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闻传播发展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发展一.概况:体育新闻的起源及特征1.体育新闻的起源虽然新闻界对新闻的定义存在着某些分歧, 但是陆定一所说的“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已经获得了多数人的认同。
事实是第一性的, 新闻是第二性的, 先有事实, 后有新闻。
对于体育新闻而言也是如此, 先有体育实践, 然后才有体育新闻。
在原始的部落生活中, 孕育着“体育”因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身体活动, 不可能被看作是“体育”, 因此也不可能有体育新闻的传播和报道。
公元前776年古希腊召开的第1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第1次传播优胜者的记录和名声, 可以看作是最早出现的体育新闻, 尽管有着293届历史的古奥运会除了一些文物和考证所留下的优胜者的遗迹以外, 并没有留下当时体育新闻的记载。
据国外报刊史学家的考证, 外国的报业16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出现, 最早在德国, 以后在荷兰、英国、法国、瑞典等地逐渐流行, 当时主要反映政治动态和宗教传播, 至于有否体育内容已无可查考。
近代体育新闻的倡导者是美国新闻事业家约瑟夫·普利策, 他于1883年买进纽约《世界报》以后, 着手改革, 形成近代报业的雏形。
普利策掌握读者脉搏的跳动, 首先成立了体育编辑部, 配备专职体育记者, 发表体育消息。
到19世纪末, 美国报纸都有体育新闻, 以后又专门开辟了体育版面。
中国的体育新闻起步与国外相比, 则要晚二、三十年, 但是它有自身的发展过程。
随着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的瓦解, 资本主义的发展, 西方的教育、文化同时进入了中国, 现代教育从不同角度渗透到各个角落。
辛亥革命前后, 孙中山、蔡元培、秋瑾等都积极宣传体育; 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周恩来、陈独秀、恽代英发表倡导现代体育的文献。
目前可以看到的, 最早的是1916年6月, 恽代英发表的《学校体育之研究》; 1917年, 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 周恩来在编辑天津南开校刊时, 发表了79篇体育消息和报道。
最早出现的体育刊物, 是由留日学生徐一冰主办的《体育杂志》, 以后又陆续出现了《体育周报》、《体育季刊》、《浙江体育》、《勤奋体育月报》等刊物, 这些刊物杂志对宣传和报道体育界的重大事件都作出了不少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体育运动和体育宣传出现了另一番景象。
1942年9月, 延安召开九一扩大运动会, 《解放日报》出版了两期“体育特刊”。
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也十分重视体育宣传。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体育运动得到了蓬勃发展, 体育宣传也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时期。
1950年《新体育》杂志创刊, 1958年, 第1份全国性的《体育报》诞生, 现在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综合性报纸都十分重视体育新闻, 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有自己的体育报刊和体育节目, 培养了一大批体育记者、编辑、评论员、播音员等, 形成了一支具有规模的体育宣传队伍。
2.体育新闻的特征体育新闻作为新闻家族中的一个成员, 除了具有新闻的一般特征外, 也有自己的特殊性。
总体说来, 体育新闻主要有如下特征。
体育新闻被称作为新闻战线的“闪电战”, 体育记者也被称作为新闻队伍的“轻骑兵”。
众所周知, 体育运动竞赛的时间性很强, 可以说是“和时间赛跑”。
所以, 现实要求体育记者在短短的瞬间, 报道观众想知道而尚未了解的情景。
文字记者要以最快的速度, 如实报道比赛现场瞬息万变的情景; 摄影记者要以全神贯注的态度来抓住和捕捉现场稍纵即逝的最精彩的镜头、最传神的形象; 电视广播记者要最大限度地把音响、形象、实践等传送到千家万户; 评论员、解说员则以全面、准确、公正的姿态、丰富的知识和广博的引证, 对比赛作出快速的反应和判断。
我们将此称之为体育新闻的紧迫的时间性。
现代社会, 人们更加关心健康和长寿, 提高了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 增强了观赏体育比赛的兴趣。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电视观众达到200亿人次, 观众人数达570万人次, 群众关心和观赏体育竞赛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了, 充分反映了群众热爱体育事业、关心体育运动的发展,关心运动员的成长和运动队的进步, 同时他们也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娱乐和健身的方法, 借以推进我国群众性体育活动更好地开展。
因此体育新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每4年举办1次奥林匹克运动会, 还有国际单项协会和世界性单项协会, 还有洲际协会和洲际运动会, 以及各种类型的运动会, 它们用统一的比赛规程、裁判法规进行判断和评定, 这在其他国际组织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各家新闻单位对比赛期间的各个国家、地区的运动员都有报道的权利, 而且一经报道都得到各个国家、地区的公认。
迄今为止, 没有出现哪个国家、地区不承认正规合法比赛运动成绩的事件, 这是由于体育运动本身具有国际性而导致体育宣传、报道同样具有国际性。
二.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史的演变1.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的诞生阶段(20世纪初-1949年)清末,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外国列强的入侵, 使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这一变化, 欧美近代体育开始引进和传入我国, 成为我国近代体育的主流, 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也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 出现了迄今发现最早的体育期刊, 即清宣统元年(1909) 由上海中国体操学校创始人徐一冰等主编出版的体育界杂志。
