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测试试题与答案(最新版)
(满分100分,作答时限120分钟)
一、概念分析题:分析材料中的提法、表述等,按要求回答问题。
(15分)
海绵城市,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
这样的城市,能够最大程度地留住雨水。
具体来说,就是在城市小区里布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作为海绵体,平时是市民的休闲公园,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
无论是泥地、草地还是树林、湖泊,都能吸收大量雨水。
这样,可以把水消化在本地,避免汇集到一起形成洪水。
当大量的雨水都被海绵体吸收之后,城市的积水也就无从谈起。
那些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还可以再次利用,如浇花、洗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
传统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逢雨必涝逐渐演变为我国大中城市的痼疾。
然而,不再“城中看海”却不仅仅是管道扩容这么简单。
目前(2014年)中国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快排。
强降雨一来就感觉修多大的管道都不够用,而且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
以深圳光明新区举例,这个年均降雨量1935毫米、汛期暴雨集中的城区,一方面有26个易涝点,内涝严重;另一方面又严重缺水,70%以上的用水靠从区外调水。
这说明城市排涝抗旱的思路必须调整,把雨水这个包袱变成城市解渴的财富。
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
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对于老旧城区占比较大的特大型城市,相对新城区,老旧城区确实面临空间条件有限、改造难度大等问题。
但相比建设大型地下调蓄池、大规模改造雨水管线等方案,多添置一些“海绵体”反而更具可行性。
设计建设过程中,既有的老旧建筑可通过雨水管断接技术,利用社区内部的花坛、绿地等空间布置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市政道路可结合道路绿化带、树池等绿化空间布置生态树池、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也可将老旧社区雨水管线接入周边公园、水体、集中绿地。
问题:根据以上材料,请指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其作用。
要求:简洁、准确、清晰,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海绵城市,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就是在城市小区里布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作为海绵体,平时是市民的休闲公园,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
意义在于:一、可以把水消化在本地,避免汇集到一起形成洪水。
二、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可以再次利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紧张。
三、建设海绵城市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降低了老旧城区排水系统的改造难度。
二、改错题:下列文字在行文逻辑、文字运用等方面存在一些错误或不当之处,如段落或语句顺序不当、语法错误、用词不当、错别字等,请指出其中的7处并予以改正。
(20分)要求:指出及改正时,请使用段落序号和句子序号,不用抄写全句。
①公共辩论“剑走偏锋”的现象并不多见:心平气和的讨论,变为唾沫横飞的辱骂;
②同一话题的分歧,成了互揭隐私的竟赛,网络争吵的激化,导致赤膊上阵的“约架”,至于动辄质疑别人为“五毛”“美分”,或者相互送上“卖国贼”“爱国贼”的帽子,也是时有耳闻。
③类似现象,不仅拉低了公共辩论的价值,许多时候也冲击了法律道德的底线。
④究其原因,往往是伸张正义的急迫、求胜心切的冲动,让预设立场左右了事实选择,让站队逻辑取代了是非判断,让意气之争消解了话题本身。
⑤在现代社会这一公共空间里,理性表达应当成为讨论公共话题时的基本准则。
⑥对转基因这一有可能影响人类未来的公共话题持不同观点,完全可以用类似的角度进行认真研究和理性表达。
⑦所谓公共话题,就是所有人都需要面对,都需要解决的问题。
⑧对公共话题的理性讨论,有助于消弥分歧,形成共识。
⑨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之后,分歧仍在,问题仍在。
⑩讨论变成骂战,则会没有是非,只有立场,最终问题被丢在一边,双方却在相互开火。
⑾此外,公众人物虽然“粉丝”众多,对于社会形成理性表达的氛围也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
①逻辑错误。
公共辩论“剑走偏锋”的现象并不鲜见:
②错别字。
竟赛改为竞赛
③用词不当。
