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

论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

2011—11文艺生活LITERATURELIFE学术沙龙论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周建茹(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摘要:霍布斯是着名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家.他从人性论出发,以一个虚构的自然状态为起点,提出了自然法,自然权利的基本原则,进而通过社会契约论,建立了他的国家学说.虽然,他的国家学说的结论是君主专制主义的是极其保守的,但我们还要认识其理论中的进步因素,对其社会契约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科学的评价.关键词:自然法;自然权利;社会契约论中图分类号:D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273—02社会契约论在l618世纪是主导西方世界的基本政治价值观.托马斯?霍布斯,是十七世纪英国着名的政治思想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被西方学术界称为近代政治哲学的奠基者.霍布斯是在近代第一个全面阐述社会契约论的人.他"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研究他的政治学说,对于深入理解西欧近代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发展,对于正确评价他的思想都是大有裨益的.一,霍布斯社会契约论订立的原因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思想体系从人性的原则出发研究国家的起源,通过逻辑推论探求国家的本质,进而推演出主权,主权者和人民在国家中的权利和义务.霍布斯认为社会契约订立的原因是他的"永久战争"状态.人们为何要缔结社会契约,建立国家,进入一种文明的政治社会?在霍布斯看来,这源于人们对"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的自然状态的恐惧.那么自然状态为何会沦为人人为战的战争状态?这又是基于霍布斯对人类本性的假设,即利己主义的人性论而得出的推论.霍布斯认为,人的好恶都是以是否有利于自我保存为转移的,这是人的活动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自利的或者说是自私的.他说,人类做出一切活动皆因为人的本性中存在两种最为基本的激情:欲望和嫌恶.霍布斯认为,人生的幸福就是欲望从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不断地发展,达到前一个目标不过是为后一个目标铺平道路.基于这种人生幸福的观念,霍布斯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因此,我首先作为全人类共有的普遍倾向提出来的便是,得其一思其二,死而后已,永无休止的权势欲.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并不永远是人们得陇望蜀,希望获得比现已取得的快乐还要更大的快乐,也不是他不满足于一般的权势,而是因为他不事多求就会连现在的权势以及取得美好生活的手段都保不住."这样,"永无休止的权势欲"就成了一种普遍的人类本性.根据霍布斯的描述,在国家成立之前的自然状态下,没有法律,没有权威,每个人都独立的生活,并且人人都是平等的.但由于自然状态下物质产品的相对匮乏和人与人之间信任的不足,使得每个人在自由地追逐其欲求时必然与他人的欲求发生矛盾,当人们欲求同一事物而又无法充分分享时,彼此就会成为仇敌,人与人之间就形成了竞争.如何走出这种人人自危的无政府状态?霍布斯诉诸于人类本性中的激情和理性.他认为,对死亡的恐惧和对舒适生活的向往使人萌发倾向于和平的激情,而理性则提示出可以使人同意的方便易行的和平条件,即自然法.在霍布斯看来,基于自然法,自然理性的约束是孱弱无力的,趋利避害的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会经常违背这些没有强制约束力的自然法.既然自然法不能充分保障契约的履行,不能够充分保障秩序的稳定,而想要形成这种共同权力,必须有某种权威是人们遵从,才能使人们的安全得到保障.权威的产生是通过人们之间相互订立契约达成的.为了寻求和平和安全,在理性的指引下,人们根据协定自愿放弃自己的一切权利,把它交给一个人或由一些人组成的议会,这个被授权的个人或议会就作为社会的最高权威,由他保障人们的和平和安全.国家就是这样产生的,是通过契约产生的.在契约中人们根据协议自愿放弃自己的一切权利而把它转让给一个最高权威(主权者).二,霍布斯社会契约论订立结果如果说社会契约论在逻辑上必然得出集权的结论,那么通过社会契约所产生的这一绝对的,最高的主权究竟由谁来掌握,谁是权力的主体呢?主权学说是霍布斯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在对主权学说的阐述中,霍布斯提出了他的专制主张.论证专制主义的统治,是他全部政治学说的核心.霍布斯将主权看作国家的灵魂.主权包括各个方面,凡与公共的和平,安全有关的一切事务尽在其中.霍布斯认为,国家的主权应交给君主.主权的性质包括:第一,霍布斯把主权看作是国家的本质,并认为主权者是全体人民的人格,这表明他把国家的本质看作是一种普遍的意志.第二,主权者的权利来自人民的契约.第三,主权是至高无上的,不受限制的,决断的权力.第四,主权者的权力产生于人民的同意,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安全谨慎选择的结果.第五,主权是不可转让和不可分割的权利.霍布斯反对分权主张.霍布斯认为统治者的权力一经建立就不可转让,即使是人民也没有权利收回.霍布斯推崇绝对君主,民众不可反抗.在民主制,贵族制与君主制三种政体中,他主张君主制.为了证明君主政体的优273学术沙龙文艺生活LITERA TURELIFE2011—11越性,霍布斯对上述的三种政体作了以下比较:第一,在君主制下,君主的私利与人民的公利是统一的,这样,君主在追求私利时,同时并没有损害公利,而是也在追求公利.第二,君主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向任何人征求意见,而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只能是参加会议的人发表意见.并且不能保密,又会煽动群众情绪.