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诫子书》对比阅读(5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诫子书》对比阅读(5篇)

《诫子书》对比阅读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非淡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⑦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甲】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乙】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①行:操行。

②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③淡泊:清静寡欲,没有奢望。

④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

⑤淫漫:荒淫,怠惰。

⑥励精:振奋精神。

⑦意:意志。

⑧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1.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非学无以广才()悲守穷庐()又相天子()2.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夫君子之行()险躁则不能冶性()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5.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参考答案:1.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扩展屋子辅佐2.在因为放在句首作发语词,无实意就3.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4.(1)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2)(如果)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二】【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将复何及!【乙】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

自古贤圣,谁能独免?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黾勉⑴辞世⑵,使汝等幼而饥寒……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

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⑶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⑷将有限也。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

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

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

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

兄弟同居,至于没齿。

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

《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尔,至心尚之。

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节选)【注】⑴黾勉:勉力⑵辞世:指弃官隐居⑶缅求:远求⑷大分:自然的分限,指寿命。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夫君子之行。

()⑵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⑶每以家弊。

()⑷至心尚之。

()11.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患病以来,渐就衰损。

B.虽不能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汝其慎哉。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故时有物外之趣。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⑵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13.乙文画曲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14.家书,是亲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

同为家书,甲乙两文分别对孩子寄寓哪些深情厚望?参考答案:1.⑴操守,品德⑵消失,逝去⑶贫困⑷尊崇,崇尚2.D3.⑴如果不恬静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力排除外来干扰,就无法实现远大目标。

⑵读书有了收获,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4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痛,对孩子的愧疚,对孩子的殷切期盼。

5.⑴甲文从静心学习,俭朴养德方面告诫孩子治学做人的道理。

⑵乙文劝勉儿子们要互相关爱、和睦相处;不慕名利,坚守道德操守。

【三】【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①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②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③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④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⑤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⑥。

(节选自《王冕僧寺夜读》)【注】①窃:偷偷地。

②辄:就。

③挞(tà):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④曷:怎么、为什么。

⑤恬:安然无动于衷的样子。

⑥通儒:博学的儒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无以致远 ②励精 ③暮归 ④冕因去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B.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C.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D.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②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4)【甲】【乙】两文谈到关于学习的道理有哪些?参考答案:(1)①达到②振奋③回来、返回④离开(2)C(3)①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②儿子读书像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或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4)①学习要静心②学习要专心③要有志向④要惜时勤学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偷偷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依靠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会稽的韩信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

【四】【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

人疾之④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⑤.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颜之推《颜氏家训》)【注】①求益:求得长进。

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

③同列:同辈。

④疾之;怨恨他。

⑤鸱(chī)枭(xiāo):两种恶鸟,这是古人的看法(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③人疾之如仇敌 ④恶之如鸱枭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B.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C.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D.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悲守穷庐,将复何及!②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4)阅读两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用原文中的字词填空。

【甲】【乙】两段文字都谈到了学习,【甲】段文字强调“ ”是学习的是学习的前提,【乙】段文字则告诉我们“ ”是学习的目的。

②联系实际,简要说说你对学习的认识。

参考答案:(1)①明确、坚定;②轻薄;③仇敌、敌人;④厌恶、讨厌(2)B(3)①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到时候悔恨又怎么来得及?②像这样用学习(到的东西)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

(4)①静求益②学习要专心致志/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成长(结合实际,符合题意即可)译文:说到学习这件事,本是为了求得长进的。

(我)却常见世人才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起来,冒犯长者,轻慢同辈。

(以致于)别人憎恨他就像仇敌一般,厌恶他像对恶鸟一样。

像这样用学习(到的东西)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

【五】【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①.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②一匹,可办粗衣几件。

不馋③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周怡《勉谕儿辈》)【注】①费用:花费钱财;②纱绢:一种细薄的丝织品;③馋:这里是饥饿的意思。

(1)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每句划分一处)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②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2)解释加点字词语①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非学无以广才: ③由奢入俭难: ④不馋不寒足矣: (3)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夫君子之行”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翻译下列句子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5)家书是亲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

同为家书,甲乙两文对孩子寄予的希望有什么异同点?答案:(1)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②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2)①实现;②增长;③奢侈费用;④足够(3)B(4)①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②如果思考得到(这些东西)的艰难,(就)不敢轻易地花费钱财了。

(5)同:都是告诫晚辈的家书;不同:甲文从静心学习,俭朴养德方面告诫孩子治学做人的道理。

乙文从节俭的角度,教诲孩子节俭是长期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一旦丢弃,再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就难了。

所以要培养,要坚持。

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