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主旨及写作特色简析
一、中心主旨
《咏怀古迹》(其三)
这首诗叙述王昭君之怨恨,也反映了诗人的怨恨。
全诗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二、写作特色
1.寓爱憎怨恨于形象之中。
这首诗借王昭君的故事,从形象入笔,全写王昭君,没有一句议论,但诗人的爱憎全在其中。
王昭君的怨恨,暗寓了诗人才能受屈、流落飘零之愤。
诗风含蓄委婉而又慷慨悲歌,极有韵致;感情深厚,转折跌宕,峥嵘多姿,是杜诗七律中的优秀诗作。
2.创造出了“有我之境”。
诗人在咏怀古迹时,用的是“古人即我,我即古人”的手法,把自己完全融入诗中,诗人悲明妃出塞与自悲“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同样,诗人叹明妃绝色遭弃与自叹“古来材大难为用”也同样,真是水乳交融,似水中着盐,浑然无迹。
可以说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
吟咏时诗人并非隔岸观火,或作壁上观,而是亲赴火场,身临其境,故感慨格外深切,意蕴分外深邃,情意特别真挚,余韵尤其深长,令后人读之击节赞赏,拍案叫绝,唏嘘叹惋,以至泣下,绝非一般客观评判者之所能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