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总论2

中医内科学总论2

未病先防:是指对有可能发生疾病的个体和人群, 及早提出预防措施,运用药物培补人体正气,预 防疾病发生的方法。
既病防变:是指医者可根据疾病传变规律,防 其传变 对可能受到传变的脏腑和可能受到影响 的气血津液,采取预防措施,阻断和防止病 变的发展和传变,把病变尽可能控制在较小的 范围。以利于疾病的彻底治疗,取得最好的疗 效。
• 1、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 系统,联合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而 组成的有机联合的整体系统,局部病变是整 体病理反应的一部分,因此,立法选方既要 注意局部更须重视整体,应通过整体调节以 促进局部病变的恢复,使阴阳达到相对平衡, 这就是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 4、把握动态变化原则 • 疾病的过程是正邪斗争,此消彼长,不断变
化发展的过程,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 的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动态变化,分 阶段进行治疗。 • 例如:张某 ,病之初起,其积未坚,治宜消 散之;进入中期,所积渐坚,治宜软化之; 转入后期,正气已虚,则宜攻补兼施,审其 主次处理。
• 5、顺应异法方宜原则
• 疾病的发生、发展受多方面的影响,如时令气 候、地理环境等,尤其是患者的个体体质因素 对疾病影响更大。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 根据季节、气候、地区、病人体质、年龄等不 同特点而选用适宜治疗方法,这就是顺应异法 方宜原则,具体包括因时治宜、因地治宜、因 人治宜三个方面。
• 因时治宜:治疗疾病应结合不同季节、不同时 辰的特点,考虑用药的原则,称为“因时治 宜”。四季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 理变化均会产生一定影响。
•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就是审证求机论治在临证中的基本 应用。“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说明“证”是决定治法方 药的最可靠依据。
• ①“同病异治”的应用 •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生在不同的患者身上,或处在
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病理变化不同,所表现的证候不 同,因而治法也不同。 • 例如,同是头痛病,就有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的区别。外感头痛 又有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的不同。内伤头痛亦有肝阳 上亢头痛、痰浊头痛、血瘀头痛之差别。治疗时应分别予以辛温 解表、祛风胜湿、平肝潜阳、化痰熄风、活血通窍等不同治法, 才会有较好的疗效。反之,若一见头痛,不求其本,不识其 “证”,不知究其病机,概施川芎、白芷、吴萸、藁本诸止痛药 物,则难取得满意疗效。可知,同病异治是同中求异辩证法思想 的具体应用。
• ① 调节整体平衡可以从调整阴阳入手
• 恢复和建立相对平衡的阴阳关系,不外去其有余、 补其不足两个方面。
• 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阴盛还可以转化为水湿痰饮, 阳盛也可转化为瘀滞燥结。故去其有余,有温、清、 利、下等各种具体治法;补其不足即补其阴阳之偏 衰,有补阴与补阳之不同。
• ② 调节整体平衡,还要求对各种治疗措施和方药的 运用都应适可而止,不可矫枉过正,以防机体出现 新的不平衡。如攻邪时要注意勿伤正,补虚时注意 不留邪,清热注意不要伤阳,散寒注意不要伤阴, 补脾注意不要碍胃等。
• ② “异病同治”的应用
•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 即形成相同的证候时,可以采取相同的治法。
• 如癃闭和遗尿虽系两种临床表现截然不同的疾病, 但皆可因肾阳亏虚引起,故皆可予金匮肾气丸温 肾助阳,癃闭病可用金匮肾气丸恢复膀胱气化功 能,遗尿病则可用金匮肾气丸恢复肾气的固摄作 用。可知,异病同治是异中求同辩证法思想的具 体应用。
• 因地治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考虑 治疗用药原则,称因地治宜。
• 因人治宜:根据病人年龄、体质、性别、生活 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 为因人治宜。
6 据证因势利导原则:要求 顺其病势,就近祛邪,以获 得最佳治疗效果。
• 7 先其治疗未病:
• 先其治疗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 2、审证求机论治
• 就是要从整体和动态去分析疾病的各种复杂的征象,综合归纳推 论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病变的机理。证与病机,都是疾病本 质的反映,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治疗疾病应遵从审证求机论治的 原则,从疾病的本质入手,从根本上加以治疗。只要解决了疾病 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一切复杂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 ① 急则治其标: • 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紧急危重的证候,影响原则。 • 如鼓胀病人,重度腹水,致呼吸急促,难以平卧,二便不利,若
正气可支,就应攻水利水,以治其标。待水消病缓,再予补脾养 肝,以图其本。 • ② 缓则治其本: • 是指再病情缓和的情况下,应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因为标病产生 于本病,本病解决了,标病自然随之而解。 • 如阴虚咯血,则咯血为标,阴虚为本。在咯血量不多,标症不急 的情况时,当滋阴润燥以从根本上治疗咯血,阴虚之本得治,则 咯血之标自除。 • ③ 标本同治: • 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须采取标本同治的原则。如水肿见咳喘、 胸满、腰痛、小便不利、一身尽肿、恶寒等症,其本为肾虚水泛, 标为风寒束肺,乃标本均急之候,必须用温肾助阳、发汗、利小 便的治法,温里解表。
• 同时,在同病异治时,不要忘记其毕竟属于同一 种病,证虽异但仍有“同”的一面。唯有如此, 方不失中医辨证论治之要求。
• 3、 明辨标本缓急治则 •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极其复杂,常
常有邪正盛衰、病因病证缓急、旧 病未愈新病又起、表证里证同在等 等问题,在临证时必须分清疾病的 标本、主次、轻重缓急,而采取 “甚者独行,间者并行”,也就是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 “标本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这 就是明辨标本缓急治疗原则。
• 8 重视调摄护理:
• 恰当的调护,有利于正气的恢复、邪气的祛除和促进 病人早日康复。忽视调摄护理,不仅会延误康复时间, 还会出现“食复”、“劳复”等情况,以致病情反复, 因此,必须重视调摄护理。
• 调摄护理的内容十分丰富,如饮食护理、生活护理、 精神护理、服药护理等。这些护理措施同样是以辨证 论治为指导的,因此,也当辨证施护,随证而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