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


• 接下来我们来认识一下《千里江山图》这幅画。首先给同学们两个问题, 请你带着问题来欣赏画面。 • 一、整幅长卷给人的总体感受是小小的空间能看到千里的景色,即古人讲 的“咫尺有千里之趣”,你觉得是怎么 做到的呢? • 二、作为画面主角的山川,它们在布局上有什么特点?
• 还记得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吗?怎样做到“咫尺有千里之趣”? • 作者采用了散点透视法:同学们一般画画其实用的是“焦点透视法”,你的人是不动的,你只有一 个观察景物的点。而散点透视法,观察点是不固定的。根据作画需要移动,不同立足点上看到的东 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中。即“移步换景”。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局部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局部
• 与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比较。我们将从“山、树、水”三个方面来进行,观察这些景物在造型上 的区别?
《千里江山图》的山
《富川山居图》的山
《千里江山图》的树
《富川山居图》的树
《富川山居图》的水
《千里江山图》的水
“山、树、水”三类景物造型上的区别: 千里江山图的山雄壮挺拔,富春山居图的山清灵圆润;
千里江山图单笔画树干再点树叶,风格写实细致,富春山居图双勾画树干再点树叶,
风格写意概括; 千里江山图的水全源自布有水纹,富春山居图的水只在山脚下画有水纹。
除了连绵山峦和浩渺江河湖水,
王希孟在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 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
水磨长桥及捕鱼、
驶船、行旅、飞鸟等。 景物虽然繁多,
却丝毫没有乱了阵脚,
画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见。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 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惜年寿
不永,20余岁即去世,是一位天才而又不幸早亡的青年才俊。《千里江山图》是
王希孟的“千古绝唱”。 王希孟则凭借《千里江山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仅有 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
疏密中有变化,气势更是联贯。
亭 台 楼 阁
茅 居 村 舍
茅 居 村 舍
茅 居 村 舍
茅 居 村 舍
茅 居 村 舍
小 桥 流 水
小 桥 流 水
小 桥 流 水


几十年来, 《千里江山图》一直深藏宫中。 即便是故宫内部研究人员 也很少能一睹画卷真容。 因为画卷上的石青石绿是矿物原料, 颜色很厚,年代久远太过脆弱, 一旦展开,画卷颜色容易剥落。 所以,《千里江山图》的每一次展开, 都需审慎决定、执行。
千 里 江 山 图
《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18岁时作品,也是唯一传世的作品。关于他的资料很少,
只知道他是一位北宋画家,生卒年代不详。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初未 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后一
代艺术帝王宋徽宗赵佶慧眼识珠,得到亲传。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
• 《千里江山图》是自唐代中期“大小李将军”之后沉寂的青绿山水 画坛上的一幅扛鼎力作。 • 元人评价此画时道:“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诜)、赵 千里(令穰)见之亦当气短。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 殆众星之孤月耳?” • 受其影响,其后南宋赵伯驹在山水画坛上创造出“水墨苍劲,青绿 柔美”的新风格。 • 以王希孟为代表的宋代青绿山水画,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元代钱选, 明代蓝瑛以及清代袁江、袁耀,近代张大千等;且远及日本,促进 了日本画的发展。
• 第二个问题,画面主角——山川的
布局特点?
• 采用了三远结合法——高远、深远、 平远。即从山下能仰望山巅为高远; 从山前能看到山后为深远;从近山 能望远山为平远。
平远
深远
高远
描绘了那些细节:树木草地、渔船芦苇、小桥流水、房屋村民等。你们找到了吗?还有其它发现 吗?
用色上的区别:一改前朝勾线平涂的方式,借鉴水墨山水,通过皴[cūn]法画出山石,产生立 体感,草绿色打底后再上石青、石绿。
赵伯驹作品
张大千作品
张大千作品
日本浮世绘
日本浮世绘
让我们自己也设计一幅独特的 《千里江山图》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