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
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有关人员:
一、课题题目: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
班级:高一【4】班
起止时间:2014年07月24日至2014年09月08日
二、学科领域:历史文化类
三、指导老师:肖金明
四、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张宇成:负责上网查阅资料
徐铭扬朱炜涵:负责邀请指导老师参与并询问老师相关问题
楮文才:负责整理资料
王世杰:负责将讨论结果写为研究报告并上交
课题小组组长:王世杰
课题小组组员:楮文才徐铭扬朱炜涵张宇成
课题小组指导老师:肖金明
内容提要:
首先,本次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然后,我们的课题小组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采取注重实事求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有:上网,上书店查找资料;询问历史科老师、对历史颇有研究的人士;小组讨论、分析。

其次,经过我们课题小组的努力,克服了种种阻碍,这次的研究性学习已达到预期的目标,取得了成功。

最后,通过我们课题小组的讨论分析我们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沿革与流变,曾经有过五次大的西学东渐过程。

虽然使我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它的质与核还是很本色的。

这是由于我国民族文化构成的特殊性所致。

这其中是有了儒、释、道、法、名、阴阳等类文化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可能,而由这些类文化构成的我国传统文化,又极其充分地适应了中国人的攻守进退等各个方面的生存与繁衍的需要。

这之中既有它的社会性,也有它的自然性;既有它的群体性,也有它的个体性;就个体讲,有心理调节的需要,也有一个人年龄、体质、细胞活力和“力必多”的原因。

所以我国传统文化比起其他诸如西方文化来要牢固得多,包容性要强得多。

它不仅在种种冲击下,保持了自己本体性,而且还兼容和同化了许多我国其他民族的文化,如蒙古族文化和满族文化等,以及其他外国文化。

本次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传统文化对现代文明有何影响?对于这一影响我们有何启示?正文: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这几大类。

具体来说包括: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如:儒释道思想)、建筑、雕刻、文字、绘画(国画)、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传统节日;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儒家文化是其核心内容,或者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的主流。

其对于民族性格的影响很大。

(二)现代文明的概念:
工业社会以来新产生的文化。

是与传统文化相对应的概念。

现代文化产生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又与之并存。

每个民族的文化中既有传统的成分,又有现代的成分。

从16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以及18世纪的工业革命,是现代文化产生和发展的两大来源。

此后的工业化、电气化、自动化则是现代文化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具体表现;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彻底解放,是现代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主要表现。

现代文化中的物质和非物质元素,多发源于欧洲,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得到发扬光大。

现代文化在一个民族文化中所占的比重,标志着这个民族的发展水平。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区别
关于文化,有广义、狭义两种解释。

其广义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切精神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其狭义解释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我们所论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解释。

任何文化都具有民族性,任何民族文化都是由多重类文化媾合而成的。

但是由多重类文化凝结而成的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如此的强力结构性,以致子两千多年来,我国虽经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我国传统文化经受了三番五次的巨大冲击,尽管今天所见到的现代文化与两千年前的古文化有了根本区别,但是与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与兴盛时期相比,其质与核却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这是为什么呢?
认识这一问题,首先应该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沿革与流变。

这种沿革与流变曾五次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国战争频仍,随着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风俗的发展,佛教东进相比,其势逊于佛教,但其作用则大于佛教。

佛教被儒学不断同化,它也屈就于儒学,自觉与之同化,为封建阶级所利用,加强了封建文化意识。

而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则加速了封建文化的崩溃。

清统治阶级清醒地感到末世危机,对可能动摇其思想文化、伦理纲常的异端邪说展开空前围剿。

他们关闭国门,严厉禁教,进一步加强以族长权力为核心,以家谱、族规、祠堂、族田为手段的宗法制度,到处搜查、追捕异族教徒。

汉学虽盛极一时,但只流行于少数知识分子之中,其弊端日益增显;长期流布民间的佛、道也日渐衰微,应者寥寥。

在这样一个思想乏主的大背景下,为西方文化的侵入大开方便之门,对我国传统文化比第二次更猛烈的文化冲击接踵而至是不可避免的。

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第三大冲击,是伴随着异族侵略和民族压迫而来的。

1840年,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西方文化的强行灌输下,我国传统文化的柔弱无力立即显示出来。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正是在这木乃伊式的粉蚀中,中华民族文化才有获得重新排列组合、再振雄风的契机。

在严复那里,中西文化对立已泾渭分明。

“西洋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洋民族以家族为本位”,“西洋民族以法制为本位,以实和为本位,东方民族以情感为本位,以虚文为本位。

”这几乎是差不多的先进的知识分子的共识,他们用以批判孔盂之道的理论武器主要是西方的进化论,肯定人类社会是进化的,国家制度、道德观念,都应世移时异变更宜矣。

因此,孔孟之道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永恒准则,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中国封建文化是同社会进化论相悖逆的。

但是社会进化的规律是什么,进化论是无法作出正确的回答的,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
的经验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第一,这次文化冲击是完全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的,是自觉的引进;第二,第一次以国家组织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提出、号召和推行的;第三,因而其规模更是无以伦比的,自上而下,东西南北中形成强大的阵势,而且这仅仅是一个兆头;第四,是伴随着经济体制、经济管理的改革而进行的。

因此,必然会带来我国各个方面的重大变革,其中包括政治体制的变化。

然而,尽管如此,我国的传统文化还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佛向道、回归自然的文化倾向,从而使各种类文化整一于一人之身,显示出一个人不同的文化倾向。

其中大儒李白是其较典型的了。

李白年轻的时候,积极仕进,拥抱“辅弼天下”的宏愿,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但也有过无与伦比的负效应。

今天我们重新辩证地审视我国这样特征的传统文化,以促进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会有些价值的,也是许多哲人贤达无可回避的,因此为文以做抛砖之举。

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传统文化是根,是在继承、吸收、突破、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演变而成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需要不断解读和挖掘,赋予它“现代性”。

在科学发达的今天,用现代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其与世界文化相贯通,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造福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