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化工过程开发与评价
概念设计介于小试研究和中间评价之间,其作用包括: 发现一些不成熟的条件和需要补充的数据,要求重复
或完善小型试验; 经济衡算的内容,为中间评价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对中试研究提出具体的建议和要求。
中间评价:亦称第二次评价,是运用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对概念设计的方案进行技术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方面的 分析,对方案的可行性作出论证。
特点: 部分解析法是一种半理论、半经验的方法,它虽然没
有建立数学模型,但采用的分解一综合和试验一简化 一验证的方法却与数学模拟法相似,其有效性也不低 于数学模型; 它与逐级放大法并不相同,因为它所进行的试验并不 是实验室结果的简单放大,而是对实验室实验基础上 的理论思维的某些设想的探索和检验。 以理论指导试验,减少了试验的盲目性,既提高了试 验效果,又简化了试验工作,因此是在当今化工技术 发展水平下的一种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放大方法
7.1.1.3 工业装置试生产阶段
目的是建立一套工业生产装置,主要工作内容有基础 设计、最终评价、工程设计、施工与开车等。
基础设计:针对第一套工业规模的生产装置(也称示范 装置或试生产装置)而进行的原则设计,它将中试结果 以设计的形式呈现,是技术转让的主要技术文件,研 究单位开发的阶段性成果。基础设计质量的好坏,体 现了研究开发工作的水平。通常,该项工作是在研究 内容全部完成,并通过鉴定之后,由研究单位编制, 并由研究人员承担。若研究单位设计力量不足时,可 以委托设计单位,或者与设计单位合作进行。
基础设计包括即将建立的生产装置的一切技术要点, 其内容如下: 设计基础;工艺流程说明;物料流程图和 物料衡算表;对工程设计的要求;带控制点的管道流 程图;设备名称表和设备规格说明书;工艺操作说明; “三废”排放点及排放量;自控设计说明;消耗定额; 有关技术资料、物性数据;安全技术和劳动保护说明 等。
目的:确定原料工艺路线,提出和验证实施反应的方 法,寻求适宜的工艺条件,收集或测定必要的物性和 热力学数据,进行催化剂性能及动力学研究,开展传 递过程研究以了解过程特征,以及建立有关的分析方 法等。
7.1.1.2 中间试验(中试)阶段
在实验室研究获得成功后,进行的概念设计、中间评价 和中试研究。
概念设计:研究人员根据小试所揭示的开发对象的特征, 针对未来生产规模所作的原则流程的尝试性设计,又称 为“预设计”。其主要内容包括: 确定原料和产品的规 格、生产规模;进行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给出最佳工 艺流程和物料流程图;提出主要设备的型式、规格及材 料的初步要求;确定单耗指标以及“三废”治理方案; 估算基建投资与产品成本;预测投资回收期等。
目的:判断过程是否具有继续开发的价值,如果有进一 步开发的必要,则要提出开发方案的改进意见及实施的 具体计划。
中试研究:过渡到工业化生产的关键阶段。检验和确定 系统的连续运转条件、操作范围及可靠性;在操作条件 下,考察设备的选型及材料的性能;观察运转过程中杂 质等微量组分对过程的影响;提供足够数量的产品和副 产物以供加工和应用方面的研究;验证所采用分析方法 和控制仪表的可行性与分析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和探讨 治理“三废”的方法。
尽管建立数学模型应当做到简化而不失真,然而简化 假定与实际过程往往存在相当程度的偏离,造成模型 不能确切反映实际;
即使模型可靠,但是模型涉及的参、变量难以准确测 定,而造成较大的放大误差;
与开发对象本身特征有关,或者说与其难易程度有关。
7.2.4 部分解析法
部分解析法是一种依据理论分析与试验探索相结合的 开发方法。根据化学反应工程的知识和理论,对过程 进行分析,并通过初步试验了解化学反应的特征(反应 类型,热效应及速率大小,收率分析及温度、浓度效 应等),再结合工程问题的特殊性(装置结构、尺寸和工 程因素变量等),形成一些技术概念(如设备型式和工艺 条件的选择、预测反应结果和放大效应等),然后经过 试验验证、修改、补充,形成技术方案,并据此指导 系统试验(模试或中试),获取放大数据,找出放大规律。
7.2.3 数学模型法
依据小试试验,研究化学反应的规律和特征,建立反应 动力学模型;在大型冷模试验装置中研究流体流动、传 热和传质规律,建立反应器的传递模型;然后通过物料 衡算和能量衡算把反应动力学模型和传逆模型结合起来, 经合理简化,得到与原型近似等效的物理模型,同时对 该模型进行数学描述,即建立反应器的数学模型。
增长管长:虽然有效,但它不是常用增加生产能力的方法。
一般认为:数学模拟法较适用于大型化工项目的开发, 而对大量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放大,可采用逐级经验放 大或部分解析的方法。
