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如梦令》
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如梦令》
四、赏析
请从任意角度对“争渡,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进行赏析。
两个“争渡”叠用,表达 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到 出路的焦急心情,又由于 “争渡”把停栖溪岸上的 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言 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五、探讨
1.这首诗抒发词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写出青春年少的词人,热爱生 活,热爱自然之情。 2.分析“惊起一滩鸥鹭”中 “惊”字的妙处。 “惊”有惊慌恐惧的意思,说 明作者的船行得快,又生动地 描摹出了水鸟惊慌失措的情态。
一是因为酒醉,二是她玩得尽兴陶醉于大自然 美景中而心醉。所以不知归路。
• 4.对本词赏析有误一项是( C ) •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欢 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 B. “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词人 为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 C. “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惊起纷飞, 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之意。 •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一、作者
•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 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 • 其词自然和谐,清新流畅,自成一体, 称为“易安体”。 • 其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其丈夫赵 明诚是金石考据家。作者早期生活优裕, 无忧无虑,与赵明诚共同进行书画金石 的搜集整理,后期,金兵入侵中原,就 随着人们逃难,流落南方,而苦心搜集 的书画金石,也大部分散失,同时,赵 明诚也病死,境遇孤苦。
六、中心归纳
这首词回忆一次夏日郊游、酒醉迷 路、误闯荷花深处的经历,反映词人 早年无忧无虑的美好生活,抒发了作 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之情及开朗乐 观,奔放热情的性格特性。
七、写作特色
• 1、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 • 2、用词简练,情景交融。
八、课堂练习
• 1、《如梦令》这首词作者是 李清照 ,她是 宋 代著名的女词人,词牌名是 如梦令 。 • 2.这首词表达的时间是 日暮 , 表达的地点 是 溪亭 。 不知归路 争渡 • 词中与“误入”互为照应的是“ ”和 “ ”。 • 3.作者为什么会“不知归路”呢?
尽了兴 致。 乘船 而回。
表明游 兴很高, 不想回 舟
误入藕花深处。
荷花
意思:玩得尽兴,天色已晚方才 乘船而回,不料误入荷塘深处。
写作者游兴很高,误了回去的时间。
想象:盛开的荷花丛中,有一叶扁舟摇荡, 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
怎
争渡, 争渡, 满滩 惊起一滩鸥鹭。
惊动
怎么才能把船才能把船划出去,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惊 起水滩上无数鸥鹭
一连两个“争渡”,表现作者急于从荷塘深处找寻出路的焦急 心情。因为“争渡”,把水鸟吓飞。言尽而意无穷,给人想象 回味。
形象描绘了一幅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及在大自然中 获得的快乐画面。
时常回忆起…… 溪边凉亭太阳已西下了 我还陶醉于游兴未尽之中 连回家的路都忘记了 而在将要驾舟回去之时 误入了荷塘的深处 一阵焦灼 一阵手忙脚乱 奋力划船 奋力划船 惊起了 藏匿于荷花深处的 一群水鸟
• 因此,李清照的词可分为两个时期:前 期,多写闺中悠闲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 的绮丽风光,风格清新明丽;后期(北 宋灭亡后),多感叹身世,多反映战乱 痛苦生活,怀旧思乡,风格沉郁悲怆。 • 著有《漱玉词》。 • 可以看出,这首词是作者早期的作品。
二、了解体裁---词
1.词最初称“曲词” “曲子词”,是配乐 的,从配乐上说,和乐府是同一类文学 体裁,来自民间,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 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有人 把词称为“诗余”,又因为句子有长有 短,又称为“长短句”。 2.词有词牌名及题目, 一般词牌名与内容 无关。有的词只有词牌名,可以没有题目。 3.词按风格可分:婉约派和豪放派 这首是婉约派词
常记溪亭 日暮,
时常记起。
溪边的 亭子
黄昏时 候
三、了解内容
沉醉不知归路。
大醉,作者 心中欢快
表面找不到出 路,实际是表 现流连忘返之 情
意思:时常记起溪边那个亭子,一次玩到黄昏 时分,深深的陶醉在美景中,忘了回家的路。 交代时间(日暮)、地点(溪亭),曲折表现 作者陶醉美景而流连忘返。
兴尽晚回舟,
八、 课堂填空检测
1、 写瞬间美的享受的句子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2、 表现对往事的回忆的句子是: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3、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 的诗句是: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4、起承上启下的诗句是:
兴尽晚回舟。
课外作业
• 1.会背诵 • 2.会理解词的内容。 • 3.课堂填空要准确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