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背、台背回填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及原则1.1、编制依据(1)国家颁发的政策、法律、法规及交通部颁的有关技术规范、标准、规程及规定。
(2)湖北省麻城至竹溪高速公路宜城至保康段MZTJ-3合同段(K55+320~K64+308.5)《两阶段施工图设计》、参考资料、第一号补遗书、投标文件、合同文件。
(3)湖北省襄随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下发的《麻城至竹溪高速公路随州西段、襄阳东段、宜城至保康段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办法(试行)》。
(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F80/1-2004)(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6)《公路工程安全施工技术规程》 (JTJ076-95)(7)湖北交投襄随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下发的鄂交投襄随指质(2013)171号文件,关于印发《麻竹高速公路随州西段、襄阳东段、宜城至保康段台背回填施工规定》的通知。
(8)本单位拥有的科技成果、机械设备,施工技术与管理水平以及多年来工程实践中积累的施工及管理经验。
(9)结合本项目具体的人力资源、材料、设备和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1.2、编制原则(1)严格遵守招标文件所规定的工程施工工期,招标合同条款以及招标文件的各项要求,根据工程的特点和轻重缓急,分期分批组织施工,在工期安排上尽可能提前完成。
(2)确保涵洞台背、桥台台背及挡土墙墙背回填质量,防止路堤与桥梁、涵洞连接处因欠压实引起沉陷或断裂,从根本上杜绝车辆高速通过桥头、涵台时出现的跳车现象。
(3)合理安排施工的程序和顺序,做到布局合理,突出重点,全面展开,平行流水作业;正确选用施工方法,科学组织,均衡生产。
各工序紧密衔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以保证施工连续均衡有序进行。
(4)施工进度安排注意各专业间的协调和配合,并充分考虑气候、季节对施工的影响,特别注意在冬季、雨季合理安排施工任务。
(5)坚持自始至终对施工现场全过程严密监控,以科学的方法动态管理,按动静结合的原则,精心进行施工场地规划布置,节约施工临时用地,不占或少占农田,不破坏植被。
严格组织、精心管理,文明施工,创标准化施工现场。
(6)严格执行交通部颁发现行的和招标文件明确的设计规范、施工规范、验收标准以及招标文件的《技术规范》,满足业主、设计文件提出的质量、安全、环保等各项要求。
(7)坚决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质量方针,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本项目“全面实施精品战略,打造国优工程”和“分项、分部、单位工程质量合格率100%,各合同段和本项目工程质量交工验收评定为合格,竣工验收评定为优良”的质量管理目标。
(8)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制定安全保证措施和防护措施,坚持标准化作业,确保安全生产。
实现“消灭重伤以上人身伤亡事故,消灭一切机械设备重大损失事故,确保交通运输安全,消灭等级火灾事故,杜绝因施工造成的地表建筑物沉陷、通信中断、地下管道泄漏等工程施工责任事故,创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标准化工地’”的安全目标。
1.3、编制范围本方案适用于麻竹高速公路宜城至保康段MZTJ-3合同段K62+214.5、K62+701、K63+850、SK0+170、AK0+440钢筋砼盖板暗涵的涵背回填,适用于本合同段内桥头路基处理以及挡土墙的墙背回填。
二、工程概况2.1 工程简介(1)本合同段共有钢筋混凝土盖板暗涵2座,钢筋砼暗盖板通道2座,钢波纹管涵1座,具体设置情况见下表1。
表1(涵洞一览表)(2)本标段共有大桥17座,需要进行桥头路基回填处理共有34处,具体设计情况见表2。
表2 (桥头路基处理设计情况一览表)(3)本标段路基支挡防护段落共有18 处,具体设计情况见表3。
表3(路基支挡防护段落设计情况一览表)三、计划、人员及机械安排3.1、进度计划以及工期安排本合同段内的K62+214.5涵洞位于黄家寨隧道出口100米处,路基填方为隧道洞渣填筑,须抓紧组织施工,以免制约路基填筑,制约隧道弃渣;K62+701、 AK0+440、SK0+170、YK63+850涵洞通道为尽量减少施工的干扰需要尽快组织施工。
根据工期要求,并结合项目总体施工计划的安排,涵洞施工完成达到设计允许强度后,立即进行涵背回填。
桥梁墩台台背施工完成后,逐个进行回填。
回填工期安排见表4。
表4(三背回填工期安排)3.2、人员组织安排本合同段共有钢筋混凝土盖板暗涵2座,总长37.31m,钢筋砼盖板暗通道2座,总长120.84m,钢波纹管涵1座,共96.46米。
根据施工需求和安排,项目部成立三背回填质量控制小组,配备现场副经理,总工程师,安全总监、工程部长,质量部长、安全部长、物资部长、测量主管、试验主任、试验检测人员、测量人员、技术主管。
施工现场配备台背回填专业劳务作业队,具体人员详见表5《本合同段内涵背、台背回填施工人员配备表》。
表5(本合同段内涵背、台背施工人员配备表)3.3、主要机械设备配置机械设备配置详见表6《本合同段内涵背、台背回填主要机具设备表》。
表6《本合同段内涵洞、通道施工人员主要机具设备进场表》3.4、材料要求台背回填材料必须采用开山石渣、砂砾土,或强度不小于30MPa的碎石等透水性材料,填料最大料径不得大于10cm,并报驻地办审批、总监办备案。