冲击了法律的底线改为冲破了法律道德的底线。
⑥逻辑错误。
完全可以用类似的角度进行认真研究改为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角度进行认真研究
⑧错别字。
消弥改为消弭分歧,形成共识。
⑨⑩换位置
⑾语法错误。
公众人物虽然“粉丝”众多改为公众人物由于“粉丝”众多。
三、案例分析题(10分)
“政府信息看上去是公开了,可到底公开了什么,百姓还是一头雾水。
”正在上网查信息的李先生对记者说。
李先生的儿子马上就到入学的年龄了,他想在相关政府网站上查查入学信息,可查了半天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大多是一些政府做了什么事,审批了哪些学校,百姓该如何就近入学并没有提到”。
和李先生有一样困惑的人不在少数。
还有一些民众表示,政务公开不公开和他们没有太大关系,只是政府自己决定哪些事可以告诉我们,我们一样还是不能参与政府的管理。
所以很少关注政府网站上都公开了哪些内容。
当地政府表示,政务公开提高了政府决策的透明度,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会一直坚持下去。
1、你如何看待民众对网上政务公开的看法?(4分)
2、从依法行政的角度,提出你对政务公开的建议。
(6分)
1、【参考答案】
材料中体现了一些民众对政务公开不满意,甚至一些人对政务公开漠然的现象。
这种态度一方面反映了民众确实有很多需要了解的政务信息,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政务公开是非常必要的。
但同时民众的态度也反映了我们的政务公开现在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1)公开的内容不够全面,且全部由政府部门自行决定,公众没有选择权和参与权。
(2)对一些信息只是公开,较少收集群众的意见或建议。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发展政务公开的形式和内容。
2、【参考答案】
政务公开有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手段。
但是,现在政务公开在执行上还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强:(1)要强化公务人员的公仆意识,意识到政务公开的重要意义,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愿望和要求;(2)加强对政务公开的形式、范围、参与办法等方面的立法工作,用规章制度、组织法律保障政务公开的顺利推行;(3)加强监督和管理,对在政务公开中弄虚作假、打击报复、侵犯群众民主权利的行为严肃惩处;(4)丰富政务公开的渠道、提高技术水平,促使政务公开工作不断上台阶上水平;(5)树立长远的全局观念,创新公开工作思路,适时地向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多内容的政务公开过渡。
四、实务题(15分)
中部某省规定,全省乡以上党政领导每人包一个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的村子,实地帮助指导农民开辟新的生产门路,实现“十二五”收入翻番。
村民说,“以前对那些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的下乡干部非常反感,现在看到干部干着活淌着汗、吃着土豆喝米汤,感到很亲切。
”该省负责人明确要求,干部下乡住村要力戒形式主义,要立足发展,结合实际,与农民一道确立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夯实发展基础,不能简单地给钱给物给项目。
请为该市(或县)代拟一份关于进一步搞好“大走访”活动的通知。
要求:1.只写标题和正文;
2.内容周全,条理清楚,语言准确合理;
3.400字左右。
【参考解析】
作为一个通知,首先要写标题。
标题一般都是按照“……关于……的通知”的格式书写。
这样,我们题目中的句子就可以直接拿过来用。
一篇通知的拟写,在给出通知事项之前,要对活动的背景或者目的进行简单阐述,进而引出通知事项,最后提出希望和要求等。
【例文】
XX市关于进一步搞好“大走访”活动的通知
全市各区、县、委、办、局机关: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工作的重要路线。
我市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基层走访活动。
为了进一步让领导干部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切实为人民群众办事,克服过去“坐车下乡视察”等形式主义作风,市委市政府特对本次“大走访”活动作出如下通知:
一、活动的人员:各区、县、委、办、局的领导干部。
二、活动的时间:市级干部至少一周,县级干部至少半个月,新提任科级以上干部、新招录公务员至少要一个月。
三、活动的方式:各部门灵活采用入户访谈等方式切实与人民群众交流,要注意根据工作人员特长安排契合其自身特点的任务。
四、活动的目的:广大领导干部要切实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五、评议监督:参加活动的党政负责人要公开接受群众评议,评议分作为奖惩硬指标。
“大走访”活动是领导干部了解群众、走入群众的重要活动,各部门要真正将活动落到实处,了解人民需求,真正为人民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