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蔡元培、秋瑾等都积极宣传体育;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周恩来、陈独秀、恽代英发表倡导现代体育运动的文献。
现在见到最早的是1916年恽代英发表的学校体育之研究;1917年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 是一篇以近代科学观点系统地论述体育的文章; 学生时代的周恩来在编辑天津南开校刊时, 曾发表了79篇体育消息的报道。
1918年12月9日, 湖南最早出版发行的全国性体育刊物《体育周报》在长沙由黄胜白(即黄醒)等人联合创刊, 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22年5月, 着名的美国体育专家麦克乐在东南大学创办《体育季刊》, 这本体育专业学术性杂志对我国近代体育的早期发展, 特别是对欧美体育的引进, 曾产生过一定的促进作用。
体育报纸的出版约在20年代之后, 这一时期出版的专业体育报纸主要有《上海体育界》、《体育报》、《广州体育周报》、《精武画报》等。
除了专业报纸外, 其他各综合性报纸也开始出现体育方面的报道, 如上海出版的《新闻报》,专门出特刊宣传报道国内外的体育比赛, 1935年10月举行的第6届全国运动会和1936年8月德国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新闻报》曾分别以对开或4开版面连续12天报道全运会和奥运会的消息。
体育广播在这一时期出现, 并且诞生了我国体育竞赛实况广播早期的解说员。
1936年在第11届奥运会足球代表队对上海西联会足球队的表演赛上, 瞿鸿仁担任上海市的广播实况转播员; 1946年6月在上海市体育馆(现为卢湾体育馆) 举行的菲律宾华侨群声队对华联队的篮球赛上, 体育记者马友于担任对全国的实况广播员;1948年第7届全国运动会上,马友于、话剧演员陈述、电影演员石挥、张伐等分别担任了篮球、游泳和田径比赛的实况广播员。
诞生阶段特征:一是平面媒体为体育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主要出版体育方面的图书、期刊和报纸。
据有关史料记载, 率先出版的是体育图书, 如《瑞典式体操》、《改正普通体操图解》、《课堂运动法》、《学校游戏法》、《普通体操教科书》、《普通体操教范》、《初等小学舞蹈游戏》和《小学体操详解》等, 而且种类也非常有限。
二是外国先进体育科学理论和体育专业书刊在中国翻译出版发行。
这一阶段出版的体育报纸和期刊受当时社会客观条件的约束, 往往办报(刊) 时间短, 印数少, 而且时断时续, 发行面不广, 读者不多。
广播仅仅是少数人的专利, 至于专门的体育新闻的广播报道更是凤毛麟角。
2.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的起步阶段(1949-196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16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对北京人民体育大会作了报道, 揭开了新中国体育报道的序幕。
1950年7月1日由毛泽东同志题写刊名的《新体育》杂志创刊, 朱德同志为其题词, 该杂志是新中国创刊最早的全国性体育专业期刊。
1952年国家体委成立, 随即建立了专门从事体育宣传工作的部门。
195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成立, 根据社会需要编辑出版各种体育图书, 传播体育科学文化知识。
1958年9月1日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张《体育报》正式创刊。
这一时期, 一些省市相继办起了地方性的体育报, 还有的则以其他形式出版了《体育通讯》或《体育简讯》,为本系统各部门提供体育信息。
中国第一份英文版体育期刊《中国体育》也于1957年创刊。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1951年12月1日起开设了每天定时播放指挥做操( 配乐曲) 的广播体操节目。
1955年4月, 该台开设体育专题体育谈话,1958年改名为《体育运动》, 每天都有固定的播出时间, 及时地报道我国体育的情况和成就。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于重大的国内比赛和国际比赛, 都办有实况转播节目。
各省、市、自治区广播电台也经常报道全国及本地区的体育运动情况。
这一时期, 中国对外广播中也经常有体育新闻报道出现。
从1958年在北京创办电视台以来, 体育节目就成为这一时期电视节目的重要内容之一。
1958年中央电视台成立, 体育新闻和“体育爱好者”专栏( 1959年开办, 1979年改名为“体育之窗”) 是最早的体育节目。
1959年,中央电视台进行了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次体育实况转播。
1963年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新兴力量运动会”, 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派记者赴海外进行报道。
此后, 中央电视台向全国转播了历届全国运动会和在中国举办的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
起步阶段特征我国的体育新闻报道总量不多, 全国体育宣传阵地不多。
作为唯一的国家通讯社, 新华社播发的体育稿件也非常少, 一报一刊(《体育报》、《新体育》杂志)是我国当时全国范围内的唯一体育专业报刊, 远远不能满足群众需要。
几乎看不到外国通讯社的稿件和境外报纸, 国内报纸也不许接收外国电讯。
即使如此, 我国的体育新闻传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正逐渐起步。
从中央到地方, 各新闻单位的体育报道逐渐增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版了不少体育报刊的宣传品; 体育新闻的传播形式开始由纸质媒介向多元化转变, 如广播、电视等新兴手段逐渐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重要渠道; 电影制片厂摄制了相当多的体育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或教学片; 体育报道的内容以宣传普及体育知识为重点, 还经常开展如何对开创新中国体育事业及一些体育基本问题的探讨。
3.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的复苏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全国的报纸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