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1.1.1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1.1.1.1 对外贸易、国际贸易与世界贸易➢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又称国外贸易(External Trade)、进出口贸易(Import and Export Trade)输出入贸易。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也是各国(或地区)经济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趋势。
➢世界贸易(World Trade)泛指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活动。
应用案例1-1 明确标准,正确判断贸易的“国际性”【案情简介】德国A公司在中国北京设立了一个分公司B,在香港设立了一个分公司C。
中国D公司与A公司签订了一份加工合同,合同规定:D从A购买机器设备,从C购买原材料并加工为成品,由B负责将D加工后的成品回购,再转卖给A,最后由A公司在国际市场上销售。
特别提示:判断“国际性”的标准包括营业地标准、国籍标准等。
其中,常用的是营业地标准。
中国也采用营业地标准。
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的视角和范围不同,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对外贸易=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国际贸易=∑各国(地区) 的出口贸易或进口贸易商品包括有形的货物和无形的服务和技术,所以国际贸易/对外贸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国际贸易/对外贸易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
狭义国际贸易/对外贸易仅指货物贸易。
1.1.1.2 对外贸易额与国际贸易额对外贸易额(Value of Foreign Trade),又称对外贸易值、进出口贸易总额,是以金额表示的一国对外贸易总量。
国际贸易额(Value of International Trade),又称国际贸易值,是以金额表示的国际贸易总量。
特别提示:1.国际进口贸易总额不等于国际出口贸易总额国际进口贸易总额=∑各国(地区) 的进口总额(通常以CIF计价)。
国际出口贸易总额=∑各国(地区) 的出口总额(通常以FOB计价)。
2.与对外贸易额不同,如果把国际进口贸易总额与国际出口贸易总额相加作为国际贸易额,不仅会出现重复计算,而且没有任何独立的经济意义。
1.1.1.3 对外贸易量与国际贸易量•对外贸易量(Quantum of Foreign Trade)是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对外贸易额。
•国际贸易量(Quantum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额特别提示:由于国际市场上的物价经常变动,各国货币的币值也经常波动,对外贸易额或国际贸易额并不能确切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的实际规模。
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要用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价格指数除当时的贸易额的方法,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额,这样消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单纯反映的是量的变化,所以称为贸易1.1.1.4 净出口、净进口、贸易差额•净出口•净进口贸易差额特别提示:•当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时,称为贸易顺差、贸易盈余、出超或贸易黑字•当出口总额小于进口总额时,称为贸易逆差、入超或贸易赤字•当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等时,则称为贸易平衡•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出现2004年以来首次贸易逆差1.1.1.5 贸易条件净贸易条件,简称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所以,贸易条件又被称为“进出口交换比价”或简称“交换比价”。
由于一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种类繁多,难以直接用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进行比较,因此,人们通常用在一定时期(如1年)内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对比进行计算。
其公式为N=(P X /P M)·100式中:N——净贸易条件;P X——出口价格指数;P M——进口价格指数。
收入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是在净贸易条件的基础上,把贸易量加进来。
其公式为I=(P X /P M)·Q X式中:I——收入贸易条件;P X——出口价格指数;P M——进口价格指数;Q X——出口数量指数单项因素贸易条件单项因素贸易条件是在净贸易条件基础上,考虑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后贸易条件的变化。
其公式为S=(PX/PM)·ZX式中:S——单项因素贸易条件;P X——出口价格指数;P M——进口价格指数;Z X——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
双项因素贸易条件•双项因素贸易条件是在净贸易条件基础上,不仅考虑到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且考虑到进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其公式为D=(P X /P M)·(Z X/Z M)·100式中:D——双项因素贸易条件;P X——出口价格指数;P M——进口价格指数;Z X——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Z M——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
应用案例1-2:贸易条件的启示•A国以1980年为基期,得出2000年的出口价格指数下降5%,进口价格上升10%,出口数量上升20%,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上升30%,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上升5%。
•那么:N=(95/110)×100=86.36;I=(95/110)×120=103.63;S=(95/110)×130=112.27;D=(95/110)×(130/105)=106.92。
