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学习材料

政治学习材料

政治学习材料教师要力戒几种不良职业行为改变教师的不良职业行为,把课改的新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在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身上,普遍存在着以下几种亟待改变的不良职业行为。

重“教”不重“育”“教”的基本含义是“传授”,而“育”的基本含义是“培植”,可见“教”和“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将教育工作片面理解为知识教学,而忽视了传授做人的道理,致使出现诸如“只教书不育人”的种种做法。

其实,从现行教材本身的育人性和教学过程的育人性来说,“只教书不育人”是不容存在的,但在实际工作中,重“教”不重“育”的现象确实较为普遍。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社会的客观环境来看,避开那些有深厚历史影响的观点不讲,如今不少领导、家长甚至包括教育部门,对学校及教师的评价,基本上就是看其升学率和考试分数,升学率和分数上去了,往往皆大欢喜,甚至可“一俊遮百丑”。

升学率或分数上不去,讲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素质怎么好,似乎就是没有说服力。

其次,从教师的主观方面来看,不少教师虽然深知搞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迫于升学率或分数排队的压力,出于保面子、保饭碗、保晋级等诸多因素的现实考虑,只得无奈在教学中年复一年地搞“唯分是举”,而忽视对学生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培养。

要改变这种“重教不重育”的现象,除了社会的价值取向、舆论导向和教学评估要对素质教育明显呈现出“亲和力”外,作为教师,不仅要做一个“字之师”、“事之事”,更要做一个“人之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要懂得学生的两只眼睛就像一台全息摄像机,学生的两只耳朵就像一台随身录音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学业乃至一生都有很大的关系。

这就要求教师要始终不忘自己的良知和职责。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处理好“教”与“育”的关系,懂得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做到既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

尤其在当前这种应试教育氛围较浓的大环境中,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素质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更能提高升学率和考试分数的事实,让教书育人能成为大家的共识,能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重“教”不重“学”“教”与“学”是同一整体,“重教”而“轻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这是不言而喻的。

可实际情况怎样呢?今年3月初,笔者在一所农村初中检查教学工作时,亲眼目睹到这样一幅情景:一位英语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若悬河,而下面竟有5个学生当着她的面呼呼大睡。

下课后,我问这位教师为何让学生上课睡觉,不料这个教师竟说:“这些学生英语基础太差,根本学不进去,让他们上课睡觉还不会影响别人。

”听毕愕然。

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态度暂且不说,作为教师允许学生上课睡觉,而且还认为这样做得有理,简直不可思议。

据了解,现在不少教室里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一些“陪学”的“差生”。

不少教师面对“差生排”的学生,大多都是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

之所以在部分教师身上出现这种“重教不重学”、“见书不见人”的变异教学行为,一是源于一些教师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

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自己上课认真,多给学生“灌”一点,按规定完成了课时教学任务,就问心无愧。

至于他们愿不愿学、怎样学、学到了多少,那是他自己的事;二是源于一些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困生”、“心困生”。

一些教师对“学困生”、“心困生”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使一些学生干脆自暴自弃。

加上长期以来,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对“差生”的教育,大多只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没有纳入对教师工作的评估内容,致使“管教不管学”、“重教不重学”的现象,在一些职业成熟度较低的教师身上习惯成了自然。

要改变“重教不重学”的现象,教师要具备一种特有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情感,要对学生尤其是那些“差生”以爱为先,只有让学生“亲其师”,他们才会“信其道”。

还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一个教师不能只重自己的教,而不重学生的学,只有把自己的所有聪明才智用在让学生“愿学”、“会学”、“学会”上,真正做到“以学为先”,才能确保长远的教学效果。

要永远记住:只有全体学生学习的成功,才是教学的真正成功。

重“教”不重“研”教研理应伴随教师整个教育职业生涯,只有不断的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过程的人,才能教好书,育好人,才能算得上一个真正的“明白”教师。

