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中州学刊June,2014第6期(总第210期)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No.6ʌ新闻与传播ɔ中国环境新闻传播30年:回顾与展望∗贾广惠摘㊀要:自从1984年‘中国环境报“创刊至今,中国环境新闻传播走过了不平凡的30年历程㊂30年来,环境新闻传播经历了启蒙呐喊期㊁群体曝光期㊁环境议题多样化期三个阶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题材不断拓展,内容逐渐丰富,影响力不断加大,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㊂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环境新闻在媒体处于弱势地位并被放逐于边缘,权力操控与资本的侵蚀严重制约了它的发展,环境新闻自身又由于 运动型 一阵风 的不稳定状态很难形成权威性的影响,还缺乏稳定的激励机制和人才保障㊂今后,在加大学术研究力度的同时,环境新闻传播应该朝着题材拓展㊁时空把握㊁主题深入开掘等方面继续努力,以期在改变人们的环保意识㊁促进环境治理方面更有成效㊂关键词:环境新闻;回顾;展望中图分类号:G210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6-0168-05一㊁引言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召开,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会议㊂此后,国内工业化带来的 三废 问题开始受到关注,环境治理开始起步㊂1984年,中国国家环保局成立,并确立了 环境保护 的基本国策㊂1984年,‘中国环境报“创刊,这是世界唯一一家以环境生态为报道对象的专业媒体,它的创刊标志着中国环境新闻规模性传播正式起步,至今已走过30年历程㊂今天的环境新闻已经成为媒体的常客,频繁地展现于公众视野中,如中国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成为近年来典型的环境议题,引起全社会的忧虑㊂显然,中国环境新闻传播在有限而持续地呈现环境风险,最终通过自然灾变与人为环境事故相交织的层出不穷的环境问题强行介入到人们生活中,设置媒介议题㊂30年来环境新闻传播呈现出怎样的阶段性特点,有怎样的变化与发展㊁成就与问题,今后应该如何扩大传播影响㊁获得良好发展等,都是需要回答的重要命题㊂二㊁环境新闻传播的三个阶段中国环境问题紧随着工业化而出现和发展,环境新闻传播总是针对环境问题而进行建构,这种建构背后有深刻的社会运行机制㊂按照阿瑟㊃摩尔的观点: 新信息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使环境治理的新信息模式应运而生,在这一模式下,信息的生成㊁处理㊁传输和使用成为环境变革的基本动力来源㊂ ①环境新闻必然揭示环境问题,带动环境治理㊂简略回顾环境新闻传播走过的30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㊂对于中国环境新闻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划分,张威教授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将环境新闻传播历程分为:呐喊时期(1980 1990年)㊁理性主义的照耀(1990 2000年)㊁全球化时代(2000年至今)㊂②从整体看,他的划分看到了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个文化启蒙时期,新闻报道展现了对重大问题的深度思考和焦虑呐喊,试图唤醒人们的文明意识与行动;但是对此后的环境新闻历程仅仅按照年代整数划分,就显得有些机械㊂环境新闻传播有自身的阶段性特点,在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收稿日期:2014-01-3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环境保护传播研究“(10CXW014)㊂作者简介:贾广惠,男,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徐州㊀221009)㊂861增长的不同态势下,这种传播是有明显变化的,据此划分才有合理的依据㊂笔者认为,基于将经济态势㊁环境形势与政府行动三方面的综合,可以把环境新闻传播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㊂1.