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被误解的食品添加剂①说到食品添加剂,估计很多人会敬而远之,一些人对食品添加剂还存有根深蒂固的误解。
那么,我们对食品添加剂必须退避三舍吗?②事实上,食品添加剂只是众多添加剂中的一种。
添加剂还包括:饲料添加剂、药品添加剂、塑料添加剂、涂料添加剂、油墨添加剂、汽油添加剂等。
三聚氰胺是添加剂,但它是水泥添加剂,在水泥里面作为高效减水剂;也是塑料添加剂,在塑料里面作为阻燃剂;还可以作为涂料添加剂,在涂料里面作为甲醛吸收剂。
但是,三聚氰胺不是食品添加剂。
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吊白块在食品中都是非法添加物。
所以,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对维护食品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③也许有人会好奇,为何一定要使用食品添加剂呢?其实,对于现代生活来说,食品添加剂不但重要而且必要。
因为,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生活反倒会更加危险。
④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因食用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引发疾病,是食品安全头号问题,所以如果不使用防腐剂和保鲜剂等食品添加剂的话,肉制品、烘烤食品、方便食品、水果,甚至酱油和醋等食物或调味品就很容易被致病微生物污染,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而那些号称不添加防腐剂的食品,事实上更容易在开封后受到污染和变质,且无污染和无添加往往是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心理而造出的噱头而已。
⑤有些人不喜欢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往往是带有一种传统的情结。
但食品添加剂并非现代食品工业的产物,而是和人类文明历史一样的悠久。
如油、盐、酱、醋以及点豆腐用的卤水,炸油条用的明矾和小苏打,都是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早就已经成为我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⑥食品添加剂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规定使用对人体是无害的,且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保鲜。
正是因为有了食品添加剂的发展,才有大量的方便食品供应,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⑦我国古代的哲人就告诉过我们“过犹不及”“适可而止”,如果拿食品添加剂当饭吃,那肯定也是不行的。
所有的食品安全都涉及量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严格限定的原因。
⑧那么,也许有的人会说,每种食品添加剂虽然都在标准内,但是一天吃那么多食物,加在一起摄入的量还安全吗?答案是安全的,《GB2760—2014》中规定了食品添加剂在各种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其目的是确保一天吃多种食品时,其食品添加剂的摄入量不超过每日允许摄入量(ADI)。
而这个ADI值是经过国家卫生部门评估而来的,也就是在确保不产生健康风险的情况下,以体重为基础的人体每日可能摄入的食品添加剂量。
所以即使一天吃很多种食品,也不会造成摄入的食品添加剂过量。
⑨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会对特殊人群造成不利影响的食品添加剂。
如甜味剂阿斯巴甜,在《GB2760—2014》中规定添加阿斯巴甜的食品应标明:“阿斯巴甜(含苯丙氨酸)”。
此外,像二氧化硫、硫磺、亚硫酸盐等含硫食物在婴幼儿食品中禁止使用,在可以添加的食品中也有严格的最大使用量和残留量的规定,以避免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⑩因此,食品添加剂并不是洪水猛兽,它已经为非法添加物背了太多的黑锅了。
我们需要科学地认识它,理性地对待它。
食品添加剂本身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躲不开也无需躲开。
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去打开食品添加剂的潘多拉魔盒,用好的一面去造福人类,并通过标准防止危害的一面出现。
(1)下列表述准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食品添加剂”。
B.本文运用时间说明顺序,先说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再说添加食品添加剂的益处,最后写食品添加剂的特殊性。
C.第④段的划线词“目前”是对时间的限制,不排除以后会有其他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第③段画线句子是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突出人们好奇的程度。
(2)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A.添加剂种类繁多,食品添加剂是其中的一种。
B.防腐剂、保鲜剂、小苏打、苏丹红都是食品添加剂,适当的添加在食物中是必要的。
C.担心每天吃大量的食物造成食品添加剂摄入过量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D.食品添加剂早已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想完全拒绝它是不切合实际的。
(3)对下列说明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添加剂还包括:饲料添加剂、药品添加剂、塑料添加剂、涂料添加剂等。
(分类别)B.《GB2760—2014》中规定了食品添加剂在各种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
(列数字)C.食品添加剂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规定使用对人体是无害的。
(下定义)D.食品添加剂并非现代食品工业的产物,而是和人类文明历史一样的悠久。
如油、盐、酱、醋以及点豆腐用的卤水,炸油条用的明矾和小苏打,都是食品添加剂。
(作比较)【答案】(1)C(2)B(3)A【解析】【分析】(1)A项,有误。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如何科学地认识食品添加剂”B项,有误。
“运用时间说明顺序”是错误的,本文运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D项,有误。
“是反问句”是错误的,第③段画线句子是设问句。
故选C。
(2)B项,“苏丹红都是食品添加剂”是错误的。
