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犯罪行为
第一节 概述
一、犯罪行为的概念 犯罪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
性的,应受处罚或矫治的客观外在活动,是犯罪现象 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犯罪行为的特征
1、犯罪行为是犯罪现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犯罪现象是在一定时空内出现的全部犯罪行为、犯罪人及 其相关现象的有机整体,通常包括犯罪率、犯罪行为、犯 罪人、被害人四个有机部分。核心是犯罪行为。
二、按照犯罪侵犯的客体分类
理论上一般分为:1、侵害国家法益的犯罪,2、侵害 社会法益的犯罪,3、侵害个人法益的犯罪。
我国刑法分十类犯罪。
三、按照行为的性质分类
加罗法洛将犯罪分为自然犯罪与法定犯罪,并认为只 有自然犯罪才是真正的犯罪。
我国:1、财产犯罪
2、暴力犯罪
3、智能犯罪
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类型
一、按照社会危害性大小对犯罪行为进行分类
国外一般分为重罪和轻罪。美国以1年监禁为限。 俄罗斯分:轻罪(不超过2年监禁)、中等严重的犯罪
(不超过5年)、严重犯罪(10年)、特别严重的犯罪 (10年以上)
我国常根据社会危害性程度分为:危害国家安全罪、 普通刑事犯罪、轻微的违法犯罪。
犯罪。
3、实际犯罪:实际发生的或客观存在的全部犯罪。
七、按照犯罪形成的特点分类 1、蓄谋性犯罪行为(谋杀罪) 2、突发性犯罪行为(激情犯罪) 3、连带性犯罪行为
第三节 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
任何犯罪行为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发展轨迹。犯罪行为 形成的过程一般包括犯罪决意、犯罪行为准备、犯罪 行为实施三个环节。
例外
睡梦中的动作 不可抗力的作用下的举动
身体遭受暴力强制的动作
三、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
(一)犯罪时间
(二)犯罪空间。犯罪行为发生的处所和范围。
(三)人。包括犯罪人与被害人。
(四)犯罪工具。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所凭借的器械、 物品。
(五)行为方式。实施犯罪行为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 常见的犯罪行为方式主要有秘密方式、公开方式、欺 诈方式、暴力方式、威胁方式。
1、准备犯罪工具。 2、学习犯罪技术。 3、收集犯罪情报。 4、制定犯罪计划。 犯罪行为的放弃:主客观原因。
主观上:失望、恐惧、悔悟
客观上:共同犯罪分裂、犯罪障碍难以排除。
三、犯罪行为实施 是犯罪人的行为已直接指向犯罪所要侵犯的目标。 (一)秘密方式 大部分犯罪 (二)公开方式 抢劫、抢夺等 (三)欺骗方式 诈骗等 (四)暴力方式 (五)协议方式
一、犯罪决意
由犯罪动机所推动。犯罪动机是指引起和推动犯罪人 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心起因,是犯罪 心理结构中的重要动力因素。犯罪动机产生于人的需 要与满足。其形成一般经过萌发阶段、过滤阶段、定 型阶段和消失阶段四个阶段。
二、犯罪行为准备
是指为犯罪行为的实施准备条件。即制造有利于犯罪 实施的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过程。由犯罪行为的反社会性所决定。 一般包括:
2、犯罪行为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受到处罚的行为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行为最本质的特征。但犯罪 学中的犯罪行为的外延比刑法学中的犯罪行为宽泛。
3、犯罪行为是一种客观的外在活动
犯罪行为是主观见之客观的人的行动、动作或举动,与人 的思想相对应。客观实在性。
4、犯罪行为是行为人的有意识的行为 但是,例外情况: 反射动作
4、风俗犯罪
5、破坏犯罪
四、按照行为形成的方式分类 作为与不作为。 五、按照主观罪过心理分类 1、故意犯罪行为 2、过失犯罪行为 3、无罪过犯罪行为(英美法系中严格责任) 六、按照犯罪的公开程度分 1、司法犯罪:指已经由法院作出判决的犯罪 2、公开犯罪:已经为警察和司法机关所了解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