第三,君主个人的判断,除了本人天性的弱点外,不会有任何矛盾之处,而在一个议会中,除了议会成员天性弱点产生的矛盾外,还有因人数而产生的矛盾.第四,君主决不会因利害关系和嫉妒而反对他自己.可是一会议却可能出现内部一部分人反对另一部分人现象,并且可能发展到内战的程度.第五,君主制虽然往往把王位传给一个无知,不能明辨利害的孩子身上,但是有政府要胜于无政府.议会制往往会在处理重大紧急事件时产生独裁者.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霍布斯所拥护和推崇的,是集立法,行政,司法等大权于一身的君主专制制度.他不仅反对资产阶级提出的关于法制和分权的一切要求,而且还剥夺了人民的任何政治权利,以至言论和信仰自由,要人民听任主权者的任意宰割,不能有任何反抗的表示.由此可见,霍布斯的主张是一种极端的专制主义.三,对霍布斯社会契约论的评价从结论来看,霍布斯的思想是极为保守的,是与近代资本主义精神格格不人的.他仅从原子式的个人出发而全盘否定人的社会性,如此,君主专制政体便顺理成章地被他推崇为最好的政体.但是,我们不能孤立地考察他的结论.因为,如果考察他由此得出这种结论的原则,我们就会发现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中包含的近代因素是主要的.第一,在"人性论"上,他第一次从经验理性的视角考究了人性,认为每个人的天性是自由与平等的,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神学的血统论与等级论.第二,他第一次从"权利"的意义上提出了"个人"的概念:国家源出于个人"自我保存"的现实需要.因此,国家的最终依据在于每一个签订社会契约的个人,国家的权力不是"君权神授"而是"君权人授".第三,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渗透着一种代表现代进步精神的个人主义倾向.正是由于霍布斯的个人主义的立场,使得霍布斯尽管不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也被尊为近代自由主义的先声.参考文献:[1lI英]霍布斯0维坦[M]一E京:商务印书馆,1996.[2】[英】霍布斯.论公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3]王彩波.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J{美]萨拜因.刘山等译.政治学说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一+??-一"—.-"+"+"+"+"+n+??+"+一+一十w+-+-+一+一+一+"+-+"+-+(上接第272页)90年代以来,从联合国维和行动到北约出兵科索沃,再到美国在反恐旗帜下发动阿富汗战争,都表明国际干预在加强.这种干预的频频发生,严重冲击了国家主权的绝对性."最后,全球化时代又被称为信息化时代,国家行使主权的能力受到互联网发展的限制,国家再也不能够以绝对的权威去进行信息传播的控制,国际交流的干预.因此,因特网的出现使国家主权的范畴扩大了,国家的安全利益也相应扩大并受到新的威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因特网的信息传输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限制和国界壁垒.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安全对国家的安全利益越来越重要.如果说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更容易受到来自因特网的攻击,那么,第三世界的政治和文化利益则更容易受到来自网上的威胁.全球化本质上是经济的全球化,但发达国家的政客们和资产阶级学者们更喜欢鼓吹政治制度,文化价值观的全球化.他们一方面鼓吹西方国内的多元化,同时却企图消灭世界范围内的多元化,恨不得全世界都采用它们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实现西方文化的一统天下.信息在因特网上的无孑L不入使第三世界国家防不胜防,因特网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文化浸透的新工具."274-4-四,结语国家主权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出现削弱或者共享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人类社会转型中出现的正常问题,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就目前而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将会继续加深国家主权的让渡与转移的程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将无所作为."各民族国家在保持自己的主权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参加国际一体化并从中受益,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面对主权的日渐衰微,恐慌和抵制是不应有的态度,民族国家必须清醒地认识时代赋予主权的新型内涵,正确而有效地行使国家主权,这其中的关键是建立既适合全球化规律,又有利于各国独立自主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主权观."参考文献:[1】杨泽伟.论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互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4.[2]刘子靖.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理论导刊,2003.[3胁健.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J1_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3).【4】戴轶.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矛盾析论【J]_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农华西.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lJ1.学术论坛,20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