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夜上受降城闻笛
•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 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
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
李益
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 回乐烽:旧说在灵州回乐县。
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
• 回乐烽前/沙似雪, 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
• 受降城外/月如霜。•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
• 不知何处/吹芦管,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 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2.《峨眉山月歌》是怎样写尽对故乡故人 的眷恋的?
诗人借“ 山中月”和“江水流” 两个意象来传送眷念之情,这样寓情 于景,使情景交融 。写尽对故乡故人 的眷恋。
小结:
这首诗描写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 峡”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 验和思友之情,这种体验和情感统一于广阔的时空。
“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 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 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
“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 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 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 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
“应傍战场开”
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 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 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 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 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 陷的时代特点,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 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 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 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可悲可叹。
一 夜 征
不 知 何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 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 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 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
人 处 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
尽 吹 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
望 芦 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乡 管 •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
主旨
• 这首诗是诗人初离蜀地时的 作品。表达了诗人对故乡, 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原文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⑴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 ⑵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寻常:经常。 ⑶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 ⑷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⑸落花时节:暮春,阴历三月。落花 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 乱都在其中。君:指李龟年。
首句写青山吐月,交待特定场合——峨眉山和特定 时间——秋天夜晚。次句写月映清江,明写空间变换: 峨眉山——平羌江;暗写秋夜行舟。三、四句写连夜从 清溪向渝州向三峡进发。继续明写空间推移,暗写时间 变化。
全诗二十八字,连用五个地名,统一了广阔的空间 和较长的时间,渐次展开诗境,流畅飘逸,处处给读者
以启发、联想。
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 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 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 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 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 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 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 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诗人:李益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
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 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 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 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 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 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 和边塞诗著称。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 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 次听到你优美的歌 声。
没想到在一派大好 风景的江南,
在落花时节又遇见 了你。
创作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 的时候。安史之乱后(安禄山,史思 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 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 王和崔九的府第(贵族官僚或大地主的 住宅)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感慨万 千写下这首诗。
第一、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 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第三、 四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 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 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 却无限丰满。
前二句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垫。
后二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对盛世的无限怀念, 对国运衰微的无限感慨和身世 飘零的深切感伤。
这写的是又一个旅途之夜。诗人一叶轻 舟,早早就从泯江岸上的清溪驿出发,朝着 三峡飞驰而去,没有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这时离故乡已很远了,眷恋之情油然而生, 抒发思乡怀友之情。
1.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 江—清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
这样精巧的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遍谒诸侯,海县清一:拜访天下诸侯,使国家安定,天下统 一。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巅悬挂着 半轮秋月,月影倒 映在缓缓流动的平 羌江水中。夜间乘 船从青溪驿出发, 向三峡驶去。很想 念你却很难相见, 恋恋不舍的到渝州 去。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诗人:岑参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
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 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 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 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 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 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 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 篇。
“思夜君发不清见溪下向渝三州峡。,”三 渝 乡州 怀、向 友四三 之句峡情写进。连发夜。从抒清发溪思向
次句中有人,第三句人已露面:他正连 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故土, 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末句“思君不见 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 长。
月 如
沙 似•
霜雪
。,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 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 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 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
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
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
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 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世不再。
3.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 逢君”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凄 凉身世(以乐境写哀境)。 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对时世之凋敝与人 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
李龟年的接触及书写现实中与 李龟年的相逢,运用了对比手 法,抒写了时代的变迁,流露 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 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 , 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
“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
情的深重和急切。
小结
•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 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 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 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 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 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 俗去登高饮酒,
却没有像王弘那样 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怜惜长安 故园中的菊花,
这时应正在战场旁 边盛开。
“强欲登高去” “登高” “强”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 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 现。“登高去”,还看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 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 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峨眉山月歌》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诗人简介
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 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 认识,写下了许多抨击帝王权贵荒 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 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 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十 二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 酒落水仙逝,一生在中华大地上留 下了不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 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
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 是什么?
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 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 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 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 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遥怜故园菊”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
1.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 又逢君”。
• 两句运用了以乐境写哀境的写法,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