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文写作有明确的公文对象,因此公文的内容应当具有()。
A.政治性B.规范性C.针对性D.政策性答案:C解析:公文写作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其受文对象即写给谁看的问题是十分具体明确的。
2.下列“请示”的结束语中得体的是()。
A.以上事项,请尽快批准B.以上所请,如有不同意,请来函商量C.所请事关重大,不可延误,务必于本月10日前答复D.以上所请,妥否?请批复答案:D解析:请示的正文多半按请示理由、请示事项、结束语的顺序写。
结束语根据请示内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习惯写法、常用的有“可否,请批示”,“当否,请指示”,“请审批”等。
3.我国编制工作采取的领导体制是()。
A.分级领导、统一管理B.统一领导、分级管理C.垂直领导D.双重领导答案:B4.圣经记载道,上帝用尘土(即指大地泥土)造人,将生气(即指灵)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
对这一观点,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准确地说明了世界的本源B.把上帝当做了绝对的不依赖人存在的精神实体C.圣经中的“上帝造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上帝造人”是宗教的观点,是正确的答案:B解析:本题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上帝造人,把上帝作为绝对的不依赖人存在的精神实体,把上帝作为万物的主宰,是上帝创造了世界,否定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5.2003年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从人类实践的构成要素这个角度来看,承担此次任务的“神州五号”飞船属于()。
A.实践的主体B.实践的客体C.实践的对象D.实践的中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于实践的构成要素的理解,实践由实践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和中介构成。
中国载人航天实践活动中,主体是全体航天科研人员,客体是对于宇宙的探索和研究,手段是载人航天判断下列各题正误6.在历史观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表现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
(√)7.相对静止是指事物绝对不动。
(×)【解析】静止是指物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性,是运动的特殊形式,并不是事物的绝对不动。
8.当一事物存在时,其自身已经包含着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因素,构成事物自我发展的内在基础。
(√)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解析】认识的辩证过程是从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的转化,是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是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题目观点颠倒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先后关系。
10.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2014年安徽农村信用社考试一本通(电子版)一、2014安徽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大纲解读分析。
二、安徽农村信用社招聘考试重点时事政治详解。
三、2013安徽农信社农信社考试历年真题试卷与解析。
四、2014农信社考试全套在线网络视频课程(重点)。
五、农村信用社考试全套在线网络音频课程(重点)。
六、农信社考试全套在线面试网络课程与面试资料。
七、安徽农信社考试(应用文知识)复习资料与习题。
八、安徽农信社考试(公共基础)复习资料与习题。
九、安徽农信社考试(经济金融)复习资料与习题。
十、安徽农信社考试(财会知识)复习资料与习题。
十一、安徽农信社考试(计算机)复习资料与习题。
十二、安徽农信社考试(法律知识)复习资料与习题。
十三、安徽农信社考试(行测知识)复习资料与习题。
一本通打包下载地址:花萝卜论坛里面有打包下载,你自己百度下就可以找到。
【解析】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生产方式,那么,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也主要是指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1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应该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又包括了两方面具体的内容:(1)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2)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12. 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体现了( D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B.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解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间的协调发展,体现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这三个文明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
在社会有机体中,经济、政治、文化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
13.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隔天遥看一千河”反映的哲学观点是(B)。
A.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受空间限制的B.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C.空间的无限性D.时间的无限性【解析】“坐”,表明的是一种静态,但这种静止是相对的,因为人即使“坐”着也能“日行八万里”,这说明了运动的绝对性。
A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认识能力是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C、D都是正确的观点,时间和空间都能无限延展,但题干并无此含义。
1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 )。
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D.劳动发展史【解析】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和前提。
没有劳动,人类社会不可能存在,发展更无从谈起。
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劳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人在改变外部自然的同时,也使人的自身得以改变和完善。
劳动决定着社会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所以说,它是揭开人类历史之谜的钥匙。
15.有人指出:没有广告的产品,又怎么能道好的产品?一些好的文章性的广告,让消费者了解新的产品,从而增加选择的空间,何乐而不为呢?有些人却认为:广告多了令人心烦。
另外一些人则提出如果没有广告又觉得空空的,可选择的余地太小,总之,众说纷纭。
这说明:( A )。
A.意识的不同主体之间具有主观差别性B.意识的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主观差别性C.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主体会有一致的反映D.意识的主观性表现为对客观对象的歪曲反映【解析】本题考查意识与物质的对立统一关系。
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意识的主观性表现在:一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别性,二是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差别性。
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反映,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题干说的是不同主体意识的主观差别,因此只有A是正确的单项选择题16.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A)。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解析】挖甘草获利却引发了沙尘暴,本身忽视了事物的间接联系,其实质是忽视了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
年夏天我国四川某些地区发生洪灾,造成重大财产和生命损失。
有学者指出,当时的气象预报低估了当地的降雨量,是造成灾害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更有学者指出,该地区的植被破坏是灾害损失的主要原因。
这些情况说明(B)。
A.人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能力是值得怀疑的B.人类应促进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支配地位D.自然界状况是人类无法认识的【解析】本题的考点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有限性。
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知识点特别值得引起重视。
1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解析】唯物辩证法是辩证法发展的最高形态,其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所有规律和范畴,都是从不同方面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本质的。
19.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指( C )。
A实践标准是不可能的B实践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D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解析】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因为每一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都具有历史的局限性,都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
即使已经被实践证实的真理性认识,也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20.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
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D劳动发展史【解析】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和前提。
没有劳动,人类社会不可能存在,发展更无从谈起。
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劳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
人在改变外部自然的同时,也使人的自身得以改变和完善。
劳动决定着社会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所以说,它是揭开人类历史的迷钥。
简答题21.简述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的必备条件。
答:要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1)用来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必须是正确的。
理性认识是起点、基础,要求它正确,这是前提条件。
用错误或空想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只能导致挫折和失败。
(2)必须把理性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这是一个一般认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自觉实现这个结合,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前提。
(3)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
(4)要将理论、计划、方案等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理论只有为广大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这是一个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和动员群众的过程。
22.简述规律的特点。
2.简述规律的特点。
答:规律的显著特点表现在:(1)规律是必然的联系;(2)规律是稳定的联系;(3)规律是客观的,这就是说,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本身就受到规律的支配。
论述题23.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答:1.两者的根本关系: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中,客观规律是第一性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
2.两者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能动性,只会导致实践中的失败。
另一方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实际、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人们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发现和掌握客观规律,积极进行变革事物、改造世界的活动。
3.总之,我们在实践中,应当将积极的工作热情和冷静的科学态度统一起来,既尊重客观规律,又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