第②段,“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吊白块在食品中都是非法添加物”。
(3)B项,有误。
是引资料的说明方法。
C项,有误。
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D项,有误。
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故选A。
故答案为:⑴C;⑵B;⑶A【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结合对文章的理解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对选项内容在文章中找到对应的地方,进行比照,判断正误。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的理解和辨析。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辨析,进行判断。
2.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饿了,吃个“塑料袋”吧①要是有个人在你面前吃塑料袋,那画面是不是不可想象?但最近在印度,还真有人吃塑料袋。
这种塑料袋可以直接放嘴里干吃,不想干吃,还可以溶到水里喝!②发明这个塑料袋的印度小哥名叫Ashwath Hedge,出生在印度芒格洛尔的郊区,那里垃圾成山。
他说:“我是个印度教徒,对我们而言,太阳、土地、水里都有神灵。
为了自己,为了后代,我们必须努力。
”③2012年,他找来十多个志同道合的专家,历经4年,自己掏钱尝试了上百种原料,不断实验,终于找到合适的原料和配方比例,研发出可食用塑料袋。
④这种袋子用12种可食用原料做成,包括马铃著、木著、玉米、植物油等100%有机食品,生产过程中没有任何有害物质,连袋上的油墨都可以吃。
⑤如果不想吃,大可把它扔了,完全无害。
在野处,180天降解;埋土里,45天;放水里,一天;沸水里,只要15秒。
就算烧了也不会产生污染,没有刺激性气味,更没有有毒气体。
凭借这款塑料袋,小哥还入选了印度《福布斯》杂志2017年的“30under30”。
⑥小哥应印度环保部邀请,回到芒格洛尔成立了EnviGreen公司,随后建厂,现在每月能产大约1吨可食用塑料袋。
他的野心还不止于此,他说,以后还准备进军牛奶袋产业。
大家喝完袋装牛奶,就可以把包装吃了,一点儿都不浪费。
(选自《意林·青年励志馆》,有删改)(1)文中第①段有什么作用?(2)文中第⑤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文中第⑥段中划线词语“大约”能否删除?为什么?(4)助力环保,我们在行动。
生活中,有哪些好的环保建议?请你写出两条。
【答案】(1)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可食用塑料袋。
(2)列数字。
通过具体数据,准确地说明了可食用塑料袋降解时间短,完全无公害(或者没有污染)的特点。
(3)不能删除。
“大约”一词表示推测,说明能产1吨可食用塑料袋是估测出来的,去掉后过于绝对与实际不符。
“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严密性。
(4)低碳出行,多乘坐公交车或步行;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不乱扔垃圾。
【解析】【分析】(1)说明文首段在内容上的作用有:引出说明内容或说明对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而结构上的作用是:引出下文。
结合本文第①段的内容分析,这一段话从吃塑料袋写起,塑料袋能吃吗?从而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可食用塑料袋。
(2)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分析,这一句话用了几个数据,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些数据,比较直观、准确地说明了可食用塑料袋降解时间短,完全无公害(或者没有污染)的特点。
(3)首先要理解“大约”的意思,“大约”即使大概,表推测,结合句子内容分析,每月能产1吨可食用塑料袋只是一个大约的数字,并不能确定,如果去掉就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故不能删除。
(4)结合现实生活提两条具体可行的建议即可。
如低碳出行,多乘坐公交车或步行;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不乱扔垃圾。
故答案为:⑴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可食用塑料袋。
⑵列数字。
通过具体数据,准确地说明了可食用塑料袋降解时间短,完全无公害(或者没有污染)的特点。
⑶不能删除。
“大约”一词表示推测,说明能产1吨可食用塑料袋是估测出来的,去掉后过于绝对与实际不符。
“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严密性。
⑷低碳出行,多乘坐公交车或步行;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不乱扔垃圾。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说明文首段作用的能力。
说明文首段在内容上的作用有:引出说明内容或说明对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而结构上的作用是:引出下文。
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⑵本题考查分析列数据说明方法作用的能力。
说明文中列数据能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品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
答题时要结合有关语句进行分析,可先从正面说明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再说删去之后变成了什么意思,最后加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等语句。
⑷本题考查提建议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本文作者的观点,然后再联系实际生活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即可。
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
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
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
’”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
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
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