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格律诗基本知识入门培训讲稿

格律诗基本知识入门培训讲稿

格律诗基本知识入门培训讲稿受子洲县诗词学会委托,我就格律诗的一些基本知识,与大家一起共同交流、探讨。

由于水平所限,很难满足大家的期望,就我个人而言,能给大家一个启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就满足了。

所讲的格律诗的基本知识,由于时间关系,只能点到为止。

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一、学习古典诗词的必要性为了说明学习古典诗词的必要性,我想引用毛泽东同志关于旧体诗词的几段谈话来说明。

因为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一个伟人,而且是当代少有的诗词大家,他的话最有说服力。

1957年在中南海,毛泽东会见词学专家冒广生在谈到旧体诗说:形式的定型不意味着内容受到束缚、诗人丧失个性。

同样的形式,千多年来真是名诗代出,佳作如林。

固定的形式没有妨碍诗歌艺术的发展。

毛泽东还说:不论平仄,不讲叶韵,还算什么格律诗词?掌握了格律,就觉得有自由了。

1965年夏,毛泽东与梅白的谈话中指出: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仅像我这样的老年人喜欢,而且像你这样的中年人也喜欢。

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要发展、要改造,一万年也打不倒。

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

我个人理解,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产物,旧体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宠物。

只要有汉字,旧体诗这种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的文学形式,就一定会存在!二、什么是诗?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

那末什么是诗呢?诗是抒发感情的语言文学,是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

一位名家说过:由于心臓的搏动而咏唱出来的真理,是诗。

根据我自己的体验,诗就是情感之舟。

诗的灵魂是情,诗的风韵是美。

第一、诗是诗人激情的喷发,是情感堤坝闸门打开的渲泄。

无病呻吟不行!凝结在笔尖的必须是诗人内心独有的东西!《中华诗词》2011年第七期刊登我的拙作《渔歌子·华山寄语》:西岳横空出世奇,云浮绝壁岭西移。

临绝顶,展襟期,人生历险几多回。

这首词就是我攀登华山的切身体验。

第二、情是诗的本质,美是诗的内在需要。

诗源于情,美于言!光有情,没有形式美,也不能算诗!比如:啊!黄河,我爱你!就不成其为诗。

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李白以浪漫的想象,夸张的比喻,优美的语言,形象地勾画了庐山瀑布这一壮观景象。

真正做到了画中有情,情中有画。

第三、诗不一定符合语言的逻辑,却符合情感的逻辑。

例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

三、诗的起源关于诗的起源就不多介绍了,根据专家、教授们的考证,我国诗歌起源于生产劳动。

最早以文字记载的诗集为《诗经》,后有《楚词》、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也有大量的诗词曲赋,一直传承到现在。

四、古诗的种类从唐初开始,古代的诗开始分为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或叫格律诗。

古体诗不讲平仄,只要求押韵。

今体诗或格律诗,在字数、声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近体诗主要有:律诗,绝句和排律。

律诗和绝句,又分别有五言、七言的区别。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排律句数必须在八句以上,多少没有规定,但一首排律的句数必须是偶数,除了首联和尾联外,中间的联都要对仗。

如果按每一句诗的字数分,古体诗又可分为: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以及杂言诗。

按诗的内容又可分:抒情诗、写景诗、咏物诗、题画诗、叙事诗、议理诗等。

五、关于平仄汉字具有着高低长短的语音特点,古人把它分为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显然,这同现代普通话中的四声有区别。

古字的平声,相当于普通话中的阴平和阳平;古字的上和去声,仍相当于现在的上声和去声;古代的入声已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

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中,古人根据汉字四声的特点,把字分为平仄两大类,“平”指的是平声,“仄”即是上声、去声、入声。

现代普通话的平仄的划分是: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为了帮助大家在写诗的时候运好平仄,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平水韵》、《新声韵》(具体内容略)。

六、律诗的平仄格式为了大家便于理解掌握,我只讲七律、七绝的平仄格式。

首先介绍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第一种类型,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由于最后两字是平平,也称为平平脚。

由这个句型起句的七律、七绝,为平起首句入韵式。

第二种类型,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最后两字由平仄构成,称为平仄脚。

由此起句的七律、七绝首句不起韵。

第三种类型,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最后两字仄平,称为仄平脚。

由此起句的七律、七绝首句入韵。

第四种类型,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最后两字仄仄,称为仄仄脚。

由此起句的七律、七绝不入韵。

七律、七绝就是由这四种基本类型的句子构成的。

其次介绍七律的四种基本类型:( 一)平起首句押韵:(二)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三)仄起首句押韵:(四)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七律,不管那种类型,全诗八句,分为四联。

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三、四句称为颔联,第五、六句称为颈联,第七、八句称为尾联。

每联中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我们只要掌握了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类型的句式,再掌握了格律诗平仄的一般规则,我们就可推导出四种类型中的任何一种类型的七律。

