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进性教育演讲稿:愿化春泥育桃李

先进性教育演讲稿:愿化春泥育桃李

先进性教育演讲稿:愿化春泥育桃李先进性教育演讲稿:愿化春泥育桃李我叫***,****年出生,****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土壤农化专业,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市农办退休干部。

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愿化春泥育桃李。

在我**年的工作生涯里,我主要是从事农业工作,先后推广了28项先进农业技术,给农民直接增收过亿元;主持确立了适合我市土壤气候栽培的砂梨和南方桃两个当家果树品种,培训果农1万余人次;带领果研会6千多名会员和部分下岗职工承包经营果园发家致富,为改变家乡面貌、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化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党和人民给了我至高无尚的荣誉。

1986年荣获农业部长期坚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做出成绩荣誉证书和奖章;1990年、1994年分获省科协燎原工程和金桥工程先进个人称号;参加湘南梨选育与推广项目,于1992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获国家教委促进科技进步做出重大贡献三等奖;我主持的华梨一号的示范与推广研究和大仙桃的示范与推广研究项目分别于1999年、XX年通过省级成果验收;退休后,我致力于关心下一代工作,XX年5月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奖状和奖章。

我是一名有着23年党龄的共产党员。

虽然入党经历了长期而艰难的考验,但我最终把双脚实实在在地踏在了***这片热土上,为了广大农民利益,实现了自己永远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承诺。

下面,我主要把对我人生影响很大和我认为比较有意义的几件事向领导和同志们作一介绍。

首先,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入党经过。

我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上中学开始就吃助学金,一直到大学毕业,是党的关怀给了我无限温暖,是党的教育伴随我茁壮成长。

1958年大跃进运动,点燃了我思想上的政治火焰,首次萌发了入党的念头,递交了第一份申请。

1960年7月参加工作后,平时的政治学习、政治教育和政治运动,对我的灵魂深处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使我对党的组织感到越来越亲切,对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入党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

特别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完全武装了我的大脑,党指引的灿烂光明的前景时刻激荡着我年轻而冲动的心,我感觉心灵的窗户被彻底打开,全身的力量受到牵引,加入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成了我的全部理想和追求。

为此,我开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努力实现思想和行动的根本转变。

一次不行,就二次、三次的写,一直到1981年7月1日,算起来整整24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我始终对党的信仰矢志不移,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对党的理想无限向往,把向党组织递交入党志愿书作为自己思想进步和政治成熟的动力,并更加努力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终于,经过长期的锻炼和考验,党组织接纳并吸收了我,1982年春,我庄严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我多年的理想和夙愿。

当时,我就暗暗立下一个心愿:我一定要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图索取,无私奉献,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组织放心,叫群众满意。

第二,我是如何帮助王甫洲的农民兄弟建沙梨园、走富裕路的。

王甫洲由汉江游沙冲积而成。

改革开放前,洲上的农民生活很贫穷,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红薯、苞谷糁,全年人均纯收入只有63元。

当我了解到这种情况时,心情非常沉重。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怎么忍心看着农民像这样一代一代的过日子?我有责任带领洲上的农民,用现代农业科技改变沙洲的穷面貌。

1980年春节过后,全国开展第二次土壤普查,我被抽调到襄阳地区农业局(全地区只选调了6人),参加土壤专业队员培训教材的编印工作。

8月份,在枣阳对100名调查队员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培训。

之后,调查组被分成4个野外专业队在枣阳开展调查试点。

我当时带领的是光化、宜城、枣阳和襄樊市直的队员约20多人。

在调查中,我就发现:为什么枣阳的白沙岗园艺场的土壤能种苹果、梨、桃等优质水果,而我们***为什么就没有这样的地方能种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在接下来的土壤普查工作中,便开始留心收集资料,进行两地土壤和成份结构对比分析,结果意外发现,王甫洲的沙土地与枣阳白沙岗的土质十分相似,适宜果树栽培,尤以沙梨生长得天独厚。

1981年,我到市农业局工作后,就把自己的想法给当时的公社书记兼农业局局长李安策同志作了汇报。

他很感兴趣,并给予大力支持。

当时还有一名从天门调回来的林业技术干部,名叫程路,是个工程师,也有同样的打算和想法。

我俩一拍即合,很快形成了共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开始了王甫洲万亩梨园的规划筹建工作。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当时,设想是提出来了,可我们钱没钱、人没人、技术没技术,样样都得从头开始,真可谓是白手起家。

也有人众说纷纭,劝我说:王甫洲风沙大,芭茅丛生,十种九不收,张主任小心栽根头呀!我淡然一笑,告诉他们:我这点官算个啥,只要能在这千里汉江第一洲上搞出点名堂,给群众带来效益,我去当一名技术员也心甘情愿。

认准了的事决不回头,是我张宏庆一生的性格。

1981年8月,我组织洲上的25名高中毕业生,成立了青年科技小组。

一方面,耐心辅导他们学习农业科技知识。

另一方面,六下武汉,用诚意和执着请来了专家、教授前来考察。

经过几次反复考察后,按照专家们的建议办起了85亩梨树试验田。

实验期间,我不论刮风下雨,每天都要骑自行车往返30里,进行技术指导,有时还吃住在洲上。

农忙时节,我既是技术员,又当劳动力,白天忙着指导,晚上不是给青年讲课,就是回家整理资料。

就这样边学习、边实验,85亩试验田当年定植,当年开花,第二年就开始全面挂果,获得收入4.3万元。

随后,我就迅速组织范文铭等十几名青年,在全洲4个村进行大面积推广,当年建成梨园1730亩,第二年就收获26万多斤,总收入25.6万元,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63元提高到2500元。