第一个阶段:启蒙呐喊期(1984 1991年)20世纪80年代是个沸腾的时代,文学与新闻的呐喊具有文化标签的意义㊂文学呼唤人的觉醒,新闻展示 新 的世界,各种新思潮开始流行㊂1984年‘中国环境报“的创刊,标志着中国环境新闻的专业报刊出现㊂虽然1979年新华社电讯稿‘风沙紧逼北京城“第一次展示了环境议题,第一次表达了环境忧思,但没有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注意㊂进入80年代中期,环境新闻关注的工业 三废 问题㊁环境卫生问题才开始进入政府议程㊂人们热烈追求的现代化出现了一种 二律背反 :一方面开放搞活㊁发家致富激发了人们空前的创造热情, 有水快流 成为共同遵循的口号;另一方面环境危害静悄悄出现和发展,盲目开发带来了河水变质㊁土地聚毒㊁动植物灭绝等危机,但却没有引起注意,媒体的报道并不多㊂因此,部分媒体和记者发出的呐喊显得弥足珍贵㊂1987年‘中国青年报“刊发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 大兴安岭火灾系列 (‘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报道,第一次将自然灾害归因到体制问题: 自然灾害之所以造成重大损失,扩大为重大灾难,是官僚主义㊁麻木不仁㊁不负责任㊁违反科学规律瞎指挥造成的㊂ ③当时的报道第一次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给予了强烈关注,推动着反时弊的社会舆论,也启发了公众的环境意识㊂‘人民日报“记者㊁诗人徐刚同样焦灼地关注中国所剩无几的森林,他的‘伐木者,醒来!“影响深远㊂徐刚热烈赞美森林带来的美好馈赠,愤怒地控诉了那些肆意毁坏森林与盗伐㊁滥伐天然林的野蛮行径㊂此后,何博传的‘山坳上的中国“从中国的粮食㊁土地㊁森林㊁河流㊁人口等全方位㊁多层次揭示了中国发展的危机④,引发了社会的忧思㊂但到80年代后期,文化启蒙越来越失去强大的舆论影响,加之其他因素的干扰,环境问题被遮蔽㊂2.第二个阶段:群体曝光期(1992 2003年)1992年对中国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㊂邓小平南巡讲话,拉开了中国新一轮经商热㊁开发热的序幕,经济增长不断提速,同时带来的副产品 环境污染遍地开花,不断走向失控㊂记者㊁作家陈桂棣通过艰苦㊁深入调查推出了‘淮河的警告“,曝光了淮河流域因污染失控带来的农民生命被摧残㊁癌症高发的恶果,一时影响颇大㊂1993年,在全国人大特别是中国环保元老曲格平的力推下, 中华环保世纪行 奋力出击 28家在京媒体开展了持续至今的专题环境报道㊂ 世纪行 是一场国家级媒体行动,依靠的是国家支持,全国人大与中央14个部委组成了 世纪行 组委会给予组织保障㊂它被赋予极大的权力开展舆论监督,28家国家级媒体每年根据组委会确立的主题集体出动,主要内容和目标是宣传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将法律监督㊁舆论监督㊁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环境与资源重大问题的解决㊂1993年以来, 世纪行 持续曝光淮河领域的污染问题,这是由于深受污染之害的淮河多次爆发污染事故,媒体的多次揭露促使国家调查之后实施了治淮工程㊂ 世纪行 还多次深入其他地方揭露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焦点访谈“的多次曝光更是得到上级领导批示,惩治了很多环境违法行为,直接促使了问题的解决㊂另一方面,媒体尝试摆脱权力制约㊁针对自然灾难与人为过失引发的环境危害㊁追求更为自由的群体曝光行动,格外引人注目㊂1998年的世纪大洪水与特大沙尘暴,直接暴露了环境恶化的后果,震惊了社会,舆论批评之声不绝,随后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㊁退牧还草以及全面禁伐天然林政策㊂但紧接着北方发生了连续三年的冬春强沙尘暴,又深深刺痛了国人,这时期出现了一些反响强烈的追踪沙源地的新闻报道㊂环境新闻传播在这一时期较之80年代有了明显的转变,即由被动变为自觉,由一时延为常态,从中央涉及地方㊂不仅如此,曝光的深度㊁力度㊁广度都有了拓展和提升,暗访(‘焦点访谈“)㊁调查㊁追踪手段普遍运用,个案背后的官僚腐败㊁体制痼疾被追问,环境题材大大拓展,从对森林破坏㊁河流污染的关注拓展到对可可西里珍稀动物藏羚羊被疯狂猎杀㊁云南红豆杉遭剥皮等的关注,以及中国环保NGO组织(如 自然之友 成为国内首家民间环保组织,催生了全国和地方各类环保社团)出现,媒体持续关注和跟进㊂3.