方式看都运用了的写作手法,但又有所不同。
乙文是通过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人生态度,甲文则以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写“陋室”之,只写“陋室”。
6、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集、、于一体。
7、虚词的用法:
(1)“之”的用法:
A组:①无丝竹之.乱耳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析:用于主谓间,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B组:①何陋之.有析: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C组:①水陆草木之.花②花之.隐逸者也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④牡丹之.爱析:相当于“的”,定语标志。
D组:渔人甚异之.析:相当于“他(她、它)”(这里指桃林奇景)
(2)“而”的用法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析: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但是”“可是”“却”
③温故而知新。
析: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
8、甲乙两文都运用的写法,甲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乙文则以莲花自况,借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不慕名利和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9、两文在写作特点上的共同之处是托物言志。
《陋室铭》借陋室传达自已讲究道德修养的思想,《爱莲说》借莲花比喻君子洁身自好的情操。
10、两文开头都不是开门见山,而是从别的事物着笔,引出主旨,转入正题。
11、从句式上看,都骈散结合。
《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富于变化;《陋室铭》为骈体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
第二组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惟.吾德馨()(2)亭亭净植.()(3)无案牍之劳形.()(4)濯清涟而不妖.()2、选择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同予者何.人
B、可.以调素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D、无案牍之劳.形劳.其筋骨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有仙则名.不能名.其一处
B、无丝竹
..之乱耳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C、无案牍之.劳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的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译: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
4、下面对甲乙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都托物言志,甲文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乙文以莲之爱表达作者洁身自好的纯洁情操。
B、乙文中开篇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
C、乙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
D、甲文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5、比较阅读题
(1)甲乙两文都以物为喻,甲文开头用“”和“”类比居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立论,而乙文开头用“,”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甲文以“,”概括全文的主旨,乙文用“,”归纳主旨。
(2)甲文作者为“陋室”作铭,主要目的是了为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的意味,而乙文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做烘托,然后从“莲之处于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赞美了莲的、、,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第三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淡笑有鸿儒
..者
..()⑵花之隐逸
也()
⑶可以调.素琴()⑷无案牍之劳形.()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水陆草木之.花 B.有仙则名.名.之者谁
C.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
文:
4.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
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表达自已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
5.两篇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第四组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谈笑有鸿儒
..(博学的人) B、可爱者甚蕃.(多)
C、陶后鲜.有闻(少)
D、宜.乎众矣(适宜)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大意。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
3、简要回答问题。
(1)甲文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
(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
4、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分析。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B、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6、《爱莲说》一文赞扬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答案示例: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情况都存在。
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但环境不起决定作用,关键还是看个人能否把握住自己。
点拨:围绕“人与环境”的关系谈即可。
7、学习了《陋室铭》,我们看到了作者刘禹锡那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那么是不是说要想达到较高的精神境界就必须放弃物质上的需求呢?
答案示例:现代人和古人并不一样,实际上刘禹锡也不是住在一间非常破的房子里,他毕竟还处在一个相当高的位置上,“陋室”也是相对而言的。
现在对于我们来说,一个成
功的人生,既要有高尚的情操、崇高的人生境界,同时,又要有一个相对较好的生活环境。
但是,假如发生冲突,那就“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住个小房子,求得内心安宁可能也是明智的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