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图教案(例1)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条形统计图,掌握其制作方法,知道条形图和统计表各自的特点。
2.使学生经历对简单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增强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条形图,掌握条形图的画法
教学难点:理解格不够或不足一格的解决方法
二.教法学法
教法上:谈话法、直观演示、合作探究等
学法上:观察法、练习法、自主发现等
教学准备PPT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都爱看天气预报吗?谁能说说都有哪些天气?
(阴、晴、雪、雨等)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天气预报中蕴涵着哪些数学知识。
[板书: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开展奠定情感基础。
(二)探究新知
1.收集数据。
(1)课件出示教材94页例1情境图,先让学生自由观察,识别各种天气符号。
(2)指名汇报所获得的信息。
生1:有晴天,晴天有9天。
生2:有多云,有阵雨,有雷阵雨。
(3)这个月的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整理数据?
生1: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
生2:用“√”“。
”作标记的方法整理数据。
(4)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整理出2012年8月北京的天气情况。
(学生分组统计,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
2.观察数据,思考:两种统计方法分别把数据表示清楚了吗?
学生讨论、汇报。
生1:方法1的统计表能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
生2:方法2的象形图能比较出各种数据的大小,但无法直观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
3.绘制条形统计图。
(1)提问:能不能绘制一种既能体现数据多少,又能直观地比较出各种数据的大小的统计图呢?(学生分组绘制,教师巡视指导)
(2)各组展示绘制的作品。
说明条形图左边竖线上标出的数据表示的是天数(1格表示1天),下边横线上标出的是几种天气。
每种天气所对的涂色的竖条占了几格就表示几天,也可以看相对的涂色竖条最上面对着左边的数字几就是几天,从条形统计图上不但能看出具体的数据,还能看出谁多谁少。
追问:“一格表示几天?”(突出一格表示一个单位)
(再课件演示教材上条形图的画法)
(3)小组讨论:画条形图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师生共同总结)。
4.学生思考:条形图和统计表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组内讨论。
教师总结:统计表的优点是能直观地反映出数据的多少;条形图的优点是不仅能直观地反映出数据的多少,还能反映出数量的差异,便于比较。
5.(1)观察画好的条形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自己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95页“做一做”。
2.教材100页第一题。
(1)学生在组内汇报自己的睡眠时间,组内做好睡眠时间统计表。
(2)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学生睡眠时间统计图。
(四)课堂总结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板书设计
条形图
纵轴:写数据,一格表示1个单位
横轴:写名称(强调空一格)
优点:直观反映数据的多少,便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异。
五.教学反思
1.创造性地选择例题素材。
充分利用北京8月的天气情况统计表,让学生在这种熟悉并感兴趣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对新知的探究中,达到了激趣开课的目的。
2.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统计的意识,会用文字、表格和象形图等方式来表示数据。
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各种天气情况的数据,引出统计表和条形图,之后让学生比较各种天气情况数据的多少和天气的变化情况,总结出统计表和条形图各自的特点。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在自己建构知识,从而很好地体现了“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