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观后感
这部电影的编剧李长贵、刘进林,长期生活工作在呼和浩特,特别是李长贵就出生在土左旗把什村,这个村也是抗日英雄贾力更的出生地,还诞生过像老干部潮洛蒙、李志勉、老红军云光霖等十多名无产阶级革命家。
李长贵从小耳濡目染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一直渴望把故乡的英雄搬上银幕。
他凭着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与知名编剧刘进林合作,所创作的剧本为这部影片的成功拍摄奠定了重要基矗
在商业化、娱乐化电影成为电影市场主流的时候,电影《抗日英雄贾力更》选取的革命历史题材,所表现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主题,所塑造的革命先烈贾力更的形象,充分体现了题材、主题、人物的优越性,具备了一部优秀影片的良好基矗一部影片,能否充分发挥题材、主题和人物的优越性,是对编导艺术功力的考验。
这部影片所表现的艺术功力,主要体现在剧本出色的叙事才能方面。
编剧在这部影片中所应用的叙事方式,有着明显的特色。
它排斥了一些影片戏剧等同于叙事的错误倾向,却没有因此而弱化叙事。
编剧出于对电影叙事的理解,抛开了许多编剧离不开的戏剧拐杖,有意地回避戏剧矛盾、戏剧冲突、戏剧情节。
例如,根据史实,1929年中国共-产-党选派贾力更到蒙古国留学,学习革命理论和革命技术。
历经八年的磨砺,他接受了各种特殊的训练,熟知和掌握了各种作战的技
术和技巧,于1937年10月回国投身抗日活动。
回国后,贾力更潜入大同卧虎湾,运用他在蒙古国学到的爆破技术,冒着生命危险,一举炸毁了一座日军重要军火库,给敌人以重创。
这一有根有据的素材,充满了戏剧性,编剧完全可以将它构成重要的戏剧情节,或者构成戏剧性高-潮。
然而,编剧没有这样做,而是将这一情节作为电影的切入点,当做影片的开头,并且也没有描写贾力更如何孤身深入炸毁军火库,而是以突发性的日军军火库被炸,一声爆响,连环爆炸,浓烟滚滚,敌人惊慌失措,全城戒严,不惜一切力量追捕贾力更为故事的起始,由此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画面,引发抗日英雄贾力更其人其事的来龙去脉。
戏剧性弱化了,但是叙事并没有弱化,观众的心自然紧张激烈,为贾力更的命运担忧。
如今一些电影的叙事弱化主要表现在情节不合理,甚至是幼稚可笑的。
例如《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赤壁》、《无极》等大-片的许多情节都不符合逻辑,都有明显的胡编乱造。
而《抗日英雄贾力更》由于不运用戏剧拐杖叙事,所以也不刻意编造什么离奇情节,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苟”的创作原则,遵循写实风格,使影片真实又感人。
贾力更现年86岁,1939年冬投奔延安的妹妹康军,看了影片后感慨地说:“影片每一件事都是实实在在的真事。
”由此可见,纪实作品,只要艺术地选取最为恰当的视角、最为典型
的情节、最为鲜明的人物性格,再加上精彩的叙事方式,达到成功才有可能。
情节拖沓、不连贯也是我国目前电影叙事弱化的另一表现。
例如贾樟柯的片子《世界》,情节拖沓厉害不说,故事蹩脚,线条极不顺畅,致使观众总是看不懂。
《抗日英雄贾力更》纵然题材重大,气势恢弘,人物也较庞杂,但它的情节发展自然流畅,前后融会贯通,节奏感很强,毫不拖泥带水。
例如有一个镜头,李森的台词说:“我正等着老贾回来商量灵车运送武器的事呢。
”给观众的情节猜想,下一步一定是李森和贾力更面对面,制定方案,策划行动,接着是武器装车。
但是,电影叙事急转直下,画面出现浩浩荡荡的灵车队伍来到归绥城门前,正要通过伪军的盘查,鬼子突然阻挡,情况紧急……影片干净利落地按时间顺序,采纳线状叙事,使观众在影片镜头转换迅速的情况下,故事明了。
由于叙事要素的介入,电影才能进入艺术殿堂。
电影的本质是肉体感动,所以电影是用映像造型进行叙事的。
电影《抗日英雄贾力更》不只是叙事清晰,其造型画面也是鲜明生动。
正是这二者的完美结合,构成了这部影片的艺术特色,那就是生活流的审美效果。
看着这部影片,我们会感觉影院外的时空消失了,只有生活在流动,历史在流动,记忆在流动。
它们是那样朴实、自然、真切,却深深打动我们,让我们获得美的享受,这就不光是剧本的功力了,
它体现了影片综合艺术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