现在介绍格律诗平仄的一般规则,可以归纳为四条:第一、在本句中平仄相错。

格律诗每句都是以双平步、双仄步互相交替变换着。

第二、在一联内出句与对句的平仄相反(主要是二、四、六字)。

即平对仄,仄对平。

第三、在上联的对句与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相同(主要是二、四、六字)。

这种关系称为粘。

我们初学者必须遵守粘对的规则。

第四、白脚仄,韵脚平。

偶句的韵脚必须是平声。

关于七绝就是七律的首、尾两联组成。

五律就是将七律每句前面平平或仄仄两字去掉,就是五律的平仄格式。

五绝也是由五律的首、尾两联组成。

七、律诗的押韵押韵是一种修辞手法。

律诗的押韵就是同韵母的字在特定句尾上重复出现。

例如我的小诗《五绝·早晨见闻》:雨洗山色青,玫婉散花馨。

鸟啼河边柳,桥通望月亭。

这首诗里的“青”、“馨”、“亭”三字的韵母相同,属于押《平水韵》“九青”韵。

懂得了什么是押韵,还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律诗的押韵,现在实行的是双轨制,可以押《平水韵》,也可以押《新声韵》,使用《新声韵》的必须注明,特别注意一首诗内不许同时押两种韵。

(二)近体诗押《平水韵》,只允许押平声韵。

《平水韵》中有三十部平声韵,十五部上平声,十五部下平声。

一首诗只能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首句入韵的可以借用邻韵的字,不过一般不提倡。

(三)韵脚,如果是八句的律诗,一般都是二、四、六、八句押韵;如果是四句的绝句,就是二、四两句押韵,不过七言和五言律诗也有首句起韵的。

五言律诗首句不入韵是正格,入韵是变格;七言律诗首句入韵是正格,不入韵是变格。

(四)韵字不能重复使用;同音韵字在一首诗里尽量避免使用,如果用也不要相邻使用;同时,韵脚避免使用同义字。

(五)防止撞韵,即白脚使用了同韵母的仄声字;防止挤韵,诗句中使用了押韵的同韵字。

(六)避免上尾,七律、五律三、五、七句尾,仄声字“上、去、入”最好分开用。

八、律诗的结构将律诗的结构规律总结为“起、承、转、合”,到元代才明确提出。

但在元代以前,人们在写诗的时候,似乎不约而同地遵守着这一规律。

所谓“起”,即开始;“承”,即承上;“转”,即转折;“合”,即收合。

七律一般是以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转”,尾联为“合”。

例如刘禹锡的《酬乐天》: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起、承、转、合比较明显。

首联写自己被贬川蜀开始,颔联承首联借典故说明自己被贬的时间长,颈联突然笔锋一转,写要向前看,表现了作者胸襟的阔大,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尾联扣题为合。

也有学者认为,七律的首联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颔、颈联为衬贴,尾联上句转、下句合。

律诗绝句的起、承、转、合,一般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句为合。

例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起、承、转、合十分明显。

九、诗的语言诗有诗的语言。

诗词创作,成也是语言,败也是语言。

对于习惯用白话思维的我们来说,要掌握诗的语言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同白话文讲究主谓宾补定状的语法结构不同,诗词的语法是完全不一样的语法。

诗词的语言是意象的语言,而不是词汇的语言;是感觉的语言,而不是逻辑的语言。

大的方面讲诗的语言要注意:第一、诗的语言要讲形象思维。

诗家语贵在以比兴写情,而一般不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

古人写诗“心之所思,情之所感,寓言假物,譬喻拟象。

”毛泽东关于写诗给陈毅的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

”我们不妨看看古人写诗用形象思维的一些例句:杜甫:安得壮士挽天河,一洗甲兵常不用。

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诗的语言要用诗的语法。

(1)各种语言成分的前置,或句子成分的顺序变化。

例刘长卿《逢雪》“风雪夜归人”,谓语前置,“归人”实为“人归”。

在诗句里,宾语、状语、补语、主语都有前置的。

(2 )词类的活用:名词作动词、作形容词;形容词作名词、作动词。

例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本是形容词,但在这里却成了谓语动词。

(3)句子成分的省略。

在诗句中,句子的各种成分都有省略的情况。

仅举一例,省略主语。

王勃的《送杜少府》“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前一句省略了主语“我”,后一句省略了主语“我们”。

第三、诗句要“言有限、意不绝”,要“不著一字,尽显风流”。

诗句要留有充分的想象空间。

清代词人蒋春霖《虞美人》“病来身似瘦梧桐,觉到一枝一叶怕秋风。

”毛泽东“战地黄花分外香”、“风展红旗如画”。

这些诗词句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

写诗的时候还要注意以下几点:诗句要通顺,不能生拼硬凑,堆砌辞藻,故弄玄虚,不知所云;诗句要简练,并要有诗味;诗的语言要典雅,否则诗的品位就显得低下;诗句要反映现代气息,也就是反映时代生活,要用新的语汇,照搬、克隆、复制旧的东西,没有一点新意,这样的诗是没有人看的;诗句要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等;诗句里尽量不要有重字,但叠词、运用修辞手法例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