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0后”、“90后”小学新教师职业角色适应困境分析

“80后”、“90后”小学新教师职业角色适应困境分析

“80后”、“90后”小学新教师职业角色适应困境分析21世纪开始至今,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80后”、“90后”们逐渐步入职场。

小学校园里也同样迎来了新鲜的教师血液,他们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积极乐观、勇于挑战。

然而,从孩子变为成人,从学生变为教师,在面对这一人生巨大转折时,优秀的他们同样会遭遇职业角色上的适应困境。

本文浅议了“80后”、“90后”小学新教师应该如何适应自己的职业角色,做好职业准备,解决职业困境。

小学新教师;职业困境;“80后”、“90后”新教师指的是完成师范教育,参加教师岗位,但尚未完全适应教师角色、胜任教师工作的教师。

美国学者卡瑞克·卡兰翰(cruick callanan)说过:“一个师范生的书桌与一位教师的书桌之间的距离,虽然在直线跨度上很短,但是它却是这些年轻人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所要跨越的一段最长的心理上的历程。

”几乎所有的教师在入职初期都会经历进入教学工作的过渡阶段,这是他们职业生涯面临的首个最大挑战。

有一些教师能够比较顺利地进入教学工作,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阶段是困难的,他们会感到挫败、沮丧,甚至受伤,想要离开教师岗位。

一、“80后”、“90后”小学新教师特征分析据学界普遍共识,”80 后”是指出生于1980~1989 年的一代人,“90 后”是指出生于1990~ 1999 年的一代人。

1998年,第一批“80 后”教师成年跨入职场。

2008年,所有的“80 后”均已成年,而此时,第一批“90 后”也开始进入职场。

“80 后”小学新教师成长于中国社会经济由相对落后到迅速发展的阶段,社会开放程度逐渐扩大;“90 后”小学新教师成长于中国社会经济由“又快又好”到可持续发展的阶段,物质条件丰富,社会开放程度相当高。

开放的成长环境,使得“80 后”、“90 后”小学新教师群体本身就具有与“60 后”、“70 后”教师群体不同的特征。

1. 生于独生子女家庭。

自1978年计划生育成为中国基本国策以来,大多数核心家庭都贯彻了这一国策,只生育有一个小孩。

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中,“80 后”、“90 后”的父母长辈们对他们的关注更多,宠爱更多,他们习惯于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他们提出的要求也总是被尽可能地满足。

为了他们的学业,“80 后”、“90 后”的情绪总是会被父母、长辈、老师很好地照顾到,他们也因此并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忍耐性差,不会掩饰心情,情绪变化快。

2. 善于表达自我。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受国际主流文化欧美开放性文化的影响,与他们的父辈们相比,“80 后”、“90 后”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欲望,他们直接、真实、自我。

“80 后”、“90 后”不隐藏的直白表达是与其隐忍的父辈们截然不同的,在他们心目中“自我”是比之“集体”不相上下重要的关键词。

父辈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个人意志服从集体意志,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在父辈们看来,“自我”是避之如蛇蝎的词汇,是不道德的、不光彩的。

而“80 后”、“90 后”大多凡事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是否对自我的发展有利,这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我”怎样做才能成就自己的梦想?3. 强调个性自由。

宽松的家庭环境和开放的社会环境给予了“80 后”、“90 后”反抗权威的自由氛围,他们勤于反思、不惧挑战、敢于反抗、强调个性和自由、倾向于挑战现存秩序、违背传统观点。

每个人都是特殊的个体,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处事方式,不盲目追逐崇拜典型性、英雄性人物,“做自己”是“80 后”、“90 后”的人生格言。

二、“80后”、“90后”小学新教师的职业角色困境分析怀揣着成为好教师的梦想,新教师却往往会犯很多错误,而他们所犯的错误往往源于好的初衷。

这些初衷因为在实践中力道把握不当,往往使得新教师对学生要求过分严格或者过分宽容。

当面对完全迥异的问题,“80 后”、“90 后”小学新教师们需要站在一个成年人的角度,恰当地使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应急对策来解决这些课堂内外的问题。

而在此之前,新教师对于教师职业的整个流程、对教师工作的认识都只是理论层面上的、相对陌生的。

在处理各类问题时,新教师往往手忙脚乱,有时甚至力不从心。

1. 认知不足——当理想遭遇现实。

刚刚踏上教师岗位,信心满满的“80 后”、“90 后”小学新教师迫切地希望将自己所学向学生倾囊相授,希望学生能够像自己一样热情,积极配合,课堂上迅速反应,跟随老师的节奏高效地学习,考试考出好成绩。

然而在风风火火地忙碌了一段时间后,新教师们往往发现学生对自己所授知识的接受度并不像自己所设想的那样高,给予的也不一定都能接受。

因为生活经历有限,一些在成人看来很日常的词汇小学生并不理解。

这些词原本是新教师准备用来解释课堂所授新知的,结果课堂上新教师还需要额外再解释这些日常词汇。

受大学老师自由平等对话式教学模式的影响,新教师往往会带入大学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小学老师“要哄着教”的教学策略不以为然。