应用案例1-2:贸易条件的启示•结论A国净贸易条件恶化13.64%,收入贸易条件改善3.63%,单因素贸易条件改善12.27%,双因素贸易条件改善6.92%。
•启示改善一国贸易条件的思路包括提高出口商品相对价格、增加出口量、提高出口商品相对劳动生产率。
特别提示:如果贸易条件指数大于100,表明贸易条件改善,表示该国在贸易中获益增多;如果贸易条件指数小于100,则视为贸易条件恶化,表示该国在贸易中获益减少;如果贸易条件指数等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没有变化。
1.1.1.6 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Degree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简称外贸依存度,又称外贸系数。
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对外贸易额在其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1990年以后多用GDP)中所占的比重。
对外贸易依存度=(X + M) /GDP ·100%出口贸易依存度=X /GDP ·100%进口贸易依存度= M /GDP ·100%应用案例1-2: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启示•1997年的贸易依存度:美国25%,德国47%,荷兰101%,新加坡358%,中国36.2%;2000年的贸易依存度:美国26.2%,德国68.7%,法国54.26%,英国56.4%,中国43.9%,日本20.26%。
•世界各国以GDP规模划分,可粗略分成大国经济和小国经济两个层次。
一般来说,小国经济的人口、疆域、资源等较少,通常采取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因此受外部市场和外部资金的影响,其外贸依存度很高,最为典型的是新加坡,1980年外贸依存度是439%,此后虽有所下降,但2001年仍为324%。
而大国的经济也因其人口资源拥有的多寡而异,如英国、德国、法国等经济规模较大但国内资源有限的发达国家,其外贸依存度也较高,一般为60%左右。
而美国这样的大国,拥有比较广阔的国内市场,内需较大,其贸易依存度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提高而有所上升,但程度相对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是不断提高的•1978年9.8%,1989年24.9%,1997年36.2%,1999年36.4%,2000年43.9%,2002年50.1%,2003年60%,2004年70%。
•同时,我国服务贸易依存度与货物贸易依存度之间的差距在日益缩小。
•考虑到我国加工贸易比重大、GDP结构差异、汇率和通货膨胀率等因素,我国的实际外贸依存度并不高。
•启示:外贸依存度受一国经济规模、地理位置、自然禀赋、技术发展水平以及所采取的对外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高低不能一概而论。
1.1.1.7 对外贸易结构与国际贸易结构•对外贸易结构(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国际贸易结构(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各类商品贸易在一国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该指标可反映出一国或世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产业发展水平等。
狭义的对外贸易结构又称为对外贸易货物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各类货物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货物的进出口贸易额与该国的对外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1.1.1.8 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对外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构成,表示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来源,并反映该国同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该指标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形式和贸易政策的影响。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各国、各个国家集团、世界各洲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即世界贸易的国别分布和洲别分布状况。
1.1.2 国际贸易的分类➢ 商品形态:货物贸易:有形贸易服务贸易:无形贸易 表1-2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比较 ➢ 按商品流向:出口贸易、 进口贸易 过境贸易 1.1.2 国际贸易的分类 ➢ 直接贸易: 间接贸易 转口贸易➢ 按贸易国家记录和 总贸易:是指以国境作 为划分和统计进出口的标准专门贸易:是指以关境作为划分和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按清偿工具:自由结汇贸易 易货贸易按经济发展水平:水平贸易 垂直贸易按交易手段:单证贸易 无纸贸易1.1.3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1.1.3.1 国际贸易的产生•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分工的扩大• 产生:原始社会末期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与商业的分离,出现了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交易的商人阶层,这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交易活动开始超越国家和地域的界限1.1.3.2 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1.奴隶社会商品生产在整个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微不足道,进入流通的商品很少,贸易的商品主要是奴隶主阶级需要的奢侈消费品。
2.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贸易比较盛行,贸易中心逐渐由地中海扩散到整个欧洲,贸易产品主要是封建主的奢侈品。
• 到公元100年前后,古典时代进入鼎盛时期,地中海的罗马帝国、中东的帕提亚帝国、印度的贵霜帝国以及中国的汉王朝分别发展成为各地区强大的政治经济实体。
最初的“国际贸易”,更确切地说是“地区间贸易”也在此时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