第三个阶段:环境议题多样化㊁事故化(2004年至今)21世纪以来,基于利益冲突的个案式 事件 增961中国环境新闻传播30年:回顾与展望多,社会公共领域的尖锐矛盾在媒体得到突出反映㊂环境新闻传播在这一时期首先表现为开拓新领域,向其他空间延伸拓展,如食品安全丑闻㊁生命健康剥夺㊁公共卫生疫情㊁资源短缺㊁过度消费与奢侈浪费等多个方面㊂这10年中环境事故与群体事件迅速增多,国际影响巨大㊂食品安全标志性事件是2004年阜阳空壳奶粉导致100多名大头娃娃出现,其中13人死亡㊂此后食品安全频频敲响警钟,各种假冒伪劣㊁坑蒙拐骗的食品问题被持续揭露至今,所指对象经由媒体命名成为人人皆知的热词:瘦肉精㊁地沟油㊁速生鸡㊁垃圾猪等㊂与之相关的是交叉领域(涉及环境污染㊁公共卫生㊁城乡差距)的 癌症村 在媒体上频频出现,媒体多年持续揭露了240多处 癌症村 , 血铅村 也开始增多;自从 非典 事件以来, 禽流感 H7N9 等疫情屡次发作;资源短缺问题(如水资源紧张)和生活消费领域的奢侈浪费也被媒体反复揭露,与社会两极分化㊁仇富㊁仇官议题相交织㊂其次是与以上议题相关的环境事故迅速增多㊂淮河治污十年,投入600亿元,沿岸依然有全国最集中的 癌症村 ;旱涝交替与地质灾害㊁水污染等等不断见诸媒体㊂另外,因环境问题导致的群体性事件迅速增多,比较著名的有2003年起环保NGO(非政府组织)干预的 怒江建坝 ㊁杨柳湖工程㊁北京动物园搬迁㊁圆明园铺设防渗膜事件,厦门㊁宁波㊁大连等地PX化工事件与以社区环境抗争为特征的反抗拆迁㊁阻止垃圾处理项目等现象都以个案化的特征被突出报道,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㊂基于以上简单分析可见,在经济快速增长㊁新老媒体激烈竞争的态势下,环境新闻传播数量增多,题材拓展,辐射宽广,影响巨大㊂目前人人皆知环保,环境议题塑造了全社会的环保认知,日益显示出重要性,这是媒体持续多年传播带来的可喜效果㊂但是,面对环境议题发展的复杂化㊁事故化,又不能不深刻反思这种传播的问题所在㊂三、环境新闻传播存在的突出问题曲格平说: 中国的环境工作以环境宣传起家 ,揭示了环境新闻传播的重要地位㊂它一方面得益于党政系统支持,在媒体上设立的栏目与频道不断增多,报道数量大幅提升,有效发挥了党的喉舌㊁ 下情上达 的作用;另一方面又灵活地利用社会舆论心理,积极建构环境议题,体现着舆论监督的重要功能㊂30年来媒体曝光了大量的环境违法行为,促进了地方环境治理,提高了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催生了众多的民间环保组织和热心环境公益的人士,环境生态有了很大的改变,环境治理的成效正在显现㊂但是,这都难以掩盖越来越严峻的环境危机,环境新闻传播的重要地位更加凸显㊂梳理环境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㊂1.环境新闻并未成为媒体主导题材,仍然处于被动反映状态市场化媒体普遍遵循利益最大化,追求刺激㊁吸引眼球成为共同选择,新闻题材越来越具有娱乐化特征,环境题材除非具有刺激性,否则就不被重视㊂在一个消费主义弥漫的社会氛围中,大众传媒越来越倾向于一次性的 用过即扔 ,传播内容只要吸引人就行,媚俗㊁煽情的题材大行其道,能够在短期内带来关注就够了,为了短期效益甚至普遍降低了媒体的文化含钙量,新闻的易碎品性质趋于极端㊂国内著名民间环保NGO 自然之友 ,在2006年针对全国70家省级及以上报纸做过调查,发现当年环境新闻报道总数达27635条,合计占总版面的2.3%㊂⑤2012年统计的比例还在下滑㊂在政治㊁娱乐㊁休闲㊁经济与广告等占据主流的背景下,环境新闻只是偶有反映,又集中于突发的事故事件领域 一种媒体被动反映的所谓刺激性的热点内容㊂被动反映环境问题是当今媒体的普遍表现,也成为一个突出痼疾 有事故则抓紧,无事故则放松㊂以2012年以来的雾霾现象为代表,只要出现了这种天气,国家级媒体(尤其是涉及北京)与波及的当地媒体就密集报道,一旦霾散马上就 人走茶凉 ㊂媒体对待各类突发事件也是如此:环境灾变与群体事件都被媒体格外关注,一旦事件表面解决,媒体就转移视线㊂这种手段可称之为 新闻事故化 模式㊂当然,在高端媒体中,环境新闻这样的严肃题材相对比例高一些,但仍然缺乏稳固的保障㊂2.环境新闻受制于权力操控与资本钳制,处在复杂的利益博弈网络中媒体首先被权力制约㊂作为一种报道题材,环境新闻在过去30年中大多还笼罩于 宣传 的权力体系中,发现问题,在党委指导下批评揭露,有了暂时的成绩,更需要大张旗鼓总结经验㊁树立典型㊂大众传媒遵循的是 党管媒体 原则,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㊂很多领域报道成为禁区,环境问题难以公开071中州学刊2014年第6期更不要说深入揭示,特别是当这种议题与地方官员政绩㊁荣辱捆绑在一起的情况下更是难以突破㊂同时,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部门私利阻抑,使得环境新闻传播步履蹒跚㊂其次,资本也不遗余力地驱逐环境新闻传播㊂资本本来就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孽根,为了逐利不择手段,以环境生态为牺牲品,无休无止地榨取利润,传媒成为它驱使的 马前卒 和 传声筒 ,一切有利于消费主义的㊁诱惑传媒受众永无休止地购物而后污染环境㊁损耗资源的行为都是符合它的利益的,广告强制消费者陷入永无停息的消费虚荣之中㊂环境新闻传播不利于广告传播㊁资本的扩张则被打压㊂由于传媒更多地与资本合谋,这种题材就没有实质性的立足之地㊂3.