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说课稿
《最后一课》是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
这是一篇小说,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记述了普法战争时期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被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
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篇目。
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七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并没有系统学习过,文体知识还是比较陌生的。
另外,对于较长篇幅的精读,学生在方法与能力上都还存在不足。
从情感上,爱国情感本身并不难理解,但是热爱祖国语言与爱国情感之间的产生的联系却是个理解的难点。
所以在分析了教材和学情之后,我这样确定我的教学重点和路径:围绕小说的三要素展开教学——理清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结合战争背景即社会环境理解小说的爱国主题。
在情节梳理环节中,我通过阅读方法的引导,以细读和略读两种方式,从两个不同角度走近文本。
首先是细读环节。
对于篇幅较长的小说,学生要养成在阅读中有意识记忆重要情节、细节,提高阅读的效能,为下一步提纲挈领的阅读做准备。
我设计了一个活动环节,即借助游戏方式,检测学生对重要情节的关注程度。
第一个游戏是在预习的基础上,检测学生在细读中对全文整体情节的感知,要求学生在带着干扰项的众多选项中,找到相应内容拖进方框内。
接着是两组竞赛环节,采用分类小游戏的方式,围绕人物展开竞赛,筛选与两个人物相关情节。
两位同学在规定时间内点击正确的情节选项,准确率高的获胜。
游戏环节创设了学习氛围,学生在趣味与紧张的游戏过程中检验了预习的效果,同时也加深了对重点情节的理解,为下一步理清小说的情节框架做准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初中阶段阅读方面的要求指出:“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基于此,我在略读环节加强了默读的练习。
七年级学生要逐步摆脱唇读和指读的现象,学会默读、速读,提高阅读的速度。
与此同时还要学习在速读中关注主要内容,提炼重要情节。
我用计时器计时,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做有效阅读训练。
在人物分析过程中,对于两个人物,我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小弗郎士是全文的线索人物,通过他的观察,书写了战争背景下即将失去祖国,失去学习母语权利的人们的无奈、痛苦与挣扎。
文章中土地被割让,主权被践踏,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这样的情感是通过小弗郎士的感受、转变表达出来的。
所以,理清小弗郎士的成长变化是抓住本文主题的关键。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制作以人物为中心的读书卡——《小弗郎士的成长报告》,以这样的形式来完成对人物的分析和主题的把握。
学生现场填写读书卡片,并以实物投影的方式当场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方便第一时间进行评价、修改。
这个环节,给学生搭建了交流互动的平台,学生的思维构建和发展过程得到及时呈现,及时反馈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四十年教学经验的受人尊敬的教师。
在最后一课中他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悲痛。
因为作者是借助小弗郎士的视角进行观察,不能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所以只能借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
所以,在第一课时结束时,我布置了这样的一个图解人物的作业:围绕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的行为,绘制思维导图,有侧重点地展现他的人物形象。
课前把学生的作品收集扫描,借助课件清晰展示,课堂上随机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及对人物的认识,如果有需要修改之处,现场通过多媒体设备,以手写方式进行修正,方便快捷,直观生动,学生喜欢并容易理解。
在设计主题解读这一部分的时候,我问自己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爱国主义?我们到底应该把怎样的爱国情绪和情怀传达给我们的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爱国情感与形式在人们心里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我在自己的学生群中做了一个调查问卷,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这两点上。
一是认为大时代背景下轰轰烈烈的奋斗、斗争是爱国,比如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
血,支教支边,做高精尖技术工作为国奉献,体育竞技中为国争光。
二是把爱国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混同,不忘历史的同时也学会了仇恨,爱国的热情往往演变为冲动,导致了把爱国理解为狭隘封闭,一叶障目。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
这篇小说的主题将爱国与爱母语紧密结合在一起,自然而动人,在情感熏陶方面,在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方面,意义非凡。
这样的具体的爱国情怀对于和平年代也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所以,学生的爱国应该是具体可感的,应该是就在身边、心里,融汇在生活的点滴中。
把爱国情怀寄托于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文化,承传并发扬,就非常有价值。
在教学设计中,我把老舍《四世同堂》和郑振铎《最后一课》中的两段内容与本文做了比较阅读。
在音乐的渲染下朗读欣赏,试图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由外国文学作品带入他们熟悉的祖国曾经被入侵的历史画面,感受小弗郎士及被侵略地区人民的情绪,达到共情。
在这个对比中,强化背景对比,感同身受地了解语言文化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最终形成共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学好汉语,写好汉字就是一种认真的爱国,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图简洁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手段,为课堂服务。
我想,课堂教学设计中,每个环节的设计与落实,都应该是力求紧密围绕着教材展开。
多媒体手段是为教学助力的,如果课件的使用真正在为学生学习的服务,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助手及推手,一定会促进课堂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