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6章 免疫沉淀试验

第6章 免疫沉淀试验


(三)免疫电泳示意图
+
技术评价:
1.分辨率较高
2.仅定性
3.扩散时间长,影响因素多,结果较难分析
4.目前大量应用于纯化抗原和抗体成分的分 析及正常和异常体液蛋白的识别与鉴定。
(四)免疫固定电泳
原理
抗原抗体在凝胶中直接发 生沉淀反应,在适当位置 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经 染色后,可对各类免疫球 蛋白及其轻链进行分型
1:32
1:2
1:64
1:128
各管抗体量不变
Ab
Ag
振摇
混匀、37℃孵育
沉淀量不同
轻摇
出现沉淀量最多的管为最适比例管。
最适比方阵测定法
抗原稀释度
抗体 稀释度 1/10 1/20 1/40 1/80 1/160 1/320 1/640 对照
1/5
+
+ +
+ + +
+ + +
+ +
+
±

1/10
+
+ +
2.打孔
3.加样 4.扩散
二、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1.判断抗原或抗体的存在 以及估计相对含量 2.分析抗原或抗体相 对分子量
二、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3.分析抗原的性质
二、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4.滴定抗体的效价
5.鉴定抗原或抗体 纯度
应用
1.AFP检测的最早方法 2.血清中含量较高的酶类、细 菌病毒感染后血清中产生的抗 体的检测
(一)对流免疫电泳
原理:双向扩散+电泳
实质上是定向加速度的免疫双扩散技
术 比双向扩散试验灵敏度提高8∼16 倍
(一)对流免疫电泳
通电

蛋白质抗原常带 较强的负电荷, 在电场中向正极 移动
抗体球蛋白带负 电荷较少,籍电 渗作用向负极泳


(一)对流免疫电泳
结果分析:
无沉淀线出现则表明
无相应的抗原。
检测器A
θ

检测器B 散射比浊试验
补充:免疫浊度测定影响因素
(1)抗原抗体的比例:反应体系保持抗体过量 (2)抗体的质量 :特异性强,效价高,亲和力
强,并使用R型抗体
(3)抗原抗体反应液的环境:最适PH为6.5-8.5 (4)增浊剂
(1)抗原抗体的比例
海德堡曲线
在抗体过量的反应体系中,抗原量的递 增与比浊定量成正比,当抗原抗体比例合 适时反应达峰值,而当抗原过量时,形成的 免疫复合物分子小,浊度反而下降的一个 抛物曲线。
应用
最常用于M蛋白的鉴定与分型,也用于尿 中本周氏蛋白质的检测与κ 、λ分型,脑 脊液中寡克隆蛋白的检测与分型。
分辨率强,敏感度高,操作周期短, 仅需数小时,结果易于分析。
优点
应用:M 蛋白的鉴定和分型
(五)交叉免疫电泳 (六)自动化免疫电泳
第四节 免疫沉淀试验的临床应用
免疫浊度法:蛋白质的检测 如免疫球蛋白、补体、类风湿因子、 C反应蛋白等
+ +
+ +
+ + +
+ +
+

