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音乐概论

传统音乐概论

传统音乐概论
一、民间歌曲
(一)民歌:
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不断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

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情感体验和音乐艺术的情感表达方法。

(诗经的问世,标志着我国民间歌曲收集整理工作的光辉起点)
(二)民歌的地位:
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

(三)民歌与一般歌曲的区别
创作方式:民歌为个体创作,一般歌曲为集体创作
创作手段:民歌为口头创作,一般歌曲为书面创作
流传方式:民歌为口头流传,一般歌曲为乐谱流传
呈示方式:民歌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一般歌曲时代派别和创作个性
本质区别:创作者和演唱者不同
(四)民歌划分
按体裁划分为:号子、山歌、小调
按题材划分为:生活歌、爱情歌、时政歌
按功能划分为:婚嫁歌、丧葬歌、酒歌
1、号子
1.号子
又称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劳动,具有协调劳与指挥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

2.双重公用:
一方面,它可以鼓舞精神,调节情绪,组织和指挥集体劳动,另一方面,它也具
有一定的艺术表现价值,两者相互制约、相互排斥。

号子最常见的歌唱方式是一唱众和。

3.种类:
搬运号子(哈腰挂)工程号子(打硪歌)
农事号子(催咚催)船渔号子(川江船夫号子)
4.号子的艺术特征:
1、坚毅粗犷的音乐性格
2、节奏的律动性强
3、音乐材料具有重复性
4、领、和相结合的歌唱方式
5、曲式结构简朴
2、山歌
1.含义
山歌多在户外演唱,其曲调往往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是劳动人民自己抒发感情的民歌种类。

2.山歌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和放牧山歌
3.一般山歌分类及地区
3.1信天游
分布在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及山西中部,代表作啊《兰花花》《脚夫调》
特征:
曲式结构方面:上下两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反复结构,上句曲调---比较开放,音区较高,跨度较大,富于激情,下句曲调---跨度不大,收拢型,旋律下行,具有叙事性、感叹性;唱词特点:上下两句为一段,上句比兴,下句具体叙事、抒情;旋法:双四度音调结构;音阶调式,五声音阶,徵、商调式;演唱方式:多用真声演唱,偶尔结合假声;润腔方面:使用涩滞和不圆润的音色,有股愁感和苍凉感;甩音一种在音调下行的过程中插以短时值的反向上行的装饰手法。

3.2山曲(酸曲)
主要流行在山西西北的河曲、保德以及陕西北部府谷和神木,主要歌唱爱情内容。

代表作《想哥哥想在心眼眼上》
特征:
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上下两句前半句曲调常相同,往往以走西口、爱情为题材,出现七八度以上的大跳。

3.3花儿
是广泛流行于我国青海、甘肃、宁夏的民歌,结构基本是上下两句体,根据反复的不同,又可分为1头尾齐,四句式,两对上下句;2两担水,折断腰。

称为以令相称,每个令是一个曲调,如河州令、白牡丹令,花儿的演唱形式分为漫、对、联、合。

3.4江浙山歌对鸟
4.山歌艺术特征
坦率直露的表现手法和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自由、悠长的节奏、节拍;高亢的曲调;曲式结构多为二句体和四句体。

3、小调
1. 小调
又被称为小曲、俗曲,除在农村流传外,在城镇、集市也多有传唱。

2.小调与山歌、号子的区别
流传区域上:小调除在村流传外,在城镇、集市也多有传唱;号子、山歌多流传在农村;
音乐风格上:小调为叙事与抒情相交融的表现方法和曲折细腻的音乐性格,山歌坦率直露的表现手法和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号子直接简朴的表现手法和坚毅粗犷的音乐性格;
创作者:小调的创作者有广泛的社会阶层直接或间接参与创作和加工,山歌小调的创作者多为在劳动中产生
演唱形式:小调有独唱、齐唱、对唱,歌唱时常有乐器伴奏;号子最常见的歌唱方式是一唱众和,山歌多为独唱、对唱
歌唱者:小调演唱不仅有一般的群众歌手,还有大量的职业和半职业的艺人,号
子和山歌多为劳动者演唱
题材:小调题材广泛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山歌多为劳动人民自己抒发感情、号子多为劳动题材
形式:小调规整匀称,旋律性强,易于留传;号子节奏的律动性强,音乐材料具有重复性;山歌自由、悠长的节奏、节拍;高亢的曲调
3.小调分类
吟唱调(儿歌、叫卖调)、谣曲(诉苦歌、情歌)、时调三类
3.1时调
孟姜女调代表《孟姜女》
又叫春调、梳妆台,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民间小曲的基本曲调,是典型的起承转合的四句体结构。

剪靛花调
鲜花调
又叫茉莉花,是清代以来十分流行的小曲,流传范围遍及我国南北地区,这个曲调的变体很多,但填入其他内容的歌词的情况却较少,大部分都在唱茉莉花原词银纽丝调无锡景调
4.小调艺术特征
小调为叙事与抒情相交融的表现方法和曲折细腻的音乐性格,
规整、均衡的节奏、节拍和曲折多样的旋法;
最常见的曲式结构是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两类;
4、少数民族民歌
1.蒙古歌曲根据体裁分为长调和短调
区别:长调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反映游牧生活的牧歌体裁,它不仅有较长大的篇幅,而且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在持续的长音上常有类似于马头琴演奏式的颤动和装饰;短调民歌产生于狩猎劳动,歌曲轻快活泼、节奏感鲜明,曲调较长调短小,节奏整齐有力,音域也相对窄一些,但仍有蒙古族音乐中具有特征意义的大跳音程。

