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摘要: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其理性思维、动手能力、实验水平、概况能力、抽象思维水平等等是比较弱的.随着高中化学知识的不断深入,教师努力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效率.而这一课题,现在、将来都一直是化学科教学的重要问题.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价值,指导学生在有限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实际案例浅谈对课堂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思考高一
关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教学中最值得教师研究和总结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笔者以为,这与两方面有重大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化学科课程能力的相应提高,都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自我监管能力,对自身进行不断的充电,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调整知识网络,不断提高自身的化学科素养;另外一方面,新课程要求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从微观的细节上观察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当在不时变化的各种因素影响下,学生也会不断有新的变化,教师应根据每届学生不同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即所谓因材施教!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浅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以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一、精准定位深度广度
和以往课程不同,新课程注重教学的螺旋式上升,不讲求对某一知识点必需一步到位,因此教师面对各知识点的教学必须有精确的定位和深度广度的恰当把握.在后续学习中对这些知识依旧有提升的空间,螺旋式上升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最为重要的表象之一.
以苏教版必修1为例,将原来高中化学课本进行有机组合,自然贴切,但要求并非一步到位,与知识的后续学习有一定的梯度差别,如:专题1主要介绍实验的一些基本方法、关于物质的量等知识,这些是高中化学知识的主线,具备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必须以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来进行,符合人人学习其必需的化学这一原则.
案例1《氯气与水的反应》(苏教版必修1专题2)
问题:氯气溶于水形成氯水.氯水的性质如何从本实验中体验?并推测可能的化学反应.
问题的精准定位:
(1)观察实验容器中颜色的变化,并注意实验的安全性.
问题1:cl2分子必定溶在水中?
生:在ki—淀粉溶液中缓慢滴入氯水,溶液颜色演变为蓝色.(教师提示:有i2析出)
(2)氯水的酸碱性如何检测(ph试纸).
问题2:氯水显示呈酸性为什么?因为可能生成盐酸.
师:在agno3溶液滴入氯水,会怎么样?析出白色沉淀.白色沉淀能溶于稀hno3吗?
(3)蓝色石蕊试纸颜色的变化.
在氯水中颜色应先红后白.
问题3:氯水具有什么作用?漂白作用.
生:将一块红色布条放在氯气中,颜色不会变化;若用氯水,则红色布条会褪色.
问题4:氯水的漂白具有什么作用?
生:氧化作用.根据上述实验的事实,实验中可能生成了hclo,其具有强烈的氧化性.
(4)对盛满氯水的圆底烧瓶(倒置)进行光照,显然有气泡冒出.
问题5:hclo在太阳光照射下,分解出o2,氧气难溶于水.
师:取[ca(clo)2]适量,滴入适量稀盐酸,反应生成hclo溶液.进行太阳光照实验,与氯水进行比较.在氯水中加入naoh,进行漂白性的试验对比.
评价:氯水具有的氧化性cl2分子;氯溶于水的化学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氯水中的强氧化性高氯酸分子表现出不可逆的漂白作用,且这样的ca(clo)2是市售漂白剂的主要原料.
根据课堂教学实践,在问题精准定位的前提下,高一学生基本形成本实验的认识,对问题的深度广度均达到符合学生“最具发展
区”,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化学本质的认知.
二、实验课堂玩做思悟
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的高境界——是从实验中能领悟更高层次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即玩做思悟!笔者觉得,实验教学中若能从“感官具体——抽象思维——实践解决”,说明学生化学科的能力已经有了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去感悟、去参透实验中的各种由感性材料到抽象思维的这一过程.侯德榜先生曾说:“化学教学最能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为这是用数据说话、实事求是,因为这是一种态度、对创新充满追求.”因此,为了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感悟化学概念、原理以及化学规律,教师应首先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感性材料,进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和处理,从实验中午感悟、分析、抽象,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获得一定的创新精神.
案例2 《铜与稀硝酸的反应》(苏教版必修1)
在高中化学必修1《硝酸》这节内容中有一个实验:铜与稀硝酸的反应实验,试验中有一个步骤,即反应器试管中存在一部分空气,这一问题使得实验总是会将生成的no,立刻与管中的氧气结合为no2(红棕色),使学生根本无法弄清楚无色的no是否存在过(如图1-1)?但是教材却说,no是存在而且无色的(理论状况下).如何从这样的实验中去感悟无色的no呢?笔者与学生进行了一次研究性化学实验,笔者首先请学生将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安装好,然
后请学生分析:教材中的实验是按照纯理论设计的,到底有没有不足呢?各组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讨论,请学生一周后上交改进的实验装置方案(如图1-2).各组学生通过分析、交流和尝试,设计了多种实验装置方案,在第二节课中笔者请各组代表发言交流,相互督促改进,最后从各组学生的设计中取其精华设计了最适合实际状况下的实验装置,笔者与学生在实验室按照两组成员的设计安装了这个装置,用启普发生器制得h2做保护气,然后用铜丝与稀硝酸反应,最后加个尾气处理装置,为后来成功试验no的无色提供了设计方案.反应在缺氧条件下进行,使同学们观察到了no的“庐山真面目”——无色气体.
在这一实验中,通过学生参与的一系列活动,笔者觉得学生真正悟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真理,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主动进行改造装置(本质是学生对实验装置的创新型研究和科学精神),笔者认为这样的研究性实验值得大家多多利用,让学生“玩做思悟”!
三、建构理论主动认知
基于新课改带来课堂教学理念的改革,教师必须调整行为,并教给学生学习的基本法则,教师的教和学要有代表性和创新性,而不是灌输式,而应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主动让学生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机械地接受.现在日益流行的主动认知、建构理论很好的揭示了课堂教学的大方向.
主动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对问题的主动认知和主动归纳总结是学习的最终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主动认知问题的本质和表现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学会建构和建构的意义,帮助学生对当前内容反映了怎么样的事物本质有清醒的认知,学习过程的最高境界就是深刻理解表象和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理解实际上是一个正在学习的学生,通过抽象出问题的本质而创建的内容认知结构.这种观点,启示着我们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纸面、解题等等,更要对知识形成过程、问题的实质、深度的思考有追求,对知识点的应用、知识体现的方法、甚至学习掌握和反映的思想有所追求.要达到这个境界,教师的合理指导应该是最重要的,即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另一方面,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背景最好是复杂的、各种情境交错下完成,只有将问题抛诸于现实背景的情况下,才能使学习反应的能力真实而有效.化学科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同时也是让学生将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能用到真正的现实问题中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如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成功的关键.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置于真实情境的学习的观点给教师的启示是学生学习要达到既要正
向的内化建构,又要逆向的外化于物.因此,笔者认为在有利于学生建构的背景下,将问题抛出、指导学生通过建构、认知的教学设计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境界.
总之,以上从笔者关注的角度浅谈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三处思考,通过部分案例进行了诠释,不妥的地方,请大家共同商榷,旨在抛砖引玉.在实际的操作中当然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这些要靠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同仁去创造性的解决.我想随着新教材的广泛推广,将更能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最后,很多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方面有更多独到的闪光点,期待读者将您的心得记录下来,与你我共享.(作者单位:福建省长乐高级中学)参考文献:
[1] 杨林.浅谈化学实验的变通教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
[2] 陈琳琳.文科班化学新课程会考复习中“度”的调控[j].教学月刊,2009,2
[3] 张华.让化学课精彩起来[j].化学教与学,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