环境新闻传播 运动型 一阵风 问题依然很突出环境新闻传播作为一种重要题材,应该具有稳定的发展形态和运行规律,但在大多数媒体上,环境新闻传播数量和时间很不稳定㊂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季节性的特征,根据 自然之友 的调查,每年三到六月份是环境新闻传播的高峰期,植树节㊁世界地球日㊁世界水日㊁防治沙漠化日㊁世界环境日等等各类活动不断见诸媒体,显得非常热闹㊂二是在不同的时期环境新闻表现得冷热不均㊂以 中华环保世纪行 20年报道为例,新闻数量显得并不稳定(见图1)㊂图1㊀‘人民日报“ 中华环保世纪行 20年新闻报道数量根据图1可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启动 治淮 计划,媒体就迅速跟进,明察暗访,在中央部委支持下敢于曝光,大批污染企业被政府取缔关闭,淮河流域环境得以改善,水质有所好转㊂21世纪以来对此报道明显减少㊂在2008 2012年之间相关环境新闻报道数量少见有其他原因,有汶川地震㊁南方雪灾㊁奥运会㊁世博会等大事件,媒体紧随现实要求进行重大事件反映, 世纪行 专题几乎停顿,只出现2篇报道,而这5年来报道总数只是2005年的一半㊂可见,环境新闻传播还受制于突发事件和政府议程,应该延续的报道会随时改变,造成了一种不稳定性与临时性,受众则不断流失㊂4.环境新闻传播缺乏稳定的激励机制和人才保障从纯粹经济效益角度看,环境新闻传播是赔钱的事业,基本无利可图,给媒体带来了经济压力㊂所以,这个题材虽然很重要,但是30年来的发展显示,它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报道难突破,媒体少兴趣,受众不买账㊂如果不是基于宣传的需要,这种题材就更难有立足之地㊂在环境记者队伍建设方面,人数少㊁转行多㊁兴趣低一直困扰着媒体,极少有坚持10年以上的环境记者,大多数从事环境新闻的记者编辑做了几年就转行,这一领域就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窘局面㊂高端媒体有的还在坚持,如‘人民日报“不仅成立了 环境报道新闻小组 ,而且培养稳固了多位环境记者㊂据统计,2010年以来,‘人民日报“保持了环境新闻数量稳步增长的态势,日平均达3条,但其他媒体几乎没有㊂四、未来展望综上所述,环境新闻传播今后仍然面临巨大挑战,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㊂笔者就相关研究和传播业务提出对策,希望拓宽学术研究视野,同时媒体在题材㊁时空与主题方面应有所延伸和拓宽㊂1.学术研究方面需要拓展研究视野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和国家层面继续落实 生态文明建设 纲领,有关环境新闻传播研究领域将会更加丰富多彩㊂今后的研究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应该摆脱介绍性㊁总结性的西方环境新闻教育和环境新闻报道梳理,努力朝着兼顾本土化㊁创新性理论方向开拓㊂二是针对本土的环境议题要有几个转变:首先是传播的功能从监督环境㊁整合资源向着社会动员㊁公民社会培育等方面发展,其中对环境记者的素质㊁环境新闻传播的持续性和反馈机制等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其次是延伸研究空间,对环境新闻的受众和效果研究加以关注;最后借助于管理理论㊁社会行动理论,探讨环境新闻在风险传播㊁环境危机管理等方面的作用等等㊂2.