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之所以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这是因为()①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②它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③它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口号④它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注意题目所说的是“三民主义”,这与它是同盟会的纲领无关。
故排除③④。
答案:A2.之所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最主要的依据是()A.资产阶级不敢依靠和发动群众B.资产阶级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C.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D.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质的改变解析: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其任务就是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目标。
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说明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辛亥革命失败了。
答案:D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其实质意义在于() 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明确了人民的权利C.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地位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规定中华民国在经济方面的措施,它不能直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因此,D项可首先排除。
材料中引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并没有体现出人民享有哪些权利,因此B项也可排除。
材料中的规定,毫无疑义地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地位,但上升到本质的高度,这是民主的反映,从政治的角度来讲,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伟大意义。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应为A项。
答案:A4.护国运动的真正结果是()A.推翻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B.维护了民主共和C.消灭了封建帝制D.推翻了封建统治解析:护国运动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从根本上维护民主共和,也不能彻底推翻中国的封建统治,无法消除复辟帝制的社会基础。
答案:A5.甘地认为:真理是神,非暴力则是追求真理,即非暴力是认识神、认识真理的手段,是强者的武器。
这种抽象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学说在当时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A.有利于甘地非暴力思想的宣传B.为谴责英国的殖民压迫提供了理论武器C.有利于印度资产阶级发动群众进行斗争D.有利于防止工农运动的深入发展解析:在印度民族解放斗争中,非暴力理论是指导思想,绝不仅限于宣传和谴责,而是发动群众斗争。
答案:C6.“一个人不受外在权威的扶持,而成为他的民族的领袖的人;一位其成功不是依靠投机取巧,也不凭借掌握的技术装备,而纯粹地建立在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上的政治家;一位一贯轻视使用武力而胜利的斗士;一位具有智慧与谦逊,用果敢与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武装起来的人。
”爱因斯坦所评价的这位人物是()A.孔子B.华盛顿C.凯末尔D.甘地解析:“一贯轻视使用武力而胜利的斗士”排除了A、B、C三项。
符合这一特点的应该是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圣雄”甘地,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7.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贡献是()A.揭开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B.给英国经济造成了一定打击C.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D.彻底完成了印度的独立大业解析:从英国殖民者侵略印度开始,印度人民就展开了反抗,因此可将A项排除。
B 项是针对英国而不是针对印度而言的,因此也可以排除。
单靠非暴力的抵抗,是无法实现彻底独立的,因此D项的叙述也是错误的。
答案:C8.一些西方人评价说:“1918年,土耳其是一个看来已经一败涂地、不可救药的国家。
而今天,20年之后,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屹立在欧、亚之间的新国家,经济和文化上一派繁荣,国际地位日益重要,同所有的邻国保持着和睦关系。
它获得了一个1600万人口的国家通常所不能得到的尊敬,今天的土耳其是一个欧洲必须刮目相看的大国了。
”土耳其的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凯末尔革命取得胜利B.凯末尔改革取得成功C.西方列强的帮助D.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良好经济基础解析:首先要注意材料中土耳其的变化的时间因素,其次根据其经济、文化、国际地位等方面的变化状况分析,容易得出是凯末尔改革的影响。
答案:B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土耳其被迫接受了屈辱的停战协定与和平条约,面临着深刻的民族危机,主要表现在()A.资源被掠夺B.人民被欺压C.领土被肢解D.君主被废黜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被迫与协约国签订了《色佛尔条约》,根据这一条约,土耳其的领土被协约国所瓜分。
答案:C10.土耳其在建立共和国后实行的重要措施是()A.签订《洛桑条约》B.击败希腊武装C.组建国民议会政府D.发展资本主义民族经济解析: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于1923年,A、B、C三项都发生在民族独立斗争的进程中。
答案:D二、非选择题(第11题16分,第12题18分,第13题16分,共50分)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孙文在海外倡革命十数年,所怀抱的宗旨,不外发财与利己主义。