在回填之前填料都必须是经过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之后方能投入使用。
四、施工前准备4.1技术准备(1)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熟悉研究技术文件和图纸中各项内容和要求,全面领会设计意图;对现场实地勘察,做好原始资料的进一步调查分析,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地方劳动力及材料状况,交通运输状况和可提供的施工用水用电状况;编制施工方案;对施工队伍进行工前培训和技术交底。
(2)施工放样:施工放样前应对涵洞图纸数据进行认真复核,准确无误后放出涵洞台背的中桩及边桩,误差值不能超过规范要求。
(3)原材的控制:试验室开工前做好进场原材料的试验。
(4)场地清理和平整:施工前用挖掘机对台背施工区域内的场地进行清理,挖掘至底面,然后由人工进行修整并夯实。
(5)地基承载力检测:人工修整到工作面设计标高后,应对工作面地基承载力进行探测,地基承载力必须同现场监理工程师一起检测。
检测合格并经监理工程师同意后方可进行施工。
施工中如果现场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应及时通知现场监理,并与设计单位协调解决。
4.2、工序准备(1)盖板涵主体及附属已经施工完成,对于现浇盖板的盖板涵,需要现浇盖板的强度至少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方可进行台背回填施工,涵洞内部衬砌结构均已完成,沥青防水层施工已经完成。
各项工程验收合格,场地已经清理完成方可进行台背回填施工。
(2)现场软基及排水工程完成,施工现场无积水,排水设施完备。
4.3、现场准备搞好施工现场三通一平、临时设施及现场消防设施等工作。
工程测量和工程试验工作达到开工条件,安装调试所有施工机具。
五、施工工艺5.1工艺流程具体施工工艺见涵背、台背回填施工工艺流程图1。
图1(涵背、台背施工工艺流程图)5.2台背回填范围确定构造物台背回填是指构造物施工完成后,用符合要求的材料分层填筑构造物与路基之间的遗留部分,包括桥涵台背回填、锥坡填筑、挡土墙墙背填筑等。
台背回填必须逐道绘制施工详图,每一道构造物台背回填的具体范围、方法由驻地办现场核定,并报总监办备案。
一般路段的台背回填范围应根据《技术规范》和设计图纸要求确定,图纸无规定时应按如下要求执行:明、暗构造物(圆管涵除外)台背填土顺路线方向长度顶部为距翼墙尾端不小于台高加2m;底部距基础内缘不小于2m;拱桥台背回填长度不小于台高的3-4倍;涵洞填土长度每侧不小于2倍的孔径长度。
台背回填沿横断面方向的宽度为整个路基宽度。
锥坡填土应与台背填土同时进行,并应按设计宽度一次填足。
在岩石路段开挖施工的构造物台背回填,仅在正常基坑开挖部位直接进行回填,但宜适当开挖台阶,且回填分层松铺厚度不宜超过15cm。
(1)桥台背回填填筑范围见示意图2。
图2(桥台背特别填筑范围示意图)(2)挡墙背回填填筑范围见示意图3。
图3(挡墙背回填范围示意图)(3)涵洞背回填填筑范围见示意图4。
图4(涵洞背回填范围示意图)(尺寸单位:cm)5.3施工方法(1)、放出台背回填范围及标高范围,使用白灰洒出台背施工范围。
(2)、根据回填范围进行开挖,开挖使用挖掘机配合人工进行,结构物50cm范围内使用人工进行开挖,避免机械对结构物造成破坏。
将台背回填施工范围内的杂物及地表有机土等非适用性材料清理干净。
并开挖好临时排水沟,将地表水引至施工范围外。
(3)、场地清理完后,对原地面进行碾压,压实度要求为不小于94%。
当地形坡率陡于1:5时,清除原地面植被后,用推土机或人工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m,并能给机械作业提供充分工作面,做成2%~4%的向内倾斜坡,且开挖台阶、压实与路堤填筑应同步进行,以确保台阶稳定。
(4)、台背回填应分层填筑,每层松铺厚度不宜超过15cm。
为防止每层填土厚度超厚和漏检,应在台背墙上用红油漆作上每层压实后的厚度记号并标明层次,以便施工易于控制。
(5)、结构物台背回填应采用有级配的透水性材料分层填筑并夯压密实,本工程中台背回填采用透水性较好的石渣作为回填材料。
对石渣母材的要求为饱水强度不低于10Mpa,石渣的含量不低于70%,且粒径不大于5cm。
严禁使用风化岩或者石灰岩等软岩或者水溶性岩作为填料。
所有材料进场前应进行严格的检验,不合格的填料坚决不予使用。
(6)、台背填筑作业按预先设定的高度水平分层进行摊铺,使用白灰划方格网的方法控制松铺厚度,确保每层填料的压实厚度为15cm。
(7)、分层摊铺,分层碾压。
采用机械辅以人工进行摊铺,不平的部位人工进行找平,个别粗粒料集中处要人工加铺细料拌和均匀。
整平过程中露出的超粒径石块要及时挖除,大石块挖除后留下的坑洞,要填补至略高于整平层的表面。
(8)、使用压路机进行碾压,碾压顺序由两侧向中间碾压,然后再由中间向两侧碾压,且每次要求错轮1/3轮宽。
尽量采用多遍静压至碾压密实,特殊情况或者距台背结构物较远的部位可采用微震碾压,严禁使用强震碾压。
碾压过程中出现的空洞、孔隙部位人工配合机械补充细料,再进行碾压,如仍有松动的石块,用合适粒径的小石块换填嵌实并填补至略高于压平层的表面。
(9)、台背结构物1m范围内应使用小型夯实机具进行夯实,严禁使用压路机压实,避免对结构物造成影响。
施工时应注意,涵台结构物周边范围应首先进行小型机具的夯实,然后方可进行大面积机械压实施工。
(10)、使用小型夯机夯实时,其压实厚度应小于15cm,以确保其压实度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使用小型机具夯实时注意要夯实均匀,密实,避免出现死角出现。
(11)、桥涵台背回填的压实度要求为从构造物基础顶面至涵洞顶面的压实度不小于96%。
(12)、每层施工完成后报监理工程师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