老农马世超种了一辈子的田,起初坚决反对种植沙梨,在我的反复劝说下,后来改种了4亩,年收入过万元,如今盖起了小洋楼,过上了小康生活。

提起这些,他逢人便说,得亏张主任启发了我,耐心传授嫁接技术,他为我的果园费的不是劲,操的不是心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林果业的强劲推动,使得王甫洲迅速脱贫致富,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全市科技兴农第一村。

以后,梨树种植在我市以每年3000亩的规模迅猛发展,到1997年,全市梨园面积已达1万亩,从而形成了***市果树开发的第一个万亩梨园基地,拉开了***市农业产业化的序幕,为***市建设百里汉江水果蔬菜走廊奠定了基础。

走上了富裕路的农民们没有忘记我。

1996年7月,在水果成熟的季节,王甫洲八一村的24户农民步行来到市委大院,将自发出资的千余元钱交给农委办公室工作人员,要求作为奖金表达对我的感激之情。

我出差回来得知后,便将这笔钱全部购买成书籍和工具及时返还给了乡亲们。

他们后来又提出为我竖碑立传,也被我婉言谢绝。

实在无奈的情况下,他们竟给我颁发了一个盖着103个村民手指印、写有科技致富引路人的荣誉证书!我一生获得的荣誉不在少数。

可当时,我手捧这具有特殊意义的奖状,细数着上面103枚鲜红的指印,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春天梨花香如海、盛夏硕果压枝低的田园风光,看到了村民们103颗淳朴而滚烫的心,看到了103张洋溢着幸福与欢乐的笑脸!我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第三,我是如何抓好大仙桃的开发与推广的。

1990年,我偶然听人说,***解放前曾有过一种味美、果大的仙桃,现在再也没见过。

于是,我就留意打听。

功夫不负有心人。

第二年,我还真在洪山咀村青年农民杨遂胜家找到了这种稀罕的树苗。

此后,我每周都要骑着自行车往返30多里到小杨那里,对桃树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登记。

开花挂果时,更是忙得蹲在树下,细心观察每一个细微的变化。

一个细雨霏霏的晚上,我从小杨家回来途中,不小心从自行车上摔了下来,手腕被摔骨折,我硬是单手推车一步一步地走回了家。

第二天,儿子担心我以后再出事,就偷偷地把我的自行车给卖了。

此后,我就改乘公共汽车,坚持来回跑。

由于常年风里来、雨里去,经常感冒,我最后落下了一个哮喘病,一到冬天就气喘吁吁,接不上气。

老伴心疼地劝我:过去你身体好,到处跑,我不管你。

现在你有了病,就不要勉强,身体要紧啊。

然而,一想到那些嫩绿可爱的小桃树苗需要我,农民需要我,我的心里就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

寒来暑往,苦尽甘来。

经过近5年的仔细观察,我们记录了近万个数据,完全掌握了这种桃子的生长规律。

嫁接成活的12棵桃树,次年7月收获120多斤桃子,卖出了每斤10元钱的好价钱。

一个在***沉睡了五十几年的桃树优良品种,终于被发现和开发出来了!但是,我心里也十分清楚,一个优良品种的开发推广,离不开上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和有关专家的鉴定认可。

为了得到专家的技术鉴定,以便大面积推广,我和小杨大热天带着桃子,马不停蹄地多次下武汉、到郑州、上北京,请专家教授们进行技术鉴定。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各地的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湖北罕见的优良品种,应大面积推广,并对我们大面积开发给予了积极的援助。

市委、政府也及时给予支持,把该品种注册为仙仙牌商标,并专门召开了大仙桃成果推广会。

如今小杨一人栽种300亩,每亩产值XX元,年纯收入50多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桃大王。

目前,全市栽种大仙桃5000多亩,平均每亩产值1200多元,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农民致富的摇钱树。

梨、桃开发推广成功了,我又接着开始考虑,我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要使我市农业产业化更快更好的发展,还必须培养大批青年技术人才。

1993年,我主持市果树研究会工作后,便及时调整工作重心,注重培养青年技术骨干,开展品种试验研究。

十多年来,我先后收集整理了500多万字的果树栽培管理资料,编辑了6本、共计40多万字的《大仙桃栽培技术指南》小册子,指导农民科技致富。

果研会还举办科技知识讲座300多场次,参加培训的青年达1万多名。

果研会发展会员达到6000多人。

这一批技术骨干,不仅率先走上了致富之路,还自发地对身边群众进行技术帮助,开发研制出许多新品种,成为建设农业现代化的骨干力量。

可以这么说,果研会的建立与发展,不仅为广大农民架起了一座致富桥梁,而且为全市农业产业化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能力和知识储备。

第四,我是如何帮助下岗青年工人创业的。

我带领果研会青年学科技、奔小康的事情被新闻媒体传开后,慕名而来的不仅有青年农民,城市下岗职工也来登门求助。

原制药厂下岗青年贾三毛、杨秀敏夫妇在报上看到我帮助农村青年科技致富的事迹和撰写的科普文章后,找到家中请求帮助。

经过一个星期的实地察看和市场调查,我建议他们因地制宜,利用庭院兴办养鸡场。

起初,小贾夫妇顾虑较多,怕搞不好,经济上蒙受损失,雪上加霜。

我经常到他们家,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并保证在技术上给予帮助。

随后我专门到书店为他们买了3本养鸡技术专业书,又到市畜牧局请来两位技术员,从喂养和防治鸡病一项一项地给他们讲授技术要领。

相关主题