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幽默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幽默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幽默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泉州市永春仙夹中学福建 362000)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122-02
幽默是一种智慧。

教学上如果能以风趣、诙谐而巧妙的语言来“传道、授业、解惑”,那么,必然是满堂生辉,情趣盎然,求得“寓教于乐”的效果。

这就是艺术的教学。

1 愉悦,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

幽默由于具有愉悦性和轻松性,因而能最大限度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1.1 活跃气氛。

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如果受到长强度的刺激,即会从兴奋状态转入抑制状态。

教学上如果要摆脱这种困境,最好的方法就是“幽”它一“默”。

在一个沉闷的下午,笔者教授《汉语知识实词》,但是坐在教室中的学生有的伸懒腰打哈,有的伏课桌打盹,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笔者见状,便提议讲一则故事:某次,有一个美国人参加一对年轻的中国朋友的婚礼,出于礼貌,便盛赞新娘很美。

新娘忙不迭地说:“哪里!哪里!”美国人不知汉语的“哪里,哪里”还有自谦的意思,不禁大吃一惊,想不到中国人受到笼统的赞美不过瘾,还需要具体说明,于是用生硬的中国话说:“头发,眉毛,眼睛,鼻子,还有……”学生一听到此,忍俊不禁,沉闷气氛随之被一扫而空,笔者便顺水推舟转入教学。

1.2 增添情趣。

讲课最忌照本宣科,板起面孔说教,最佳的做法是,亦庄亦谐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笔者教《核舟记》,分析课文说到苏东坡、佛印和黄鲁直“泛赤壁”那副乐陶陶的形象时,即插入一则轶闻:苏、佛乘舟泛流,高兴之处提议以联相对,以助酒兴。

佛印一眼看见东岸边有一狗啃骨头,先发制人,用手一指,说出“上联”。

苏东坡微微一笑,随即把扇丢入河中,边道“下联”。

两人相视,哈哈大笑。

原来,佛印出的上联为“狗啃东坡骨”,而苏东坡对的下联是“水流和(河)尚(上)尸(扇)”。

这既显现了苏的风趣豁达性格,又切合了课文要旨,可谓一箭双雕。

2 启迪,切入问题实质
引导学生尽快走出混盹状态的奥秘是启发。

成功的教师,善于经常把学生调动在“愤”和“悱”状态,等待战机,伺机出击。

2.1 启发深思。

学贵于思,思贵于启。

学生思路堵塞,教师用闪现着智慧思维的幽默加以点拨激发,推动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效果颇佳。

如教《竞选州长》一文,为了加深学生理解马克·吐温对美国政治腐败和荒谬的辛辣讽刺,笔者精心设计了一教学环节:马克·吐温有一次骂有的国会议员是婊子养的,遭到议员的“兴师问罪”,并且被要求公开道歉。

马克·吐温表示接受,便在报纸上声明:“前次我说有的国会议员是婊子养的”,这是错的。

现在改为“有的国会议员不是婊子养的”。

马克·吐温无愧是幽默的高手。

这个黑色幽默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美国政治腐败,民主虚伪的无情抨击。

自然,学生在笑声中也加深了对课文旨意的理解。

2.2 引导质疑。

无疑无思,学贵于疑。

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应是不但善设疑,而且会激疑。

笔者为了说明“词语的确切含义”,讲了一件趣事:有一美国人对同一场体育比赛报道而用词截然相反的新闻感到无所适从:其一“中国队大胜美国队”,其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

大摇其头说:“中国文字真是不可思议,不管是‘胜’,还是‘败’,胜利都永远属于中国!”笔者接着问:为什么截然相反的词语却能表达实质相同的内容呢?学生带着笑声急于想知道
答案,于是我趁机引导他们去理解“相同的词而语境不同则含义也不同;而不同的词在不同的语境也可表述同一内容。


3 劝戒,加深识记印象
幽默可使人从笑声中得到启示,意会到存在的问题。

用笑声进行批评,其作用比正面叙述更容易让人接受。

3.1 辨认是非。

对学习中似是而非,极易混淆的东西,最有效的辨识方法是比较。

如果采用生动有趣的说法,更会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例如,有一位教师讲授辨识形近字有关的内容,引入一则趣话:国内某大学开设外国留学生汉语进修班。

一次,教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句子,中间空一字,要求学生从“巳、已、己”三字中选出个正确的填上。

结果,一名法国学生当场晕倒,两名美国学生目瞪口呆,一名埃及学生拿尺子量“巳、已、己”的长度。

这个故事令人“喷饭”,但这三个字已在笑声中给学生的脑海留下深深的印记。

3.2 纠正错误。

寓辨正于幽默,抓住契机,相机而导,唤起学生
的注意力。

某教师针对有的学生随便理解汉字“会意”的构成法来个幽默:王安石请苏东坡考究“坡”的构成,苏东坡随口说:“坡,就是土的皮。

”王安石说:“滑呢?那就是水的骨了。

”苏东坡哑然。

学生从苏东坡的“作蚕自缚”中悟出一个道理:学习切忌不求甚解,信口开河。

4 应急,控制教学节奏
成功的教师,往往自始至终调控着整个教学节奏,即使是突如其来的意外,也能应付自如,及时排除外界的干扰,继续组织教学。

4.1 排除干扰。

幽默背后蕴含着的是机智,是非凡的经验、能力和胆识。

唯其如此,才遇困不慌,随机应变。

某教师正分析《窦娥冤》一课,忽然蝉声大作,一只蝉从外面长鸣着闯入教室。

课堂肃静的气氛马上被这“不速之客”打破,正在思考的学生的注意力也立即被吸引过去。

机智的教师不是喝喊,而是稍环视课堂一下,说:“同学们,窦娥冤枉而死,确是惊天地,泣鬼神。

你们看,现在连蝉都来为她鸣不平了。

”这位教师借题发挥,不但排除了意外的干扰,重整“旗鼓”,而且让学生在轻松诙谐的感受中领悟课文所表达的底蕴。

4.2 避免尴尬。

幽默是人际的“润滑剂”,于突变中能恰当地运用诙谐的语言,不仅能松弛神经,而且能摆脱窘境。

某次公开课正在进行,教师向某学生提问:“晋祠之景如何呢?”不知怎么,被提问学生一时语塞,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虽经老师催问,但仍不作答,众目睽睽之下,甚是难堪。

忽然,老师微微一笑,说:“妙!
妙极了!同学们,这位同学的答案是最完美的,它的意思是说晋祠之美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这也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好,请坐下。

”这位教师能“化险为夷”,功在幽默,这次应急真正显示了幽默的艺术性和机智性。

“幽默是智慧的闪现”。

因此,课堂的幽默运用应注意:一力戒制造“噱头”哗众取宠;二忌脱离课文堆积笑料。

幽默应是语趣和意趣的统一,理趣和情趣的结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