1/20
+
+ +
+ +来自+ ++ + +
+ +
+

1/40
1/80


±

+

+

+ +
+
+ + +
+
+ +
+


二、免疫浊度测定
原理:
当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 二者比例合适时,在增浊剂中它们
快速形成一定大小的抗原抗体复合
物,使反应液体出现浊度。
优 点:
稳定性好、简便快速,易于自动化 敏感度高 精确度高 无放射性核素污染
原理 熟悉:沉淀反应的特点、免疫电泳技术、 沉淀反应的应用
第一节 免疫沉淀试验的基本原理
一、基本原理
免疫沉淀反应(immunoprecipitation reaction)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
适当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出现的沉
淀现象。
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 合,快速但不可见
性复合物沉淀峰,抗体浓
度固定时,峰的高度与抗
原量呈正相关。
(二)火箭免疫电泳
技术要点
1.2%巴比妥琼脂糖约55℃,加入适量抗 血清,混匀后制板,打孔,孔内加待测样 品,样品孔放负极侧, 6h后观察琼脂板上 沉淀峰,绘制标准曲线,求出待测样品浓 度。
(二)火箭免疫电泳示意图
+
-
火箭免疫电泳图 ①②③④为标准抗原;⑤⑥为标本
2、多孔的网状结构
3、Ag-Ab复合物网络在凝胶 中
一、单向免疫扩散试验
定量试验
原理:抗体与待测的抗
技术要点:
1.制板
原,在两者比例合适的
部位结合形成沉淀环。
2.打孔
3.加样
环的大小与抗原的浓
度成正相关。
4.扩散
5.绘制标准曲线
一、单向免疫扩散试验
倾注平板 打孔
加样
放置37℃ 24~48h观察沉淀 环
三、免疫电泳技术
三、免疫电泳技术
电泳分析 + 沉淀反应
优点:
1.加快反应的速度。 2.提高了灵敏度。 3.增加了分辨率。 抗原抗体反应 的高度特异性 电泳技术的高 分辨率、快速、 微量
•电泳(electrophoresis) :在外加 电场的作用下带电颗粒向着其电性相 反的电极移动,称为电泳。
结果判定:
1、定性:直接观察、染色
2、定量:根据峰高-浓度标准曲线计算
3、为提高灵敏度,可加入少量125I标记的标 准抗原共同电泳,则可在含抗体的琼脂中形 成不可见的火箭峰
(三)免疫电泳
原理:区带电泳+双向扩散
1、将蛋白质抗原在凝胶中电泳分成肉眼 不可见的若干区带 2、沿电泳方向挖一与之平行的抗体槽, 加入相应抗血清进行双向扩散
Mancini曲线
Fahey曲线
T1 为 16-24h ; T2 为 24-48h ; T3 为 48h t1 为 16-24h ; t2 为 24-48h ; t3 为 以上,可见T3为直线,T1为反抛物线 48h以上,可见t1为直线,t3为反抛 物线
待检蛋白质抗原须具备的条件
仅针对某待测抗原的单价特异性抗血清
区带电泳 + 沉淀反应
(四)免疫固定电泳示意图
SP G A M κ λ SP G A M κ λ SP G A M κ λ
左图为IgG κ 型, 中图为IgG λ 型,右为正常
原理:
待检蛋白电泳
固定剂及各类抗血清加于凝胶表面的泳道
抗原与对应抗体反应 沉淀
漂洗 染色 某一抗原的存在?
(四)免 疫 固 定 电 泳
一、絮状免疫沉淀试验
絮状免疫沉淀试验是将抗原与相应 抗体混合,在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
抗原抗体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 沉淀物。
一、絮状免疫沉淀试验
抗原稀释法:抗原最适比例 抗体稀释法:抗体最适比例
方阵滴定法:抗原抗体最适比例
絮 状 沉 淀 示 意 图
Ag
各管抗原倍比稀释 加入抗血清
1:4 1:8 1:16
本章概要
思考题
名词: 沉淀反应 简答: 1.双向免疫扩散试验的应用 2.免疫电泳技术的类型
1.根据海德堡曲线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抗原过量是产生钩状效应,沉淀物少 B 抗体过量时,沉淀物也少 C 抗原抗体比例适当时产生沉淀量最多 D 抗原过量导致测定失败 E 抗体过量导致测定失败
2.双向扩散试验中沉淀环弯向抗原一方是 A 抗原分子量大 B 抗体分子量大 C 抗原抗体分子大致相等 D 抗原扩散快 E 抗体扩散快 3.单向扩散实验中小分子抗原和较短时间 扩散(24h)的结果处理宜用 A Mancini曲线 B Fahey曲线 C 海德堡曲线 D 直线 E 抛物线
1 杂交瘤细胞含有 A.两亲本细胞各一半染色体 B.两亲本细胞全部染色体 C.两个染色体 E.亲代某些特性基因 2 关于单克隆抗体描述下面哪项是错误的 A.生物活性专一 B.纯度高 C.特异性高 D.融合特有基因信息
D.可识别多个表位 E.可用于诊断和治疗
第六章
免疫沉淀试验
教学目的
掌握:液相内沉淀试验、凝胶内沉淀试验


根据各蛋白所处的电泳位置,可分为: 白蛋白区、球蛋白区、1区、2区、区、区 + --
ALB 1 2 白蛋白 抗胰蛋白酶 触珠蛋白 转铁蛋白 IgG 前白蛋白 酸糖蛋白 铜蓝蛋白 C3aC3b CRP 1脂蛋白 抗糜蛋白酶 巨球蛋白
应 用
免疫电泳
1.纯化抗原和抗体成分的分析 2.正常及异常免疫球蛋白的识别与鉴定
分 类:
1.根据反应的时间和反应结合的动力学分为 速率比浊法 终点比浊法 2.根据检测仪器的位置及光信号性质分为 透射免疫比浊法 散射免疫比浊法 3.免疫胶乳比浊法
透射比浊试验和散射比浊试验光路
IC
透射比浊试验 I
I0
当复合物<3×106dal, I≈Iθ ;θ <90°,散射光的 量代表IC的量。

电泳迁移率: 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M=cm2/VS
定义:同一电场条件下,各种带电粒子在 影响泳动的速度的因素:
本身净电荷量、颗粒大小、形状 电场强度 溶液pH值 溶液离子强度 电 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