可有的教师教了几十年书,上了几千节课,送走了几代人,有很长的教学经历,但问他这几十年最成功的教学经验是什么时,却一脸的茫然。

这不能不说是一些教师的共同遗憾。

笔者曾听一位小学校长介绍他们办“尖子班”的经验,就是不断对学生加大考试力度,以致一个学期下来各科大小考试竟达170多次。

当问他为何要搞这么多考试,搞这么多考试学生吃得消吗?他说:“没有去想这些东西,只是觉得这样做有效果。

”这种用学生炼狱般的劳累去换取的成绩到底有何意义?这种“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而不思、教而不研”,“考而不思、考而不研”的现象,到底要到何时才会引起大家的正视和改变?出现这种“重教不重研”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不少教师在思想上不想搞教研。

比如,有的中小学教师教学负担确实比较重,不是不想搞教研,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然有的教师也认为教研是专家学者做的事,不是自己份内的工作,把教研工作视为一种额外负担;二是,不少教师在方法上不会搞教研。

比如,有的教师认为,搞教研不知从何下手,一旦搞砸了,把教学成绩拉下来,就会吃力不讨好。

与其这样,还不如苦教、苦学、苦考更可靠。

要改变这种“重教不重研”的现象,作为教师,首先,要克服教研惰性,不要一讲到教研,就叫没时间、没精力、没能力,要知道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靠逼出来的。

要在工作中正确处理好“教”与“研”的关系,懂得只有把自己的教学研究搞好了,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教书育人;其次,要学会结合本职工作去进行一些实用性教研,要善于将教学中的问题变为自己的教研课题,努力将教学与教研融为一体,养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习惯,以尽快实现自身由“经验型”、“苦力型”向“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转变。

政治学习材料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即“师魂”。

一名合格教师,应该以身示范,在思想上崇尚师德,在行为上体现师德,在师德中体现自我价值,实现崇高的教育目的。

师德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是一般的职业道德,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与创造性特点决定了师德不同于一般道德的特殊性。

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广大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才能培育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的人才。

师德体现在方方面面,而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践行师德的最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不仅体现了诚信、尽职、图强、服务社会的崇高师德,而且体现了奉献社会、奉献人生的执著信念,刻苦拼搏、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敬业、爱生、博学、严谨”的教风和“勤学、多能、踏实、求真”的学风。

概言之,“爱岗敬业”正是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奉献社会的崇高境界。

用陶行知先生当年的话来说,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无畏精神。

师德的核心是师爱。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教师理应把爱心倾注于整个职业生涯中。

切实承担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满怀对受教育者的真心关爱,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教师的基本要求。

要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做爱岗敬业的模范。

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这就是“师爱”。

对教师而言,高尚的师德也体现在严谨的教风之中。

教师必须要养成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发扬严谨的教风。

严谨的教风由严谨的教学态度、严谨的教学内容和严谨的教学方法三方面组成。

严谨的教学态度,指认真负责的精神和以身作则的风范,它体现的是一种人格的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关系到教师的整体形象,关系到教师讲课的效果。

严谨的教学内容要以严谨的科学研究为铺垫。

要倡导博学精神,恪守学术道德。

面向新世纪,为适应创新教育,应倡导全新的教学方法,如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相结合,开发和超越原有知识范围,强调能力培养,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积极思考中学,在思想碰撞中学,在主动钻研中学,真正变被动为主动,让教与学都有声有色,让师生共筑良好的学习氛围。

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是铸就高尚师德的前提。

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工作。

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首先教学观念要更新。

现代教育呼唤现代教育观,如强调知识的发现过程,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现代学生观”。

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与社会和自然关系的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同时,评定学生质量的标准也在于学生应用和拓宽知识的能力,在于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教师肩负着育人的神圣使命,因而社会对教师的品行比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有更高的要求。

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节。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是规范的,是学生学习的模范,也是社会各界学习的模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正是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教书育人的水平与高洁的为人师表的品行。

政治学习材料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师德建设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师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是新时期师德建设的迫切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师德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

高等学校的教师,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理应成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楷模。

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师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课题,是新时期师德建设的迫切要求。

时代呼唤以荣辱观为内容的师德建设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教师是意识形态的重要引导者和解释者;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者;也是“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鉴别者”;更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发展与创新者。

由于教师这一特殊的示范性身份,其政治信仰、治学态度、言谈举止和为人处事都直接影响到学生。

师德建设重于泰山。

人才的培养、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复兴的伟业都要求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切实加强师德建设。

荣辱观赋予师德建设新内涵新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导向鲜明,寓意深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