7.3 化学反应器的放大
化学反应器是化工生产过程的核心,也是化工过程放 大中最难掌控的部分。
目的:试图在工业反应器中重现小试或中试的过程结 果(反应速率、收率和选择性)。
影响过程结果的因素:温度、浓度、传递过程(搅拌程 度及混合状况)等诸变量。
7.2 化工过程开发的放大方法
7.2.1 逐级经验放大法
依据类似产品生产的经验或装置,经过一系列试验及 中间装置来逐级放大反应装置的尺寸。在放大过程中, 每一级放大设计的依据都是前一级试验取得的研究成 果和数据,是一种经验性质的放大。
基本特征: 仅着眼于外部联系,不能深入研究过程的内在规律; 人为规定试验步骤,研究程序并不科学; 放大是根据经验结果外推,可靠性差; 不需要对过程有透彻了解,适合于复杂的、难以了
(如温度、压力、速度、密度、黏度、浓度等); 由相似转换或量纲分析,对实验变量进行归纳和简化,
从而得到相似特征数(如流体流动过程中的雷诺数Re, 传热过程中的努塞尔数Nu和普朗特数Pr等); 根据上述有关因素确定实验模型和大型装置之间的相 似条件,并由此构造实验模型,通过试验,确定特征 数之间的关系; 从模型试验结果预计大型装置的性能,并应用特征数 方程进行放大设计计算。
7.1.2 化工过程开发中的两种开发研究
化工过程开发按其研究内容可归纳为过程研究和工程研 究两种不同性质的研究。
过程研究: 是开发工作的主体,它是以工业模拟和工程 放大为目的的试验研究,包括小型工艺试验、模型试验 和中间工厂试验等三个环节,可在实验室、中间装置、 实验工厂进行。不同层次的过程研究探索的内容可有所 偏重,有所不同,但过程研究的中心任务是一致的,即 探索工程因素对化学反应过程的影响,测取放大数据, 为项目提供设计的依据和评价的原型。
优点:
可以大大缩短过程开发周期,从而实现反应器的有 效设计、放大和工业化生产的最优操作与控制;
只要反应器的结构、型式和化学反应相同,数学模 型所描述的过程动态规律不受设备几何尺寸的限制。 Nhomakorabea 缺点:
模型研究以单因素为基础,在研究扩散和传热等物理 因素对化学反应的影响时,常以A→B这类十分简单的 单组分不可逆反应为例,与复杂的实际反应相去较远;
中间试验的规模要依据开发过程的性质和采用的放大 方法及预定的生产规模来确定,以能体现出过程的真 实特征,并能全面准确地获得过程数据。
中试可分级进行,其装置可包括与大型工业生产装置 完全类似的全部流程和设备,也可只是其中部分流程 或设备。
为了节省开发费用和缩短开发周期,应当尽量减少中 试级数和缩小中试试验的规模,力求达到经济、高效。
若工业装置与中试装置在相同密度条件下操作,则:
高湍流条件下,几何相似放大遵循:
7.3.2 等温管式反应器的放大
平行增加同样的反应器:采用多管并联的列管式反应器的设 计就是常用的和较为经济的增加生产能力的方法。
加大管径:几何相似放大,加大管径意味着也要加长管长, 以保持相同的长径比L/d。对恒压降放大,若流体为湍流状态, 则增大管径,会降低长径比。
若工业反应器中每个反应单元的温度状态、浓度水平、传递速 率与小试或中试一样,则工业反应器的工艺结果必然与小试或 中试相近。然而,放大至工业生产装置,装置参数和过程性质 随设备尺寸变化的规律各不相同,致使化学反应器因设备规模 变化而造成工艺结果难以再现,这种大小装置之间工艺结果的 差异称为“放大效应”,寻求其产生原因和改善方法是化学反 应器放大的主要任务。
但是,要将基础设计作为指导工厂建设和装置建立的 技术文件还不完善,必须转化为工程设计的形式。同 时,在工程设计之前,对整个过程还须进行最终评价 (亦称工业化评价或第三次评价),评价的重点是项目 投资和经济效益,日的在于确定项目可否投产建设生 产装置。
工程设计:依据于基础设计所作的进一步具体化、完 善化的设计,是指导建立生产装置的最终文件。
解其本质的过程。
7.2.2 相似放大法
以相似论为基础的相似模拟放大法。相似模拟是研究将 个别现象的研究结果,推广到所有相似的现象上去的方 法。相似论的基础定律:
相似第一定律(正定理):相似现象属于同一现象,必 须发生在几何相似的空间,服从自然界中同一基本规 律,并且具有相似的初、边值条件;彼此相似现象, 必须具备数值相同的同名相似特征数(相似准数)。
相似第二定律(逆定理):凡同一种类现象,如表述的 相似特征数的数值相等,则两体系相似。
相似第三定律(x定理):相似现象各种量之间的关系, 通常采取相似特征数的函数关系,称为准数方程来描 述。
相似模拟放大法被有效地应用于冷模试验的研究,它 通过“模型试验”获得流体流动、传热、传质等许多 物理过程的传递规律,进而去认识、推测原型的行为。 但是,对于有化学反应的过程,相似模拟放大法不适 相用似。模拟放大遵循的步骤是: 根据对过程理解和掌握的程度,确定有关影响因素
第七章 化工过程开发与评价
7.1 化工过程开发的步骤及内容
7.1.1 化工过程开发步骤
7.1.1.1 实验室研究(小试)阶段
根据化学学科的基础理论,或从实验观察得到的启发 与推演,以及从收集的技术情报资料加以分析、研究 所获得的信息,构思提出方案,并经过初步评价(立题 评价,亦称第一次评价),确认其研究成果具有工业化 的可能性之后,以开发为目的,在实验室内进行的开 发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