彼对于党员毫无信义,别人替彼牺牲性命,彼则攒资财,只要中国内地起一回乱事,必给他作一回锅,那不是土匪作乱,良民抗粮呢?彼亦借口革命,向华侨敛钱募饷,敲进来的金钱,尽入私产……即如此次武汉起事……孙文早不来晚不来,单等南京大同确定,他才来到上海……一则借此机会,在海外向华侨多多敛钱;二则恐怕大局不稳,白来送死。
——《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的利害》(《大公报》1912年1月27日) 材料二孙中山致函参众两院议员,请求民国政府偿还“募借华侨款一百七十万元”,“日本商人债一百万元”。
“民国大定,乃于九月中使人请于政府,以为是之出资者,皆为共和也,共和既复,而一不之恤,是则在国家为寡恩,在国民为负义,故请求政府代为偿还,非徒以保个人之信用也……”——据1916年孙中山《致参众两院议员函》整理材料三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
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
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
此嘱!——1925年孙中山《家事遗嘱》材料四最后十三年北来,其过津时,民众欢迎之如何热烈,津人当能记忆之。
及病逝北京,移灵协和医院,与出殡碧云寺,及中央公园追悼会,全城数十万,殆全体参加,其空前盛大,尤不待论。
因念中山先生一生,为平民的,为大众的……而惟其爱民众、信民众也,故逝世之后,民众哀而慕之,十四年在北京送殡之数十万人,皆自动参加,非受人招致者也。
先生生前,且不警戒,不防卫,而亦无往而不安全。
今当遗体奉安,又何事戒备。
北平之送灵,沿路之通过,南京之奉安,何不彻底为民众公开,许人人自由参加,而乃加以谨严之限制乎。
吾人所谓感觉遗憾者,此也。
中山先生之受民众感念,为其有爱民众、信民众之真精神,凡称中山之徒,宜无时不体会此真精神,勿形式化、偶像化,甚至富贵化,不然,崇之似愈尊,诬之实愈甚,生者无所谓,死者之不安甚矣。
——《送灵后之感想》(《大公报》1929年5月27日报道) 请回答:(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为什么借款?(2分)(2)概括材料一和材料四对孙中山的评价。
(4分)《大公报》前后的不同评价可以看出当时一般中国人对孙中山先生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先生的金钱观。
(2分)(4)材料四中“中山先生之受民众感念,为其有爱民众、信民众之真精神,凡称中山之徒,宜无时不体会此真精神,勿形式化、偶像化,甚至富贵化”,结合我们评价伟人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对此加以评价。
(4分)解析:本题考查对孙中山的认识和评价。
第(1)问从“民国大定……故请求政府代为偿还”“1916年”“共和既复”等信息可知孙中山借款主要是为维护共和,反对袁世凯称帝。
第(2)问从材料一和材料四的态度不难回答评价,认识的变化主要反映了由不理解到理解、拥戴的转变。
第(3)问从材料二、三概括即可。
第(4)问关键要弄清题意,是对材料四中对孙中山评价的认识,材料四的评价是较客观的,并指出了我们学习孙中山的高贵品质而不“形式化”。
答案:(1)孙中山为发动“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讨伐袁世凯筹集军费。
(2)评价:材料一,孙中山假借革命进行敛财,是贪生怕死之辈;材料四,孙中山是为民、爱民、信民的真革命家,是中华民国的国父。
变化:反映了民众由不理解孙中山的革命到理解孙中山后由衷地敬佩和爱戴。
(3)孙中山先生借钱革命,一心为公,不置产业,不谋私利,不留钱财给家人后代。
(4)我们纪念孙中山先生,就是要学习他爱民、信民的精神,真正为人民办实事,切勿扰民。
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孙中山说:“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
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
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善。
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
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
”——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材料二甲午战争前夕,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自己富强中国、发展生产的系统主张。
但是,他既没有得到答复,也没能见到李鸿章。
孙中山意识到,通过上书请愿的办法来改革中国的政治是行不通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材料三甘地说:“我们甘地家族都虔诚地奉行‘毗湿奴’。
在古遮拉特,无论是耆那教,还是毗湿奴信徒,都十分严厉地反对和排斥肉食。
我从小就是在这种宗教的传统中成长起来的,而且我非常孝顺我的父母。
我知道,如果他们获悉我破戒吃肉,他们就会吓坏。
”——《甘地》材料四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原则,在古遮拉特文中,我也用过英文的“消极抵抗”这几个字来描述它。
有一次我在欧洲人的一个集会上发觉“消极抵抗”这个词句的含义太狭隘了,我还发觉它被当做弱者的武器,其特点是仇恨,最后还可以成为暴力。
因此我不得不反对这些解释。
……(后来)我把这个词改为“萨提亚格拉哈”(即坚持真理)。
从此便成为古遮拉特文中表明这个斗争的通称。
——《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孙中山在寻求救民救国途径的过程中发生的转变。
(4分)(2)依据材料三,分析甘地戒绝肉食的原因。
(4分)(3)依据材料四,说明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原则前后有何不同,并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6分)(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决定上述人物采取不同斗争方式的因素。
(4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孙中山走向革命的原因和甘地采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变化及原因。
第(1)(2)问要注意结合材料回答。
第(3)问注意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概括材料内容即可。
第(4)问可以从个人、国情、时代等角度回答。
答案:(1)由行医救人到从事政治活动;由幻想改良到主张革命。
(2)家族的宗教传统;对父母的孝顺。
(3)不同:从“消极抵抗”到“坚持真理”。
原因:消极抵抗太狭隘,容易发展为暴力。
(4)所处环境;个人经历;具体国情;时代形势。
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凯末尔执政不久,就发起了一次“帽子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