媒体环境新闻业务需要拓展创新首先,环境新闻不应再仅仅局限于自然生态的直观表现,而是要关注与人生活有关的各种题材㊂171中国环境新闻传播30年:回顾与展望一是目前由于污染链条的复杂化,环境问题触及食品安全㊁身体健康层面㊂食品生产㊁加工㊁运输等等环节涉及环境污染已积累很多问题,需要密切关注㊂二是生活消费领域与环境问题息息相关,消费主义造成的 大量生产㊁大量消耗㊁大量废弃 导致了无法有序利用㊁循环利用而产生巨大的污染危害,生活中缺乏生态道德㊁环境伦理产生大量环境污染物的行为比较普遍,需要揭示㊁批评与引导㊂三是关注渐变的地下水污染㊁土地污染㊁空气污染,由此呼吁遏制政绩工程与挥霍浪费㊂四是跟踪环境事故㊁环境群体事件后期的改进与问题发展,杜绝 烂尾 新闻与 半截子 新闻㊂其次,在环境新闻时空处理方面,特别是需要把握纵横两方面的结合㊂从 空间 角度看,注意环境新闻的适度重复㊂环境问题是一个地方发生的变动,环境污染的教训应该为其他地方所吸取,本地㊁外地仍是一个国家内的不同地方产生的环境问题,既需要引以为戒,又需要以之为借鉴㊂以大观小和以小见大都是在新闻传播中需要自觉把握运用的方法㊁原则㊂而 时间 的提示在于环境问题的持续性,新闻关注也需要持续㊂这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向新闻生产的都是易碎品,需要再回首 等待一个时间段再去回访,寻找新的价值,例如 癌症村 ㊁黑水河等㊂二是关注渐变累积㊂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是从量变走向质变,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事物发展的量变是缓慢的㊁不易察觉的㊂很多情况下表面难以察觉,似乎还背离新闻的规定性显著的㊁反常的变动㊂这需要发现者的耐心与能力,从日常生活中开掘, 不要试图去寻找新闻,而要努力使新闻变得重要起来 ⑥㊂学会 无中生有 ,发现平常生活中缓慢变化的具有重要价值的事实并以此为报道的对象,达到新闻 发现 的水平㊂最后,在主题开掘方面应有更多的拓展㊂环境新闻的传统主题是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要当自然的主人,更需反对人类中心主义㊂这是非常正确的观点,但也是非常无力的,因为这对于个人很少能够产生切身的触动,特别是在利益关系上㊂目前在一国之内㊁国家之间都面临着一个近乎无解的困局 公用地悲剧,多数人都在破坏公共利益,这个公共利益有大有小,大的有全球利益,小的在地区之内,例如对于雾霾的肆虐,非得需要全国 一盘棋 ,切实抓好工厂污染物㊁机动车尾气㊁工地扬尘㊁烟花燃放㊁摊点烧烤整治等这样的综合工程,难度何其大也㊂因此,环境新闻主题就不再仅仅局限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空洞无物上,而是要具体落实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通过具体的关系利益处理上去理解把握,这在国内目前就反映在城乡之间㊁东西之间㊁南北之间㊁工农之间㊁贫富之间的社会公平㊁公正与权利平等㊁义务均摊的诸多复杂议题上㊂依据具体事实,揭示不同的矛盾,引导不同的问题有效化解,则是目前迫切需要的,如 避邻效应 使得很多污染问题并没有解决,污染工厂不是有效治理了,而是迁移到了农村,继续毒害农民和土地河流㊂五、结语在中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各种复杂关系通过 环境生态 暴露出亟待解决的议题,环境治理的时日漫长㊂环境新闻传播走过了30年的不平凡历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环境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显得如此重要,媒体空前关注反映,环境新闻传播题材不断拓展,内容逐渐丰富,影响力不断加大,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㊂但是正如以上所剖析的那样,环境新闻传播还存在不少的阻力障碍,在媒体处于弱势地位并被放逐于边缘,权力操控与资本的侵蚀严重制约了它的发展,其自身又由于 运动型一阵风 的不稳定状态很难形成权威性的影响㊂今后,在加大学术研究力度的同时,环境新闻传播应该朝着题材拓展㊁时空把握㊁主题深入开掘等方面继续努力,以期在改变人们的环保意识㊁促进环境治理方面更有成效㊂注释①ArthurP.J.Mol. EnvironmentGovernanceintheInformationAge:TheEmergenceofInformationGovernanceandPlanning .GovernmentandPolicy.2006,Vol.24,Iss.4.②张威:‘绿色新闻与中国环境记者群之崛起“,‘新闻记者“2007年第5期㊂③刘畅:‘揭开事实真相“,‘中国青年报“2004年6月1日第3版㊂④舒晋瑜:‘解读生命的精彩“,‘中华读书报“2001年6月7日第4版㊂⑤曾英:‘我国报纸的环境意识大为增强“,参见‘梁从诫环境文集“, 自然之友 内部出版物,2012年,第122页㊂⑥张建伟:‘深度报道管窥“,‘深呼吸“(下),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第155页㊂责任编辑:沐㊀紫271中州学刊201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