结果发现应该教一遍就会的知识点,哪怕新授后又反复强调,学生还是不会。

其实理论上讲,刚从大学毕业的新教师学科专业知识更丰富,他们所教学生的成绩也应该更好。

但相比熟手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学生,新教师的学生成绩要差了一大截。

体会不到自己劳动的成果,没有愉悦感,没有成就感,又加上新的职业角色所面临的复杂人际关系,发现教师工作与自己想象中的完全不同,这些都让新教师倍感疲惫和沮丧。

事实上,大学不会为师范生的实际教学做任何准备。

任何操作技能的获得都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

教师职业除了要求教师有专业的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之外,更要求教师有对教材正确把握的能力,熟练的讲课技能、良好的课堂掌控技巧、课后反思能力、与学生日常交往的技能、与同事家长交往的技能,等等。

大学提高的只是师范生的理论水平,实际的操作技能新教师还需要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习得。

据相关调查,熟手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会同时关注课前备课、课中调整、课后反思,相较于此新手教师更关注于课前的备课,他们的课堂灵活性不强,课后的反思不足。

这三类教师的本体知识、基础性能力水平相差无几,而新教师的操作能力、拓展能力则要低得多。

2. 角色冲突——孩子的突然成长。

对“80 后”、“90 后”新教师来说,自己前二十几年的生活都是在当学生、当孩子,直到成家立业,家中的父母长辈才会不再将他们当做孩子看待,哪怕他们已经读硕士、读博士,哪怕他们的生理年龄已经达到二十几岁。

这期间,“80 后”、“90 后”们都一直过着被学业无限拉长的青春期,只被要求好好学习,在家不用做家务,花钱不用预算,遇事有人处理,参加社会实践草草了事,从小到大从未被教育过“要有责任心”,有些“80 后”、“90 后”甚至还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一旦他们参加工作,周围环境对“80 后”、“90 后”的要求就立刻转变,尤其对教师职业本就带有既定的角色期待,人们眼中教师应该是有责任心、热情、大方的,是道德的楷模,是甘于奉献的高尚人群。

带着这些“有色眼镜”,人们希望“80 后”、“90 后”新教师和他们的前辈教师一样独立,做事沉稳,处事老练,有责任心,是道德的楷模、甘于奉献的榜样青年。

外界的要求变化之大让“80 后”、“90 后”新教师本真的内在角色与被要求的外在角色相互冲突,适应困难:工作前吐舌头是可爱的习惯,工作后吐舌头会被前辈批评不专业;工作前交际活动随性而为,只和投缘的人交往,工作后一点点的不世故都会被人议论不合群、不懂事,遭人排斥;工作前花钱不用计划,工作后有了收入却反而不够用;工作前事事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工作后要从工作的角度、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哪怕要去做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工作前只要努力为自己负责,工作后却要为几十个儿童负责……个性、自我、自信的“80 后”、“90 后”大孩子们被现实的社会要求突然成长,改变自己扮演了二十几年的角色,这个过程让他们倍感痛苦。

适应不良的“80 后”、“90 后”新教师会对自己是否适合教师这个职业产生怀疑,从而有转行的想法。

其实每一份工作都有它的行业要求,每一份工作都不简单,“80 后”、“90 后”新教师要做好改变的心理准备,正面应对变化,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才是由孩子向成人转变成功跨入职场的良方。

3. 责任束缚—挣扎中寻求“自由”。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下发《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标准明确定义:“小学教师是履行小学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要求“小学教师以小学生利益为主体,为人师表,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入职前“80 后”、“90 后”新教师是自由的,他们是不束缚于他人的“自由”人:他们可以塞着耳机在校园中行走,可以听着音乐写作业,可以躺着看书,可以凌晨睡觉,中午起床……他们是不同于他人的“个性”人:他们可以穿五颜六色的衣服,染五颜六色的头发,带多个耳钉,高谈阔论时事政治,发表不同见解……入职后,他们的穿着、生活习惯、行为方式、表达方式都被要求着、束缚着:他们必须穿着大方,为人师表,谨言谨行,学生为先,早睡早起,不浮夸、不浮躁……就好比是刚上了紧箍咒的孙悟空一般,虽有才能,却屡屡因不符合师傅要求,被施以惩戒,偶尔想不开,便要离了取经之路,回到花果山做自己的美猴王。

“80 后”、“90 后”新教师失去自由,被要求、被责任束缚着,职业规范和个性的冲突,让他们的职业角色适应期变得异常地煎熬。

对部分人来说,甚至比高考的过程还要难。

三、“80后”、“90后”小学新教师职业角色适应困境对策分析1. 直面成长,从责任中体验成就感。

成长虽然痛苦,但一旦成功就有凤凰涅槃般的幸福感。

教师工作细碎繁杂,如若仅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自己成就感的来源,必将导致平日工作疲惫不堪,一旦考试成绩不若所想,又将挫败伤心。

其实,当今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灌输着,而是学生知识的构建者,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是学生未来的引路者。

在学生每一次学会新知识开心的时候、每一次投向教师自己喜爱眼神的时候、每一次学生热情地对老师问候的时候,体会自己作为一名光荣的引路者的喜悦、体会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成就感,这样的幸福感愉悦感才来得更真实、美妙。

课堂上,备课充分,表达清晰,适当应用课外话题增强课堂趣味性。

课堂外,积极了解学校的运作方式,分清可做和不可做的事情,穿着得体,对同事的言论保留自己的观点,多听少讲。

以积极的姿态融入工作环境,定位好自己的角色,享受与单纯的孩子相处的过程,提高自己对工作的愉悦体验,在快乐中工作,将责任看做是人生新阶段的成就感来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