2.朝鲜族抒情谣代表曲目:道拉基、丰收歌、阿里郎
3.维吾尔族:
木卡姆,(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曲,每一套由琼拉克曼、达斯坦、麦西热普三部分构成),四分之三音,活音
4.藏族:山歌、酒歌(祝福、祈福)
5.少数民族多声部:呼麦
二、舞蹈音乐
1、定义:
中国民间舞蹈音乐是一种相对于专业舞蹈音乐而言,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综合民歌、器乐、说唱和戏曲等民间音乐因素,与诗歌舞蹈紧密结合的传统音乐体裁形式。

2、划分:舞歌、舞乐、歌舞乐
舞歌:
采用歌唱方式来表现民间舞蹈的内容情绪,代表地区有:我国南方的采茶舞歌,安徽、浙江、江苏等地的花鼓调,我国内蒙西部、山西北部等地二人台。

舞乐:以器乐伴奏为主。

并与舞蹈相结合,安徽淮河两岸的花鼓灯(三大件:花鼓、大锣、大钹;热烈奔放、优美细腻)、秧歌、我国西南、中南部地区的芦笙舞
芦笙舞特征:
1多用于民俗节日、婚嫁、恋爱、喜庆节日,少数用于丧葬仪式;2男子舞蹈时,因双手握芦笙,上肢动作受到局限,故以腿部和脚的动作变化为主;3男子为便于吹奏舞蹈时上身多稍前倾,女子直立,上身随步伐稍稍摆动;4吹芦笙的乐手即为舞者,芦笙舞队的随芦笙乐曲的节奏而舞;5多为男子竞技性舞蹈,动作难度较大
三、说唱音乐
1、定义:
说唱音乐是讲唱故事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一种集文学、音乐、表演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有语言性、即兴性、听觉艺术三个特征,分为牌子曲类(曲牌体)和鼓书类(板腔体)两种。

2、曲牌体(曲牌连缀体)
民间音乐曲式结构的基本体式之一,即以曲牌体为乐曲结构的基本形单位,将若干不同曲牌连缀成套的曲式结构。

3、板腔体(板腔变化体)
民间音乐曲式结构的基本体式之一,即在乐曲反复变奏时,不改变乐曲的板数结构,而以板式(节拍)变化为原则来发展乐曲。

4、传统音乐说唱形式
牌子类说唱音乐:山东琴书、兰州大鼓、天津时调
鼓书类说唱音乐:京韵大鼓、苏州弹词、河南坠子
5、山东琴书(1941年定名)
表演形式:坐唱,演员兼演奏乐器;与其他曲艺形式相同,以说唱为主,以表演为辅;山东琴书的演唱形式,多是三四人在一起,至少两人,一人单挑者很少,通常是打扬琴者居中,还有挎板、坠琴、筝、三弦、京胡等伴奏乐器。

常用曲牌
凤阳歌:旋律委婉,富于歌唱性,适用于抒情,也可变换速度,用于叙事。

垛子板:旋律性不强,朗诵性较强,加快节奏后可表现紧张热烈的情绪
6、京韵大鼓(传统说唱音乐代表)
形成:
京韵大鼓的前身是木板大鼓,也成怯大鼓,清末,木板大鼓随破产农民流入沧县、保定又进入天津、北京等地,天津、北京的认为以河北乡音演唱木板大鼓有怯味,就贬称为怯大鼓,清末艺人刘宝全对其进行改革,在语言方面,把河北方言改为
京音,在唱腔方面,吸收京剧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间曲调创造新腔,在表演方面,借鉴京剧表演程式,运用眼神、面部表情、抬手举足的刀枪架式,形成一套表演身段,从而形成了今天的京韵大鼓。

伴奏乐器:鼓、板、三弦、四胡、琵琶
结构:
属于板腔体,分为慢板和快板,慢板是一板三眼,速度较慢,变化较多,旋律丰富,能表达多种感情,适于抒情、叙事、介绍人物等,是京韵大鼓中占篇幅最大的板式;快板是有板无眼,速度较快,多用来表现紧张激动的情绪,突出故事高潮。

流派及代表剧目:
刘宝全刘派丑末寅初、徐母骂曹鼓界大王
白云鹏白派露泪缘、劝民国
骆玉笙骆派剑阁闻铃(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标志着骆派形成的代表作,分为评、叙、悲、悔、痛五部分)、伯牙摔琴、红梅阁,著有《骆玉笙京韵大鼓集》。

7、牌子曲类和鼓书类的区别
1.牌子曲类以唱为主,旋律性强;鼓书类在说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旋律性不强;
2. 牌子曲类唱词以散文为主;鼓书类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
3. 牌子曲类易发展成戏曲;鼓书类不易发展成戏曲;
4. 牌子曲类音乐结构属于曲牌体,鼓书类音乐结构属于板腔体;
5. 在唱腔风格上,牌子曲类偏于抒情,鼓书类偏于叙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